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紅燕,劉相臣
(1.南通大學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江蘇 南通 226019;2.北京師范大學 漢語文化學院,北京 100875/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嘗試,研究性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形成并獲得對人類已有知識的認知能力,而且通過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具備自己提出創(chuàng)新性與實踐性問題并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也正是當前以及今后社會急需人才所必備的素質。媒介大師麥克盧漢說:“我們創(chuàng)造了工具,之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信息資源全球化與個性化、信息表達多媒體化、信息接受多感官化等優(yōu)勢推動著教學模式的改進。實踐證明,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教學是符合時代要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知識內容主要可以分為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兩大類?!翱茖W知識主要是指自然科學知識,它是人們對自然事物和現象認識、探索的產物……人文知識指人文、社會學科的有關知識,它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也包括現代意義上的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學科?!保?]哲學家羅素認為支撐人類生命必須有三種激情:對知識的渴求、對愛情的渴望、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和悲憫。[2]人文知識的“無用”也許正是一個人成為大師的“大用”。要培養(yǎng)精神上富足、人格上健康的人,人文知識教學切不可忽視。本文以大學語文《傷逝》為例探討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教學設計。
大學語文是在高等教育層面上進行母語教育的一種形式,是維系整個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不僅對其它學科有支撐作用,對大學生成才也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是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園與繼承、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公共必修課程。但由于它名不見經傳,既缺乏政治思想課的權威性,也沒有外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其邊緣化與尷尬的地位日益凸顯。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4日在湖南文理學院專門召開了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因此,該學科教學的改革比其他學科更為迫切、也更為艱巨。
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定義語文學科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前國家教委在《大學語文》出版前言中指出了開設本課程的目的:“通過對古今中外經典名篇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概貌,提高漢語閱讀、理解及寫作水平,培養(yǎng)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币虼耍ぞ咝?、審美性和人文性的實現是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肮ぞ咝浴笔侵妇邆渎犝f讀寫漢語的能力。這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灌輸、傳遞式教學反復練習來實現;如果說工具性是普及性因素,是全體學生要達到的基本目標,那么,作為教學目標重要成分的審美性和人文性則屬于提高性目標,是幫助學生增加母語方面的文化素養(yǎng),在更高的層次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表達、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修養(yǎng)。審美性和人文性的實現相對復雜,其抽象性與復雜性決定了無法依靠外力的施加來直接完成,這也是長期以來大學語文教學所面臨的一個最大、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傷逝》是大學語文課本中較少安排的、與愛情有關的小說。我們知道,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語文課本中都安排了魯迅先生不同的作品,從小學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少年閏土》、《藤野先生》到中學課文《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祝?!返?,這使得學生們對于魯迅先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秱拧肥窍壬鶆?chuàng)作的作品中寥寥無幾、以愛情為題材的一篇小說,相比于拗口難懂的雜文來講,小說情節(jié)理應通俗易懂,但授課前的調查表明,由于當時創(chuàng)作背景的復雜,通讀課文,學生們只能初步了解其故事梗概:一對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追求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最后卻以悲劇告終。對于愛情,90 后的大學生們并不陌生,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正在經歷著戀愛。而如何結合當時的背景理解小說中子君與涓生之間情感的微妙變化,他們會覺得比較困難。至于小說是否影射了作者與兄弟之間的失和、與原配夫人朱氏之間存在問題的原因、還是反映了他對自己即將開始的新的戀情的恐懼,僅僅依賴于課文的字面意義,學生們更是無法理解。
目前,大多數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執(zhí)教時就事論事,僅限于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字面內容。而深層次主旨的發(fā)掘,包括對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的認識、對愛情、對女性、對生命、對人性以及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復雜現象的思考等,不僅對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yǎng)有幫助作用,而且有助于建設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此外,這也是他們以后走出校園大多可能會面對的現實問題。
這些相關問題的澄清,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僅僅依靠教師“結果灌輸”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費時多且效率低下。
大學語文的授課對象為大學一、二年級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年齡一般介于18 至23 歲之間,其生理、心理、人生觀、價值觀等各方面相對成熟,在發(fā)展心理學中稱為青年期。他們對問題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在中學階段,從智力培養(yǎng)方面來說,他們一直伏案專心與自己的學業(yè);而進入大學,他們應該站立起來并環(huán)顧四周?!保?]經過了從小學到中學十多年的寒窗,“他們所處的教育階段和智力水平已經不能允許他們滿足與記憶和模仿,而是要站在別人的肩膀或踩在別人的‘臉’上認識世界”。[4]相比于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他們更習慣于“1 +1=2”的思維方式,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而感性思維相對較弱,人文素養(yǎng)較為欠缺。
(1)個體閱讀能力發(fā)展水平的四個階段理論
按照心理語言學的理論觀點,一般來說,個體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可分為四個階段:[5]一是字面理解階段,主要是指對閱讀材料中字詞和句子的直接的字面意義的理解;二是解釋性理解階段,不僅包括對字、詞、句、篇的形式的理解,而且包括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內容的領悟;三是評判性理解階段,指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所表達的觀點、思想及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技巧等各個方面加以評判,對讀物的思想及藝術價值作出符合實際的個人反應;四是創(chuàng)造性理解階段,這一階段涉及對文本內容、形式的“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也涉及閱讀角度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它的最大特點是使讀者能夠突破常規(guī),從閱讀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獲得超出讀物本身的思想或認識。在這一階段要求學生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從不同角度看文本,從而使閱讀成為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根據授課對象的特點,大學語文教學主要側重于第三、第四階段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學生的評判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在評判中形成創(chuàng)造能力,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
(2)教學目標分類理論
