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鵬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渭南分校,陜西 渭南 714000)
民事簡易程序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一種審判程序。它是第一審普通程序的簡化,是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的程序。它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我國民事訴訟便利當事人訴訟、便利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特點,有利于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符合當事人要求簡化訴訟程序的心愿,擺脫訴累;有利于人民法院集中力量及時、正確地審理比較重大、復雜的民事案件。民事簡易程序這些顯而易見的特點,說明了簡易程序設立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實用性。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只對簡易程序做了簡單、概括的規(guī)定,而實踐中我們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的數(shù)量占民事案件總數(shù)的70%左右。這種由規(guī)范稀缺與案件數(shù)量成倍增長所引發(fā)的矛盾,引發(fā)了全國各地基層人民法院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方面進行了大膽而務實的改革、探索、嘗試,并使訴訟法學界對民事簡易程序的改革也表現(xiàn)了極大的熱情。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以及我國加入WTO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民事司法改革也由觀念走向實踐。下面就我國目前民事審判改革的做法,談一下筆者對我國民事簡易程序改革和完善的意見,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正確界定出民事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便于人民法院集中力量盡快結案,提高辦案效率??s短辦案周期,節(jié)約訴訟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累,現(xiàn)行法律及司法解釋對簡易程序所規(guī)定適用的范圍太狹窄,應予擴大。
(一)基層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受理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應予擴大
我國現(xiàn)行民訴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168條對民訴法第一百四十條進行了解釋,即簡單民事案件中的“事實清楚”是指對爭議的事實陳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證據(jù),無需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jù)即可判明事實,分清是非;“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是指誰是責任的承擔者,誰是權利的享有者,關系明確;“爭議不大”是指當事人對案件的是非、責任及訴訟的爭執(zhí)無原則分歧。
雖然最高院所做的解釋很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的具體標準,但這個解釋使人民法院選擇簡單民事案件有較大的靈活性。有的學者認為,一個案件只有同時具備“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才屬簡單民事案件,才能適用簡易程序。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比較保守,很大程度上縮小了簡易程序適用的范圍。為了提高辦案效率,改變人民法院“收案多,結案多,未結案也多,舊案壓新案,新案變舊案”的惡性循環(huán),應盡可能地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在審判實踐中,筆者認為適用簡易程序的標準是:(1)糾紛不復雜,易于弄清是非;(2)法律、政策有明確規(guī)定,易于作出處理;(3)當事人雙方對立情緒較小,矛盾易于解決;(4)便于傳喚當事人,當事人亦同意調解的簡單案件。只要符合上述任一標準,我們就可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
也可以從如下三個角度劃分出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
(1)以爭議的標的金額為劃分標準。對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標的金額規(guī)定上限;在此限度內應適用簡易程序。當然,對此金額的劃分,具體可根據(jù)各地經(jīng)濟狀況制定出不同的標準。
(2)以案件性質為劃分標準。如借貸類、房屋租賃、財物返還等法律關系很單一的案件。
(3)尊重當事人的約定,但法院要告知當事人選擇簡易程序的后果。如獨任制,程序上不受太大限制,隨時可以開庭等。《意見》第169條、171條、174條規(guī)定了簡易程序的例外情形,即起訴時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發(fā)回重審和按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的案件都不適用簡易程序。
(二)民事簡易程序適用可擴大到中級人民法院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中級以上三級人民法院都不適用簡易程序,只有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人民法庭適用。也就是說按照級別管轄,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民事案件都不是簡單的民事案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加強,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提高,各級法院的民事案件收案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加之上訴案件的增多,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任務日益加重,審判員的負擔重、壓力大,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tài)。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簡易程序的適用擴大到中級人民法院,規(guī)定中級人民法院可以審理他們管轄的第一審的簡單民事案件,上訴案件暫不適用簡易程序。德國為使法院系統(tǒng)受理案件及處理案件的能力得到提高,他們就是通過對獨任法官審理案件的擴大適用來解決的。他們擴大適用獨任審理的途徑主要有:(1)擴大初級法院的管轄范圍;(2)將直接由獨任法官審理的規(guī)則擴大適用到州高等法院審理的案件等。這一規(guī)則的使用有可能在將來超出現(xiàn)有的范圍,并擴大適用于上訴案件。德國的這一民事司法改革取得舉巨世矚目的成效,對于這些成功的改革,我們根據(jù)我國法院的具體現(xiàn)狀是可以借鑒的。
把審理簡易程序案件的人員固定,各基層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設立審判簡易案件庭(組)或由各人民法庭專門辦理。
