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晶
鄭晶/沈陽工業(yè)大學遼陽校區(qū)外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遼寧遼陽111000)
所謂“圖式”是指獲得的知識在每個人頭腦中的儲存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jīng)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按照圖式理論,聽力理解的過程是聽者原有的背景知識與新輸入的聲學信號相互作用的復(fù)雜心理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三種圖式,即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兩種信息處理模式,即“自上而下”信息加工過程和“自下向上”信息加工過程。對聽者而言,建立的圖式越多,對材料的理解就越透徹。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建立與教學相關(guān)的圖式,而且在聽力理解時要設(shè)法激活這些圖式,促進聽力內(nèi)容的預(yù)測,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從而達到提高聽力能力的目的。
語言圖式是指聽者所掌握的語音、詞匯及語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是聽力的基礎(chǔ)。在激活語言圖式時,學生應(yīng)采用自下向上的信息加工方式來理解聽力材料,重點放在發(fā)音、單詞、語調(diào)、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言的其他成分上。
1.語音方面。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區(qū)分兩個相似詞的最小對立體之間的細微差別,比如bat和pat中b和p的語聲,使學生確定在聽哪個單詞。其次,還應(yīng)該教給學生連讀、弱讀、不完全爆破、吞音和同化知識,然后鼓勵他們課后多練習,這是練習聽力時用來區(qū)別詞的有效途徑。第三,繞口令是學習語音的好方法。諺語和詩歌的閱讀也是幫助學生擴大他們對有用的表達方式的積累和提高口語流利性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學生可以練習英語的發(fā)音。
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掌握重音、語調(diào)、語速等。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包括單詞重音和短語、句子重音,此外,應(yīng)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模仿漂亮的語調(diào)。至于語速,學生可以把他們的聽力教材和泛聽材料作為聽源。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聽力材料,鼓勵學生與英語是母語的學生交流是存儲語音圖式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通過激活這些圖式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預(yù)測話語的目的以及說話人的態(tài)度。
2.詞匯方面。首先,連詞可以用來激活學生的語言圖式。連詞經(jīng)常表達一句話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 例如,“ I can play both basketball and football,but I’d prefer basketball.”教師應(yīng)說明“both…and…”連接并列兩部分表達肯定。同時還可以引入“neither…nor…”表達否定意義,“both…and…”具有相反的意義。其次,推斷同音詞和多義詞是激活學生語言圖式的一個很好的教學策略。同音異義詞指與另一個詞發(fā)音一致卻又意義不同,例如,dear and deer,son and sun,sea and see,flower and flour,principal and principle等等。多義詞指一個詞擁有不只一個含義。例如,形容詞“free”有許多含義,如“having physical freedom”,“costing nothing”,“(of a person)not busy”等。 除了這些含義,“free”也可以做動詞。同音、多義詞是英語詞匯中很常見的。當聽力材料包括同音詞和多義詞,教師可以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guān)經(jīng)驗,分析和理解上下文信息,培養(yǎng)學生在聽力中識別正確的單詞的技巧。第三,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通過激活已經(jīng)存儲在大腦中的詞組和短語來預(yù)測聽力材料的意義。在這之前,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首先建立自己的圖式知識。例如,“W:I think he is a brave man to save the girl from the fire.M: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couldn’t agree with somebody more”是指完全同意某人的意見。成語、俚語、慣用語和縮寫這些詞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聽力材料句子里,英語為母語的人用英語交流時使用了相當多的這類語言。簡單的詞和短語很容易記憶、識別和理解,但當其出現(xiàn)在聽力材料的句子中,就很難確定句子的整體含義。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通過將這些詞放到上下文語境中來記住它們??傊?,大量的詞匯是準確、快速理解力的活化劑。
