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先論述什么是好的提問、什么是“徒勞的提問”,以及問題的選擇和如何提問,即歸納設問與演繹設問、正面設問與反面設問、分析設問與綜合設問、類比設問、對比設問、聯(lián)系設問. 最后,談了設問時問題應如何安排.
[關鍵詞] 設問的藝術;問題選擇;歸納;演繹;分析;綜合
“設問的藝術”是公認的,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講,小學比中學講究,而中學又比大學重視. “設問”是設計提問的簡稱,是用疑問的形式提出問題,明知故問,以引起學生的思考.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程序的核心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須有疑”是古今教育家的普遍共識,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疑思問”,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為座右銘. 宋代教育家張載更認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 學則須疑.” “在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外國教育家也非常重視提問、啟發(fā),威廉說:“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教師講解,優(yōu)異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fā).”日本的課堂提問研究特別提出“重要的提問”和“徒勞的提問”,在波利亞的著作中也提出好問題與壞問題. 本文擬就好的提問與壞的提問,提問的選擇、提法和安排談一些體會,供同行參考.
好問題與壞問題
G·波利亞說:“教師必須通曉他所要講授的內容,他應該指導學生如何解題. 但是,如果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教他的學生呢?教師應該提高學生們的才智和推理能力;教師應該能發(fā)現(xiàn)并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 但是,教師往往對自己所學的課程并沒有充分掌握,而且也沒有考慮到如何發(fā)揚他自己的技能、推理能力、解題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
正如G·波利亞說過:“我們的動機可能是極好的,但這種提問大概是最壞的.”為什么這種提問是最壞的呢?
其一,“他可能完全看不到問題的著眼點,因而在最需要幫助之處卻得不到幫助.”
其二,這種提問針對性太強了,即使今天的問題解決了,但對于將來變化了的問題來說卻并沒有學到什么,這種提問不是幫助學生提高了思維能力,而是暗示學生又沒有理解到位,從而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
其三,這種提問看起來很不自然,令人詫異,就像變戲法、耍魔術一樣,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在沒有啟發(fā)性.
筆者認為下邊的提問是好的提問(重要的提問)而不是壞的提問(徒勞的提問):
(2)如何比較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用什么方法?
——將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用通分的方法.
(3)化成同分母的分數后分數的分母是多少?如何求呢?
——是56. 只要找出兩個分數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即可.
(4)通分后原來的兩個異分母分數變成了兩個怎樣的分數?
當然,針對差生與優(yōu)等生的設問,應有所區(qū)別. 在此時此地盡管是重要的、好的提問,但在彼時彼地卻有可能是徒勞的、壞的提問,所以,是否是好的問題,應辯證地說.
我們認為這樣設計的至少5個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將前面的設問視為后面設問的基礎,而后面的設問則是前面設問的發(fā)展,激活了整個判斷題.
這種提問為什么是好的提問呢?因為它既重視教材的分析,又重視學習對象的接收能力,更重視提問的效果.
1. 由于設計提問的功能很多,既能增進師生交流,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更能提供教學反饋信息,所以提問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
2. 若應用題存在多種解法,設計提問時,問題如何選擇應各不相同.
例1 六(三)班參加夏令營活動,一個學生到負責后勤的老師那兒去領碗,老師問他領多少個碗,他說領55個. 又問“多少人吃飯?” 他說: “一人一個飯碗,兩人一個菜碗,三個人一個湯碗.” 算一算,這位學生給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六(三)班多少人領碗?
解法2 (整數解法)可先找出1,2,3的最小公倍數6,再將全班學生分為6人一組,所以每組11個碗,且共有5個組,所以有6×5=30(人). 綜合算式為:55÷(6+3+2)×6=30(人).
