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國際理解整體水平不高,存在著地區(qū)、學校類型、學段、性別等方面的差異,發(fā)達地區(qū)、重點學校、高中學段、女性的中學生理解水平相對較高。
多數(shù)中學生認識他國文化的意愿較高,八成多中學生具備初步的全球意識,超過六成中學生對國際基本情況有了解。
有涉外行為和經歷的中學生比例較低,多數(shù)中學生不善于跨文化理解問題。
一、對象與方法
國際理解教育是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下簡稱《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為了把握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情況,了解國際理解教育的效果,進一步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筆者進行了調研。
調查圍繞中學生國際理解素養(yǎng)展開,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學生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包括中學生對本國、他國、國際和全球相關事務的態(tài)度;二是中學生涉外行為和經歷,主要是中學生與外國人交往的意愿、行為等情況;三是中學生的國際知識,主要包括對國家、國際和世界的歷史、文化、時事的了解。
本調研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前期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先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指標體系,然后和相關領域專家(包括教育行政官員、校長、一線教師、教育研究人員等)進行溝通,進而確定指標,編制問卷。后期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先通過問卷試測,整體把握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然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覆蓋全國東中西部地區(qū)的七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包括北京、福建、廣東、河南、湖北、寧夏、貴州。從學校類型上看,包括重點學校和一般學校。調查對象是正處于中學教育階段的非畢業(yè)年級學生。問卷通過各班教師發(fā)放,學生現(xiàn)場作答后收回。本次共發(fā)放問卷1 132份,回收1 132份,問卷回收率達到100.0%;有效問卷1 116份,有效率為98.5%。在有效問卷中,初中生561份,高中生555份;男生556份,女生560份。
二、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國際理解整體水平不高
就調查對象整體而言,分別從態(tài)度、行為和知識三個維度來看:在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方面,只有56.0%的已選擇項與國際理解教育所倡導的態(tài)度一致;在國際理解的經歷方面,有助于國際理解的意愿、行為和體驗只有43.0%發(fā)生在學生身上;在國際知識方面,中學生只答對了66.0%的內容??傮w來說,中學生國際理解水平不高,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中學生國際理解存在差異
中學生國際理解水平存在著區(qū)域特征。在態(tài)度方面,東中西部逐漸降低,東中部地區(qū)之間差異不顯著(p=0.14),東西部、中西部之間差異顯著(東西p=0.001,中西p=0.036);在經歷方面,東部高于中部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東部高于西部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中西部地區(qū)無顯著性差異;在知識方面,東中部地區(qū)無顯著性差異(p=0.973),東部高于西部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8),中部高于西部且差異顯著(p=0.016)。調查顯示,東部地區(qū)的中學生在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經歷和知識上均有明顯的優(yōu)勢,西部地區(qū)的中學生處于明顯的劣勢。地區(qū)之間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主要根源是社會經濟的發(fā)育程度不同:東部地區(qū)經濟發(fā)達,社會開放程度高,與國外交流合作比較頻繁,教育身在其中,也獲得了較多的交流機會與途徑,特別是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以來,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更有需求和實力來全面實施這一發(fā)展戰(zhàn)略。相對而言,受制于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水平,中西部地區(qū)的教育在原有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外加發(fā)展力量較弱,出現(xiàn)低于東部地區(qū)的情況也不奇怪。
中學生國際理解水平存在著學段特征。在態(tài)度方面,初高中學生無顯著性差異(p=0.197);在經歷方面,初中生高于高中生且差異顯著(p=0.016);在知識方面,高中生高于初中生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高中生學習了更多的知識,包括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等知識,比初中生掌握得多在情理之中。而在與外國人交往等行為和經歷方面,初中生高于高中學生值得進一步分析。這可能與高中生學習壓力大有關,也可能與《規(guī)劃綱要》實施以來國際理解教育在初中受到更多重視有關。
中學生國際理解水平存在著學校類型上的差異。在態(tài)度方面,重點學校高于一般學校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在經歷方面,重點學校高于一般學校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在知識方面,重點學校高于一般學校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重點學校全面高于一般學校,這是因為重點學校能夠獲得當?shù)馗嗟慕逃Y源,有較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也反映出重點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比較高。
中學生國際理解水平存在性別差異。在態(tài)度方面,女生高于男生且差異極其顯著(p=0.000);在行為方面,男女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254);在知識方面,女生高于男生且差異顯著(p=0.001)。男女生之間存在著性格差異,女生表現(xiàn)出順從、同理心強、細心、易受暗示等特征,這些心理特征有利于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3.多數(shù)中學生愿意認識他國文化
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認識與理解。具備了解他國文化的意愿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和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調查顯示,如果有機會,91.8%的中學生愿意結識外國朋友,86.2%的中學生表示能夠根據(jù)當?shù)匚幕Y貌行事,67.7%的中學生愿意到國外求學,59.1%的中學生愿意到境外參加志愿者服務。這表明多數(shù)中學生國際理解的意愿比較高,愿意認識他國文化,也有尊重他國文化的意識,希望有機會到他國求學或者援助。中學生的良好意愿是有效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保證,這為國際理解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4.中學生涉外行為和經歷比例低