3.語法方面。虛擬語氣用法是比較重要的語法,教師應(yīng)牢記在心。因此,教師應(yīng)給學生詳細解釋虛擬語氣的種類。聽力材料中最有可能出現(xiàn)兩種類型的虛擬語氣:(1)一些動詞引導的賓語從句,如suggest,request,order,demand,recommend,等等;(2)if引導的非真實條件句,例如,“M:Prof.Kennedy has been very busy this semester.As far as I know,he works until midnight every day.W:I wouldn’t have troubled him so much if I had known he was so busy.”主句描述了一個不真實的狀況的結(jié)果:事實是,我給教授添了很多麻煩,因為我不知道他很忙。
非語言圖式知識分為內(nèi)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它具有便于理解聽力材料的功能。在非語言圖式知識的激活過程中,學生理解聽力材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
內(nèi)容圖式指關(guān)于語篇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學生們應(yīng)該花更多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英美國家社會、經(jīng)濟、軍事、政治、文化、歷史、地理、宗教、體育、娛樂、風土人情等密切相關(guān)的聽力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大腦中有用信息的儲備量。與激活語言圖式的詞匯方面不同,內(nèi)容圖式中的詞匯、句法結(jié)構(gòu)都來自具體的聽力材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不同背景的句法結(jié)構(gòu)圖式知識。很多對話來自于人們?nèi)粘I畹牡湫颓榫?,如餐館、郵局、醫(yī)院、圖書館、機場、銀行等。在這些典型的場景中,對話雙方的關(guān)系以及說話人的行為方式應(yīng)該是相對比較固定的,這種日常生活常識儲存在人的大腦中即為圖式模型。他們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來填空和猜測大概意思并且最終理解聽力材料。例如,
M:I’ll have the steak,French Fries,and let’s see,chocolate ice-cream for dessert.
W:Oh-oh,you know these things will ruin your health,too much fat and sugar,how about ordering some vegetables and fruit instead?
Q: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At a clinic.[B]In a supermarket.[C]At a restaurant.[D]In an ice-cream shop.
本題是問對話最可能發(fā)生在哪?由對話中steak,icecream,order等關(guān)鍵詞即可推斷出對話應(yīng)該是發(fā)生在餐館。
對聽力材料的熟悉程度,使學生能夠縮小可能聽到內(nèi)容的預(yù)測。因此,在教學中熟悉的聽力材料,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激活和注重語言知識,因為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和形式圖式會自動激活。
Carrell and Eisterhold闡述說,“形式圖式是指不同文本的形式上的,修辭結(jié)構(gòu)方面的背景知識”(Peterson,1991),即形式圖式是關(guān)于語篇寫作的體裁、風格、主題、目的方面的知識。聽力材料主要包括敘事文本、說明文和議論文等,教師應(yīng)激發(fā)學生大腦中已存在的文本結(jié)構(gòu)圖式知識并有意識地去利用這些文本結(jié)構(gòu)知識。其它文本包括廣播新聞、訪談形式、廣告等。教師應(yīng)要求學生掌握所有的文本的基本特征。
在聽力教學中,學習者總是遇到具有不同特點的不同體裁的文章,對形式圖式有清晰的概念可以通過預(yù)測文體來促進聽力理解。聽者應(yīng)該熟悉各種文體的特征,以能夠迅速識別體裁的種類。一些學者往往忽視這種類型的圖式,然而,形式圖式在圖式理論中是相當重要的。
根據(jù)圖式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yīng)用,學生不僅需要儲備語言知識,還應(yīng)儲備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的體裁也要有所了解,在大腦中建立大量的圖式,當文章的信息與聽者的圖式知識相吻合時,“自上而下”的方式可促使兩者的同化。當文章所提供的語言與聽者的心理圖式不相吻合時,“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方式將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各種語言材料的聽辨過程中,及時激活圖式,將兩種信息的處理方式相互補充,積極有效地理解獲得的信息。這種課堂聽力教學模式的形成也將會對學生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1] 付鳳文.分階段聽力教學[J].國外外語教學,2002(2):34-37
[2] 許俊.圖式理論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大家,2010(13)
[3] 黃文潔.試論聽力理解中圖式知識的激活[J].錦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8):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