(一)立案庭審查立案時,直觀地將案件繁簡分流。按照立、審、執(zhí)分離的原則,立案庭審查立案時直觀地將案件繁簡分流。直觀判斷或根據(jù)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把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直接分配給所設立的簡易案件庭(組)或人民法庭辦理,適用普通程序的分配給其他業(yè)務庭辦理。這樣,從案件審判流程管理的第一步就區(qū)分開了案件的繁簡。
(二)設立審判簡易案件庭(組),按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由庭(組)辦理。近年來,基層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數(shù)量猛增,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xiàn),審判員負擔重、壓力大且其手中的案件種類多樣,繁簡混雜,結果使簡單民事案件不能盡快審結,一些重大疑難案件又因其他案件的牽扯,難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將簡單的案件集中由幾個固定的審判員審理,通過簡化審判程序減少不合理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就可以加快案件的審理速度,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也可以使多數(shù)審判人員從以前的案件搭配混亂、工作結構不合理、事無巨細都要辦的被動局面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審理好相對比較復雜的疑難案件,使案件的審理該快的快起來,該細的細起來,提高辦案效率和執(zhí)法水平。
(三)人民法庭管轄區(qū)域內的簡易案件、普通案件交由院內業(yè)務部門審理。人民法庭由于人員配置方面的局限和民間各類糾紛的與日俱增,導致積案過多,審判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從而使許多人民法庭整天整年忙在案子里,無法正常履行服務的職責,進而影響了人民法庭在轄區(qū)的形象,違背了人民法庭的本意。將轄區(qū)內普通案件分離到院內業(yè)務庭室,把人民法庭變成一個只審理簡易案件的審判機構,會很大程度緩解人民法庭的壓力,便于人民法庭審判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在轄區(qū)更好地落實“兩便”原則,為轄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服務,為維護轄區(qū)的穩(wěn)定作出更大的貢獻,也使院內民庭不再形同虛設、無案可辦,從而使審判力量、審判程序的分配和使用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化、現(xiàn)代化。
審理簡易案件的庭(組)無論如何簡化程序,其工作宗旨應定位在公正、簡便、快捷、經(jīng)濟上,是在力求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基礎上盡量簡化程序。
(一)庭前準備工作簡化。如起訴時,原告可口頭起訴,法院做好記錄,力求當日立案:立案的同時,告知當事人應提供的證據(jù);立案后的案件一般在當天或第二天便移送到承辦人手中;承辦人接案后,用捎口信、帶條子或打電話等快捷方式立即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庭;不用書面通知被告應訴答辯;在原告立案及被告應訴時,應告知當事人提供的證據(jù),要求當事人務于開庭時攜帶所有證物并偕同有關證人到場,以免因調查證據(jù)而拖延時間。被告不答辯或口頭答辯可不受15天答辯期間的限制;如果雙方當事人同時到庭,征得被告同意,可當即開庭;當事人不能同時當日到庭的,一般在立案后三天內須開庭審理。
(二)庭審方式簡化。庭審上不受調查、辯論順序的限制,可根據(jù)掌握的案情和雙方爭議焦點進行核對或詢問,邊陳述邊答辯,邊詢問邊核實;對雙方無爭議的證據(jù)或事實,可不舉證、不質證;在調查證據(jù)上,誰主張,誰舉證;注重法庭當庭調查,當庭質證,力爭一次開庭解決問題,提高一次開庭成功率,避免再次開庭所帶來的重復勞動。辯論時只進行一輪辯論,當庭調解成功的,立即制作調解書,庭長當天審核,當天打印并即時送達到當事人手中,并盡量做到在送達法律文書的同時解決執(zhí)行問題,不留后患;如調解不成,一般應當庭宣判并盡快制作判決書,不能久調不決;如果不能盡快審結,規(guī)定必須提前一個月申請轉為普通程序移送到其他業(yè)務庭室(為解決好案件移送問題,避免重復勞動和時間上的無謂拖延,可制作案件移送表,由承辦人將移送項目及已進行的工作查清的事實、審理中遇到的問題、雙方爭議的焦點及尚需查明的案情等問題填入表中,使下一個承辦人通過表格即可大致了解前一段的工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盡快投入工作)。這樣規(guī)定,防止了強迫調解、久調不決或草率從事的問題,從而防止了審判人員因拖案而規(guī)避審限規(guī)定的隨意性。
(三)送達法律文書簡化。當庭調解、當庭宣判的案件,力求法律文書當日送達到當事人手中。如當庭送達不了,可以要求當事人在當庭宣判后3-5日內到法院領取,當事人不領取的視為送達。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只要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法,法庭在調解協(xié)議筆錄中對雙方的協(xié)議內容予以確認,雙方在協(xié)議筆錄上簽名后即產(chǎn)生法律效力,不得反悔,后面就只剩調解書的送達問題。當然,不能上訴的民事裁定書如當庭宣判,當事人在開庭筆錄上簽名后也應產(chǎn)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領取或逾期領判決書及可上訴的裁定書的,上訴期限自法院約定領取法律文書之日起計算。因民事調解書、民事裁定書亦屬法律文書,我們完全可以適用判決書送達的方式。如果當庭不能宣判的案件,在送達法律文書問題上,應強化訴訟代理人收取法律文書的責任。留置送達的場所不應僅限于當事人住所,還可以到當事人工作場所或只要有證據(jù)證明人民法院對判決(裁定)留置送達且當事人對判決(裁定)的內容知情的任何場所。
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大力簡化判決書的制作,并可制作格式化裁判文書。由于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相對簡單,所以其調解書和判決書只要重點寫明基本案情,對雙方當事人爭議的內容進行簡述,當事人應履行的義務內容即判決主文、交待上訴權利,其他部分則可省略不寫。并可根據(jù)案件的類型,制作出相應類型案件格式化的調解書和判決書,輸入電腦,只要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只需打開電腦,將該案特殊信息填入預留空白處,即可完成裁判文書的制作,這樣就使當庭調解、當庭宣判的案件,可當庭送達。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審判速度,縮短了當事人的等候時間。
調解是我國人民司法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長期以來民事審判工作的成功經(jīng)驗。將調解機制貫穿于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中,能徹底解決糾紛,提高案件的結案率,明顯減少民事案件中最易發(fā)生的上訴、纏訴現(xiàn)象。當然,在操作程序上,調解必須在自愿、合法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凡雙方當事人請求調解的簡易案件當即立案,當即調解;雙方爭議不大的,在開庭前可直接調解,雙方爭議較大的,可開庭進行審理,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對當事人分別做工作,適時提出解決糾紛的方案,促使雙方達成調解協(xié)議。
[1]楊榮新.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柴發(fā)邦.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吳紀年,賈暉.我國三大訴訟法之比較[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