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要求中小學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校德育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統(tǒng)一于教學過程當中,前者為后者提供宏觀上的指導和豐富的內(nèi)容,后者為前者提供實施導向和踐行模式,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架設學校德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之間的橋梁更具時代意義。
中小學;立德樹人;核心價值觀培育
楊飛云,河南大學,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劉濟良,河南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核心價值觀培育是以核心價值體系為依托,以形成社會和民族公認的主流價值觀念為目的的教育活動。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面旗幟,它昭示了不論社會思想觀念如何變化,不論人們價值取向怎樣變更,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1]因此,核心價值觀培育具有宏觀指導性、廣泛性、穩(wěn)定性等特征。以“立德樹人”為目的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其豐富和廣泛的涵義成為學校德育的基礎,而學校德育又成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受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和支配,兩者之間構成并行不悖有機關聯(lián)的兩種教育形態(tài)。
然而一直以來,在實際的中小學教育過程中,學校德育主要存在于思想政治課堂之上,歸屬于顯性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范疇,而核心價值觀培育主要蘊含于日常的教學互動當中,通過思想的碰撞,思維方式的變化,教師在不經(jīng)意中將個人的價值觀念傳遞給了學生,歸屬于隱性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范疇。學校德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共同為中小學生創(chuàng)設了提高道德覺悟、陶冶道德情感、培養(yǎng)道德意志、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良好平臺,然而它們都并非像文化課那樣備受重視,致使學校德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處于一種尷尬境遇。一些學校一味地追求顯性課程的教學效果,而忽視隱性課程中的育人成效。在探究立德樹人,加強和改進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在架設學校德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橋梁上。
一、“立德”樹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什么樣的人,我國古代早有所定論。早在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左傳》中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三種:“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盵2]大意為:人生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實現(xiàn)道德理想;其次是事業(yè)追求、建功立業(yè);再次是有知識、有思想、有著書立說之能。這三種層次是人生不朽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最早出現(xiàn)的“立德”一詞正出自于此,并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為人們所共識。
“立德”之所以放置在首位,是因為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乃是立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生活中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平衡這一人際交流過程的標準依賴于隱含頭腦中的道德法則,個人生活的制衡有利于社會生活的和諧與穩(wěn)定,這是一脈相承的。而思考“立德”涵義的過程,即是回答何為道德,何以德行等基本之問。同時,“立德”又是一個人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體系包括了認知、情感、思維、觀念等諸多因素,它們互為依存,相互融合。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生活之基,新時期重申“立德”之重要性更具時代意義?!傲⒌隆币詫W校德育為依托,學校德育以“立德”為目的,二者互為融合。在學校教育中,文化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學校德育教誨的是如何理解知識、如何使用知識,是教會一個人如何思考知識的重要教育形態(tài)。
二、育德為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2000年12月發(fā)布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世紀之交,中央確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戰(zhàn)略任務,對中小學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發(fā)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倍跁r隔十年后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在哪些方面加強,相關描述與規(guī)定上的轉變,體現(xiàn)了對“育德為先”的深度認識,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期特征的思考,而大量的描述也為教育工作者認清學校德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之間的關聯(lián)提供了指導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zhì)教育?!庇藶楸镜膶嵸|(zhì),就是要把教育人、培養(yǎng)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的立足點。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育人為本就必然要求德育為先,在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過程中,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把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放在突出位置,始終堅持德育的正確導向。
《綱要》中指出:“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秉h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對這些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校德育的方向展開思考的話,不僅能夠找到如何理解核心價值觀,怎樣建設核心價值觀的答案,而且可以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心落實在了思想道德建設之上。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堅持德育的正確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立德樹人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價值標桿和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是德育內(nèi)容的擴充和整合,有助于我們建構一種“大德育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真正實現(xiàn)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
三、推動“有教育”的教學
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校德育要融合在課堂教學當中。課堂教學是班級授課制最基本的授課形式,它是集智力開發(fā)、思維鍛煉、情感體驗于一體的教育形式。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應該既包括文化知識的學習,也包括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和價值觀念的形成等內(nèi)容,正如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中指出的:“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4],他的有“教育的教學”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校德育的結合,是對“教育性”涵義的特指。教學活動中人際(師生、生生)的交流與溝通、教育影響因素(教材、活動等)中隱含的道德觀念的熏陶等教學因素,都會對學生的道德意志力產(chǎn)生正向或負向的作用和影響,挖掘?qū)W生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評判標準、審美情趣、感性情感、價值取向等成為課堂教學應盡的責任。
價值觀念的復雜性決定了價值觀念包含著正向與負向的雙重特征。道德價值觀屬于正向價值觀中的中心內(nèi)容,它主要指“價值觀念中在道德意識支配下與他人、社會、自然界有關的、積極的、正確的行為和觀念”[5],中小學課堂教學中,道德價值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煉眾多價值觀念中的道德品質(zhì)要求,利用教育的主導作用傳遞給學生。
四、提升教師素養(yǎng)
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以適應時代特征和符合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為教育實踐的前提。既然價值觀念與所處的地域特征、時代特征緊密聯(lián)系,那么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要滿足社會時代要求。鑒于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對個人價值觀念和德行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為此,提升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就成為塑造學生良好品德、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樹立師德典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個人素養(yǎng)的提高并非如增加文化知識含量那樣容易,它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環(huán)境,加之教師個人的理解和覺悟,才能真正實現(xiàn)提升。當今,在價值觀念日益復雜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人的價值觀念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出現(xiàn)了不端正或者扭曲的價值觀,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潛移默化地施加如此的價值觀念,必將產(chǎn)生負向作用。因此,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要從多方面著手,不僅要提高文化知識素質(zhì),更要強化樹立教師合理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為人師表的師德,以期符合時代要求的品性?!?/p>
參考文獻:
[1]雛樹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人民日報,2006-11-13(9).
[2]左丘明著.左傳[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21.
[3]周治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EB/OL].(2009-07-01) [2013-09-16].http://www.pep.com.cn/pdysh/jszx/jszx/jxskyts/201008/t20100824_719516.htm
[4]李其龍等譯.赫爾巴特教育論著精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8.
[5]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5.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