了解國外情況、結識境外朋友、走出國門等行為和經歷有助于國際理解水平的提高?!叭说纳眢w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使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發(fā)生變化?!盵1]調查顯示,84.1%的中學生沒有參加過國際教育活動或者賽事,82.4%的中學生沒有與國外互通過信件,82.2%的中學生沒有出過國,62.0%的中學生沒有見過護照,51.4%的中學生沒有與外國人當面交流過,55.0%的中學生從未接受過外籍教師授課,77.7%的中學生沒有通過網絡與外國人交流過,62.9%的中學生未曾瀏覽過他國或者國際組織的官方網站。這表明,多數(shù)中學生在國際交往方面的經歷是貧乏的,不管是傳統(tǒng)的交流途徑還是現(xiàn)代化交流途徑,不管是有組織的交流活動還是自發(fā)的交流活動,不管是主動地尋求接觸還是被動地接受訪問,中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途徑、行為、經歷和體驗還是比較欠缺的。
5.超過八成的中學生為自己出生在中國感到驕傲
國際理解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對祖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從國際社會來看,國家利益至上仍然是各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2]對于“我為自己出生在中國感到驕傲”的說法,56.1%的中學生表示非常贊成,27.2%的中學生表示贊成,兩者累積為83.3%。這表明,大部分中學生對于自己的祖國擁有積極的態(tài)度,為自己出生在中國感到驕傲。不僅如此,多數(shù)中學生對于我國的經濟、民族、文化等內容也有一定的了解。調查顯示,52.1%的中學生知道2012年度我國GDP在世界的排名,65.8%的中學生知道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樂器,84.7%的中學生知道我國作家莫言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對祖國的了解,既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也是國際理解教育的訴求。當然,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學生對于國情的了解還不夠,有一些應該了解的內容還沒有了解,有一些值得深入了解的內容了解的程度還不夠,這也需要在教育教學中引起關注。
6.八成多中學生具備初步的全球意識
當前,具備全球意識成為地球“球民”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全球意識要求人們能夠認識到一些問題的全球性,善于從全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調查顯示,86.1%的中學生認同“全球互相依存”的說法,93.6%的中學生認同“世界各種族平等”的觀點,81.0%的中學生不認同“單一文明就能實現(xiàn)世界和平”的觀點,84.1%的中學生認為“馬爾代夫被淹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結果,值得世界各國關注”,85.6%的中學生不贊同“向下游排放污水”的做法,77.7%的中學生認為“發(fā)展中國家的生產活動應該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相協(xié)調”。見圖1。這表明,大多數(shù)中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全球意識,能夠認識到人類問題的全球性,也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待和思考一些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結果,應該與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密切相關,歷史、地理、生物、物理等學科的教學都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滲透。比如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就提出“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課程目標,這些課程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形成全球意識。
7.超過六成中學生對國際基本情況有了解
了解了才能理解和包容。了解他國情況是對他文化產生理解與包容的基礎,認識他國、他文化是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實現(xiàn)國際理解的基本途徑。調查顯示,60.2%的中學生知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英文縮寫,68.9%的中學生知道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是陳馮富珍,69.4%的中學生能夠明辨世界三大宗教,63.9%的中學生清楚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中學生對國外基本情況的一般性了解,可以拓寬視野,為今后進一步加深認識奠定基礎,有助于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
8.大部分中學生還不善于跨文化理解問題
能否站在他文化的角度特別是對立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是國際理解水平高低的標志,也是國際理解教育效果的重要判斷依據(jù)之一。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還不善于跨文化理解問題,其表現(xiàn)有二:其一是對待抵制日貨的態(tài)度,調查對象分為兩大陣營且?guī)壮蓪Φ龋?1.2%的中學生認同“應該抵制日貨,把日本的經濟拖垮”,42.8%的中學生對此不認同,還有16.1%的中學生表示不清楚;其二是對待他文化的解讀,50.6%的中學生對同類歷史主題的異文化解讀表示不可信、不接受。這表明半數(shù)中學生還不善于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相關問題,也反映出他們跨文化理解能力不高。如何提升中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做到換位思考、理性愛國,是國際理解教育一項較為重大的任務。
9.九成中學生片面理解國家主權
國家主權是國家的基本利益所在。正確認識國家主權,理性維護國家主權,既是國際理解水平高低的體現(xiàn),也是維護國家利益、世界和平的正確做法。對于“國家主權神圣,既不可侵犯也不可讓渡”的提法,90.1%的中學生認為是正確的,9.9%的中學生認為這一提法是不準確的,只有將近一成的中學生對這一提法的判斷是正確的。事實上,在當代國際關系中,國家主權自主有限讓渡的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安全等傳統(tǒng)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領域,也涵蓋了經濟、文化、環(huán)境等所謂的低政治(low politics)領域。[3]中學生對于國家主權相關知識的欠缺,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社會原因和教育原因,進一步研討的空間還很大。
三、討論與建議
國際理解教育是我國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性工程。通過本次調研,了解了中學生國際理解水平的概況,歸納了中學生國際理解的一些特點,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出現(xiàn)的部分問題。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
教育目標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出發(fā)點,也是評估教育實踐效果的依據(jù)。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我國尚未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明確的教育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學校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時候,直接照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內容,關注了全球忽視了國家,注重了文化模糊了主權,鮮從國家角度考慮,很少顧及國家戰(zhàn)略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不明確不無關系。
