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還應巧妙地融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備課 上課 作業(yè)
教師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不能僅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敝袑W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好好備課,認真上課,課后積極輔導學生作業(yè);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巧妙地融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一、認真?zhèn)湔n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要根據(jù)教材,充分挖掘其固有的德育因素,將德育和智育有機結合,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
1.從學習重點中挖掘。如《背影》一文,這是一篇敘事紀實的散文,這課的重點是作者截取事物狀態(tài)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表現(xiàn)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抒發(fā)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旨在激發(fā)學生熱愛親人的情感,涉及熱愛他人的思想。
2.從課題中挖掘。如《斜塔上的實驗》一文,讓學生對課題感興趣:“斜塔”上怎么做實驗呢?這是什么“斜塔”呢?學生對課題感興趣,然后想了解課文,學習伽利略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而學習科學知識。
3.從課文內(nèi)容中挖掘。如《棗核》一文,讓學生了解,寫的是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作者的“舊時同窗”,盡管“家庭和事業(yè)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鄉(xiāng)越切,總是想起故鄉(xiāng)院里的那顆棗樹,當作者來美時,“再三托付”為他帶幾顆棗核來,以在花園里試種。全文洋溢著濃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只要我們善于挖掘教材,就能挖掘出作者積極的思想因素。
二、好好上課
課堂是教育學生的一塊大好的思想陣地,如何讓課文發(fā)揮作用呢?
1.導語引入。如教授《甜甜的泥土》一文,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泥土為什么是甜的呢?你們嘗過泥土的味道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講讀中誘導。如教《春》時我用情感教學法,讓學生走出教室,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準確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教師在教學時要強調(diào)本課的思想教育內(nèi)容,準確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學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識點。如教《愚公移山》一文,在總結課文時,強調(diào)愚公精神是一種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要發(fā)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完成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崇高使命。
4.在情感參與中受到品德教育。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大動力。因此,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在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我教《我的中國心》,這是香港歌星張明敏在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動了海內(nèi)外億萬中華兒女的心。通過一位海外游子的訴說,刻畫了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讓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受到品德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三、特色作業(yè)
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教育,沒能真正內(nèi)化,所以要通過訓練來強化。
1.通過寫作內(nèi)化,指導學生運用學得的正確觀點,觀察分析周圍的一切,去偽存真地選擇材料。確立積極健康的主題,在寫作中讓學生把接受的思想教育從認識轉化為能力。如學了魏巍老師的《我的老師》后,讓學生以《我的老師》為題,寫一篇文章,對學生進行怎樣熱愛教師、不忘老師教誨的教育。
2.通過課外活動內(nèi)化,通過有益的課外活動體現(xiàn)學生習得的德育知識。如學了《談謙虛》一文后,讓學生分為兩組進行答辯,什么時候該“謙虛”,什么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文字訓練之中。
參考文獻:
[1]上海師范大學,2006.
[2]成功(教育),2012(07).
[3]中國期刊網(wǎng).
[4]考試周刊,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