3. 從提問的類型來看,問題也有不同的選擇. 可根據教學提問的水平,即知識水平與理解水平,應用水平與評價水平,分析水平與綜合水平來對提問進行選擇. 而根據提問的內部結構又有總分式(牽引式)、臺階式、連環(huán)式、插入式,另外,還有直問與曲問,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等提問選擇. 其實,不管設計提問的選擇如何,都離不開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如本文開始的比較題. 所以,設問要有導向性,設問要有變化,設問要有坡度,問題要提在關鍵處.
設計提問時,問題的提法
一般來說,對于如何提問,既有從一般到特殊的設問(演繹設問),又有從特殊到一般的設問(歸納設問),還可以分析地問,即由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攏已知的設問,更可綜合地問,即由已知推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的設問,更可以類比地問、對比地問、聯(lián)系地問.
1. 歸納設問與演繹設問
所謂歸納設問,即是從特殊到一般的設問. 如從以下三個乘法算式,你能猜出更多的乘法算式嗎?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等式右邊的數叫做回文數,它有什么規(guī)律呢?
(2)12345678987654321可由幾個數字為1組成的整數相乘而得到?
G·波利亞說:“如果把這種猜測的似真性當作肯定性,那將是愚蠢的,但是忽視這種似真的猜測將同樣愚蠢,甚至更為愚蠢.”
由于“清晰的類比較模糊的相似更有價值”,所以在先猜后算的過程中必須分清歸納猜想與類比猜想,還要分清是解題思路的類比猜想還是探索數學規(guī)律的類比猜想. 聯(lián)想是數學思維的中介與橋梁,“天下數學一大猜”,猜想是數學創(chuàng)造的主要工具,數學創(chuàng)造是數學賴以發(fā)展的原動力.
所謂演繹設問,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設問.
例2 張大伯用籬笆圍一塊梯形的基地(如圖1,一邊靠墻),籬笆長80米,求這塊地的面積. 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 2千克,這塊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演繹設問如下:(1)梯形基地有什么特點?——直角梯形.
(3)公式中的a+b等于什么?
——由于h=30米,a+b+h=80米,所以a+b=50米.
(5)這片基地收菜多少千克?
——750×10.2=7650(千克).
2. 正面設問與反面設問
上面好問題與壞問題的舉例是正面設問,下面是反面設問教學片段.
生甲:用1分別減去這兩個分數,通過兩個差作比較.
生乙:用2,3等分別減去這兩個分數,用兩個差作比較也成.
看來,在此,反面設問比正面設問更簡潔、明快.
3. 分析設問與綜合設問
所謂分析設問,是由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櫳已知而設計的提問. 分析設問是“執(zhí)果索因” 的設問. 而所謂綜合設問,是由已知推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的提問. 綜合設問是“由因導果” 的設問. 分析設問的功能是為了理清思路,而綜合設問的功能是為了書寫格式.
例3 曙光小學女生植樹250棵,男生植樹是女生植樹的3倍,問曙光小學共植樹多少棵?
分析設問:(1)為了求曙光小學共植樹多少棵,已知女生植樹250棵,必須再求什么?(2)為了求男生植樹的棵數,又需要求什么?(3)男生植樹棵數與女生植樹250棵有什么關系?(4)女生植樹250棵的3倍是多少?(5)曙光小學共植樹多少棵?
綜合設問:(1)由于女生植樹棵數+男生植樹棵數=曙光小學共植樹棵數,女生植樹250棵,男生植樹棵數與女生植樹250棵有什么關系?(2)女生植樹250棵的3倍是多少?(3)曙光小學共植樹多少棵?
可見,設計提問不是隨心所欲,想問什么就問什么!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當然,只有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跳躍地、少鋪墊地問,對于差生,必須詳細地、多鋪墊地設問.
4. 類比設問
所謂類比設問,是用類似比較的方法設計提問.
可設計如下提問:
(1)女生比男生少20%,是以誰為標準量?
——是以男生人數為標準量.
(2)男生比女生多20%,又是以誰為標準量?
——是以女生人數為標準量.
(3)猜想:A與C能夠都正確嗎?A與C能判斷哪一個不正確嗎?