在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等人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中,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被劃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三大領域。根據此次教學案例的實際,我們主要關注的是認知和情感這兩大領域。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由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高一級層次的實現對學習者的要求越高?!霸u價”的實現,除了要求學習者能正確理解原文、具備一定分析能力和相應的文學基礎之外,更需要學習者擁有端正的人生態(tài)度和善于全面總結、對信息進行進一步重新組織加工和提升的能力。
情感教育歷來是人文學科教育的核心目標,也是一直以來為眾學者所提倡和重視的,克拉斯伍等人曾將情感領域的目標劃分為五級:接受或注意、反應、評價、組織、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其中,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是情感領域的最高級別,是塑造學習者人格、個性和情操的重要途徑。
(3)本文的目標定位
根據上述理論,我們認為,對文學經典作品的學習重要的不是讓學生獲得某種既定的結論,而是通過閱讀加強本身的語文能力、豐富自己的精神內涵、提升個人品位的同時,擺脫人云亦云的束縛從而學會評判、學會創(chuàng)造。此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探索、共享資源、交互合作,從而自己生成、產出新的知識,使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結合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和本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們初步確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為:
①了解作者的生平、文學地位等,了解不同時代人們對魯迅的不同看法。
②學會借助信息技術查閱、熟悉魯迅在各種文學體裁方面的代表作品。
③了解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環(huán)境,理解和判斷文章故事悲劇的原因與意義。
④關注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與環(huán)境變化之間的矛盾關系,培養(yǎng)人文情懷。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思考”[6]。換句話說,是指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知識的掌握而在教學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美國的媒體技術專家海涅克等人曾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教學策略,如討論法、合作學習法等。長期以來,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曾一再對基于技術平臺的教學策略產生質疑。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媒體的出現,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信息技術作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把它僅僅作為一種文化因素即上層建筑反而降低了信息技術的作用……在追求高效能的時代,當教育質量實際上成為學校生命線的時候,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便越來越需要依賴信息技術”[7],不難理解,在“效率至上、質量第一”的21 世紀,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將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
因此,我們制定了基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能讓學習者通過閱讀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具體如下:
(1)整體教學過程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協(xié)作性和反思性的發(fā)掘與培養(yǎng),積極促進學習者高水平思維的發(fā)展。在使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習者對文章主要情節(jié)有所了解的基礎上,積極鼓勵他們利用網絡等媒體尋找相關的資料(如央視10 套播放的《先生魯迅》之第六集《我可以愛》、影片《傷逝》、紀錄片《魯迅之路》以及有關這篇小說評價的網頁等)進一步輔助讀懂這篇小說,然后針對文章悲劇的產生原因以及文章結局的重新安排(設想男主人公涓生沒有失業(yè)的話)等問題開展分組討論后,進行讓小組代表進行全班發(fā)言。
(2)利用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重新認識魯迅作為平凡人的生活與形象,理解關于本文影射的兩大觀點:兄弟失和(無愛的人間)和愛的新生(矛盾的情感),主要目的不是毀滅魯迅在學生心目中偉大、光輝的形象,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問題全面看待,從而獲取批判生活的力量。
(3)要求學生利用網絡等媒體自主閱讀與《傷逝》有一定共同點的作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歷史劇《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靈塔》、胡適的《終身大事》以及歐陽予倩的《潑婦》等,組織探討并總結他們之間的異同,主要目的是可以接觸到不同人生經歷、不同寫作風格的作家,由此來鑒賞不同的作品,形成不同的感悟,體悟魯迅作為思想家的與眾不同之處。
(4)美國教育家畢特科勒涅斯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因此,為了讓學生從有限的小說內容走向現實生活,我們設計了一些拓展性的課題,如對大學校園愛情、校園婚姻的重新認識;對如何凈化大學校園文化領域中的一些墮落現象的思考;當代女性婚前婚后應當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否該為了家庭而放棄追求個人發(fā)展;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yè)、強大的工作壓力,如何保證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
這是整個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查德·薩文森認為,學生學習結果除了包括標準測驗所能測出能力外,還包括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的認識、理解、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學生的人際、公民、社會和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和行動等。
為了使研究性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形式單一的評價模式,應當把整個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納入其中,注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及其研究成果,賦予相應的權重體現在最終的考核成績中。針對本次教學結果的評價,我們將從以下如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1)教師評價
主要參照的指標有: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搜集研究材料的全面性、發(fā)言的見解水平、語言表達的清晰度、用以輔助發(fā)言的多媒體課件的質量、遞交個人觀點的質量等。
表1 教師評價的項目指標與評分標準
(2)小組間的互評
由小組代表拿出本小組全體成員共同形成的觀點與成果在全體同學面前展示獲取其他小組成員的意見并進行修改。
表2 小組間的互評量表
(3)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我評價
即“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趣、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的審視,也是學生的自我認知過程。學生通過對課堂活動的自我評價,可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規(guī)范課堂行為,積累學習經驗。”[8]相對于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來講,這是一種很好而且有效的評價方式:一方面他們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身;另一方面,他們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獎勵,自我評價更能起到明顯的促動作用。
表3 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自我評價量表
[1]潘洪建.教學知識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4:226.
[2]大學生該忙點啥[EB/OL].http://www.qsc.zju.edu.cn/redir.php? catalog_id=12&object_id=17611,2005-01 -25.
[3](英) 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47.
[4]李福華.高等學校研究性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4(6) .
[5]田甜.知識的多元化表示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07.
[6]武法提.網絡教育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5.
[7]張萍,樸姬順.中外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8.
[8]劉宏武.主動參與教學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