目前,隨著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絕大部分高中都摒棄了陳舊的“容器式”教學模式,采用了比較有實效性的高效課堂模式,從而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與新課程標準不相適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主要表現在教學改革力度不足,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不能完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一種特殊的精神交往,如果師生之間不能進行完全的互動和感情交流,就有可能造成教學效果不明顯甚至完全失效。因此,在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分析和探討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結合新課改內容,對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一、分層教學,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
教學效果是否有效或者高效,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要實現數學教學的高效,必須注重對學生的研究。只有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促進有效教學的順利進行,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知識“灌輸”,“一刀切”式的教學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這種完全背離了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模式,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整體進步和發(fā)展。而新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教師要用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面向全體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將學生當做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學習主體,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為他們學習成功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并幫助他們把潛在的能力轉變?yōu)楝F實的水平,讓全體學生在有效教學活動中都能實現學習效能的提高和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教師在具體問題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分層教學原則,將不同難易程度的數學問題布置給好、中、差等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探究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在分層教學解題過程中實現學習效能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創(chuàng)建優(yōu)質高效課堂,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學習的主場所。有效教學要達成,必然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要實現優(yōu)質課堂的創(chuàng)建,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進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生活,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經驗的獲得,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富于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優(yōu)質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較多地使用小組討論法、課堂提問法、師生交流法等方法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徹底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出現了生動、活潑的探究型學習的場面,有了更多的寬容,鼓勵、贊許、微笑乃至滿意的眼神;同時教師較靈活地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實了課時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拓寬了課堂的知識面,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民主、交流的氛圍,師生在平等基礎上對話、交流,師生情感上的交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體現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多樣性、選擇性,體現了現代優(yōu)質教育的特點。在創(chuàng)建優(yōu)質課堂的探索中重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人格,認可個體差異。
三、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對教學內容的鞏固與提高,所以在抓課堂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課外練習的鞏固與提高。教學內容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又應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和要求,并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中,也就是說,練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由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練習。那種盲目的、機械的、重復的練習往往是無益的。同時,我們在練習設計中,目的性和針對性往往是相結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針對性,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施教的原則,應該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首先,應抓住教學中的重難點設計專項練習;其次,還應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設計專項練習。根據作業(y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項習題的設計,使得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識點。要發(fā)展學生個性,就是要發(fā)展學生批判思維能力,使他們富于想象力。還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允許獨立從事探索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實踐性作業(yè)可以是學科內容的擴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課內學習內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學大綱和教材,更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計劃、探究、體驗。
四、在教學評價上實現“新突破”,突出有效教學的促進功能。
有效教學最終要通過教學評價來進行比較驗證。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具有診斷作用、激勵作用、調節(jié)作用、教學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按照客觀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指導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對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診斷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效能進行總結性評價,使學生在評價活動過程中學習方法得到有效改進,解題思維更加靈活,學習效能更加優(yōu)化。
對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識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fā)展水平等方面的變化與發(fā)展。同時,對學生實施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以極大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
總之,每位數學老師都應該認識到:學生是有著巨大潛能和發(fā)展差異的個體,他們是需要教師開發(fā)的寶藏。教師必須有伯樂的眼力和點石成金的本領,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發(fā)展并獲得成功。這正是我們開展有效教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