(4)正確答案是哪一個?
——C.
事實上,類比設問就是一種以退求進的思維策略. 正如華羅庚所說:“要善于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又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 ”這里,先定義一下什么是單向化歸. “我們有兩個都未曾求解的問題A與B,如果我們能解A,則我們能導出B的完全解. 反之則不然,即我們能解B,但我們可能只能得到A的某些信息,卻不知道怎樣從B導出A的完全解.”A稱為期望值大,而B稱為期望值小. 如果從所提問題過渡到期望大或期望小的輔助問題,我們稱這一步驟為單向化歸.
5. 對比設問
所謂對比設問,是指互相聯(lián)系,既有優(yōu)劣之分,或者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規(guī)律加以對比而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其設問可以按結構先后設問:
(2)240÷3=80,即汽車行駛3小時后行駛了240千米,求的是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400÷80=5,即汽車每小時行80千米,400千米要走幾小時;
(4)5-3=2,即汽車需要5小時走完400千米,已經走了3小時,還要走幾小時才能到達.
為什么用整體“1”替換400后所得的結果殊途同歸呢?這是因為在分數中,分子與分母同除以400,按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值不變.
對于上述三種解法,應設計三種分析或綜合提問的方法.
6. 聯(lián)系設問
所謂聯(lián)系設問,是為了使已知與未知發(fā)生必然聯(lián)系而事先設計提出的問題. 例6的解法一可如前面用聯(lián)系設問,揭示復合應用題的結構特征.
例7 如圖2,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聯(lián)系設問如下:(1)觀察圖2,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兩直角邊多長?
——6 cm.
(2)半圓是怎么作出來的?
——半圓是以AB為直徑作出來的,且半圓與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邊交于點D.
(3)為什么要連結AD?連結AD有什么好處?
——只有連結AD才能將右邊的弓形陰影填補到以AD為弓形的非陰影上去,也只有這樣才顯示∠ADB=90°.
(4)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
設計的提問既有選擇,又有提法,還應把問題安排好. 我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早就提出問題的安排——“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良久也,相說以解. 不善問者反此. 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問者反此.”
以上講的是提問對于高才生與差生應如何安排. 對于問題的難易程度又如何安排呢?下面主要分析提問的時機如何安排,以及什么是提問的最佳時機. 其實就是在孔子提出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下,學生才注意力集中、思維激活,這時對教師的提問才會聲聲入耳,效果良好. 最佳的提問時機既要求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又要求教師巧于引發(fā),善于創(chuàng)設提問的情境,有機會不發(fā)問或者無機會而發(fā)問都是教師的失策.
提問的對象、順序,以及提問的方式也要安排好,可先讓中等水平的學生回答,提醒全班同學注意聽,并暗示差生集中注意力,最后由優(yōu)秀生補充,切忌先點人后提問,更不要專點優(yōu)秀生,忽略中等生,冷落差等生;在提問順序上,要像《學記》提出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切忌教師按座次順序點名提問,造成“亂點鴛鴦譜”的現(xiàn)象,提問的方式要靈活多變、豐富多樣.
綜上所述,我們是根據G·波利亞說的“盡量通過問題的選擇、提法和安排(提法與安排尤為重要,因為它要耗費比門外漢所能想象的多得多的精力)來啟發(fā)讀者,喚起他的好勝心和創(chuàng)造力,并且給它充分的機會去處理各種各樣的研究對象”來研究提問的. 要指出的是,好的提問與壞的提問是辯證的,此時此地是壞的提問而在彼時彼地卻又成了好的提問. 還要指出的是,提問的選擇、提法和安排是彼此聯(lián)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問得巧妙,則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 所以只有問得新奇,問得有趣味,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更要問得有啟發(fā)性、條理性,才能使學生不斷受思維的感召力、邏輯的征服力,還有感情的說服力. 要問得難而有度而不是“唾手可得”;要問得高而可攀,而不是“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