明確我國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可以從幾個角度綜合考慮:一是全球角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全球角度提出的國際理解教育目標歷經三個發(fā)展階段,各階段的教育目標分別是促進國際社會的和平、世界共同體意識、人類的共同價值,這一演變過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值得認真思考和研討[4];二是國際角度,辨別國際理解教育、教育國際化、跨文化等相關概念,確定國際理解教育的范疇;三是主權國家角度,了解他國國際理解教育的進展情況,特別是一些國家出現(xiàn)的“全球公民Vs合格國民”之爭,力爭處理好全球觀與祖國觀在教育目標上的關系[4][5];四是綜合角度,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體系,既要保證教育目標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也要注重各年級、各學科等方面的互補與銜接;五是層次角度,人力資源強國建設需要具備國際理解素養(yǎng)的公民、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各領域人才和專門從事國際事務的外交人才,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應該與相應的層次保持一致,而不是錯位或者越位。只有教育目標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才能夠有效地實施、科學地發(fā)展。
2.重視國際理解課程建設
課程是國際理解教育的必要條件。目前,一些地方編制了國際理解教育地方課程,也有不少學校推出了國際理解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出臺與使用推動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從課程體系的整體建設上做出努力,系統(tǒng)開發(fā)國際理解教育的各層次課程。由于國際理解教育涉及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外交政策、教育事業(yè)、國際態(tài)勢等多個方面,政策性、思想性都很強,內容復雜,僅由地方或者某一所學校根據(jù)自身理解來推進,難度很大,效果也難以保證。這就需要一個國家層面的文件,來指導或者規(guī)范國際理解教育,比如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標準或者指導建議。這個文件至少需要回答國際理解教育的性質、目標、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的問題,以便基層和中小學實踐??紤]到歷史發(fā)展過程和教育實施特點,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可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國家課程主要反映國家戰(zhàn)略訴求和世界和平愿景,地方課程瞄準地方文化特點和區(qū)域文化差異,校本課程切合校情和學情。三者在教育目標上保持一致、相互映襯,在內容上互為補充、相互配合,共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
3.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實踐
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實踐,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國際理解教育開展,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yǎng)。實施國際理解教育,既包括專門的國際理解教學,也包括相關學科的教學滲透,還可以是境外游學、網絡互動等方式,每種方式、每門學科都有國際理解教育的因素,都有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切入點,都可以實施國際理解教育,都能夠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的落實。國際理解教育要與一般的學科教學區(qū)分開來,積極吸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5][6]針對學生很難接觸到外國人的情況,可以加大外教聘請、國際姊妹校建設等工作的力度,通過網絡教學增強國際互動;針對跨文化理解能力不高的情況,可以通過國際議題的研究性學習,組成跨國合作小組共同研究,在傾聽、碰撞、磨合中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的特點,在了解中學會包容和理解;針對部分學生對國情、世情了解程度不高的問題,可以通過讀書、競賽、模擬聯(lián)合國、向外國人介紹祖國情況等活動來豐富知識。結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特點,借鑒國際教育教學新理念、新方法來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既是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實施教育教學國際化的大膽探索。
4.促進中小學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
調查顯示,中學生獲得國際交流的機會少、參與國際活動的途徑窄,導致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沒有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行為與經歷。這需要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推進:一方面要加強人員之間的互動,通過引進外教、交流互換、境外游學、國際活動、國際姊妹校、境外援助等方式,增加學生接觸異文化的機會,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與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互動、遠程教學等方式加強與世界的聯(lián)系。由于國際交流與合作涉及外事、出入境、外專局等多個業(yè)務領域和部門,有必要整合相關力量形成一個綜合平臺,加強監(jiān)管,提升效率。另外,要注意不同地區(qū)、學校的客觀差異,引導他們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和途徑。更多的交流機會、更寬的交流渠道、更頻繁的交流互動,將會促進不同國家間學生的對話,增進彼此的相互了解,實質性地提高國際理解教育的效果?!?/p>
參考文獻:
[1]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32.
[2]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國家主權[EB/OL].[2013-05-15].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4-11/15/content_2220375.htm.
[3]劉凱.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國家主權自主有限讓渡問題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7.
[4]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A CULTURE OF PEACE[EB/OL].[2013-05-15].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ducprog/50y/brochure/maintrus/40.htm.
[5]姜英敏,王雪穎.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國際理解教育論爭芻議[J].比較教育研究,2010(1):59-62.
[6]熊梅,李水霞.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與設計[J].教育研究,2010(1):50-55.
【李正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