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阿維
(西藏大學財經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2010年全區(qū)市場物價呈上升趨勢,其中,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2%;職工平均工資54397元,年平均增長速度13.8。2011年據西藏統(tǒng)計局資料顯示,全區(qū)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 5%,其中城市上漲 5.2%,農村上漲4.7%,食品上漲最快達9.1%;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5.4%,城市上漲5.3%,農村上漲5.8%。全區(qū)固定資產投資549.27億元,企業(yè)年均工資水平54380元,人均生產總值20077元。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6元,比上年增長8.1%,而全國的城鎮(zhèn)居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21810元,增幅為13.5%,排前三省的分別為上海為36230元、北京32903元、浙江為30971元。西藏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前三省平均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是全國平均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4.3%,而物價上漲率卻接近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1-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3.42%,城鎮(zhèn)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3.44%;而西藏全區(qū)平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4.37%,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的物價較高歸于運輸成本較高的拉動,工資水平增長速度相對物價的增長速度來說顯得非常滯后。拉薩的物價相對地區(qū)物價來說較低,但是物價的逐年攀升,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農牧民的生活質量這幾年有所改善,因為有農牧業(yè)作支撐,再加上蟲草之類的副業(yè),收入逐年增加,物價的上漲對其影響幅度較小。
物價指數是指商品價格指數,是與某個特定日期商品和勞務有關的價格計量,并反映各個時期商品價格水平變動的指數?!肮べY—物價螺旋上升”之機理由經濟學家凱恩斯發(fā)現和揭示的,核心論據是“工資滯后假說”對于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工資調整具有明顯的時滯,即物價的上漲總是跑在工資的前面;另一個理論假設是“充分就業(yè)”。凱恩斯在科學假設基礎上對“工資—物價螺旋上升”原理作了明確的內涵界定。他指出:“雖然工資和其他成本會追趕物價上升,但(根據以上假設)物價會始終不斷提前20%,不論工資提高多少,花費這些工資的行動會始終把物價在前面推進許多。”①美國研究表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價格學派代表薩繆爾森認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是指“物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普遍上升的時期,工資、租金等也普遍上漲?!边@是我國市場轉型期根據價格總水平的變動結果來界定是否發(fā)生通貨膨脹可能,更有利于準確反映實際經濟情況。《社會科學國際百科全書》中定義“通貨膨脹是貨幣購買力下降,通常以價格指數衡量。”貨幣主義代表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的定義應該表示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即“通貨膨脹是一種價格現象,其產生的原因只能是貨幣供應數量的增長大大快于產量的增長?!钡窃摾碚摕o法解釋中國發(fā)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的成因,很難科學準確地測定貨幣需求量。楊春雷(2008)運用滾動回歸的方法,得出了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會導致物價上漲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平均工資水平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呈先出現逐步上升,然后逐步下降的趨勢。
根據以上理論,工資的上漲會導致物價的上漲,進而導致通貨膨脹。但是物價的無限度上漲,工資保持不變的話,會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導致通貨緊縮。工資的上漲永遠跟不上物價的上漲趨勢,所以如何使西藏城鎮(zhèn)物價和工資保持均衡、協調發(fā)展,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和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
1、工資拉動經濟增長。亞當·斯密認為:“最高的勞動工資不時出現在最富有的國家,而是在最興旺發(fā)達、致富最快的國家。”工資的高低取決于該地經濟發(fā)展的程度,在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工資往往高于西部地區(qū)。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使西藏城鎮(zhèn)經濟發(fā)展最快,必須提高勞動工資。
2、物價助推工資提高。亞當斯密指出:“大城市的勞動工資一般都比農村高,在繁榮發(fā)達的城市,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本的人,往往雇不到所需要的工人數,所以相互競爭,從而就提高了勞動工資,降低了資本利潤;在資本不足的偏遠地區(qū),工人為謀生而相互競爭,于是勞動工資下降,而資本利潤增長。”
首先,西藏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的限制,城市化進程加大了對農村的掠奪,更加大了對人力資本的掠奪。
其次,隨著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加大,工資差額助推了人力資本的轉移。
第三,內地就業(yè)形勢的嚴峻,加劇了西藏地區(qū)人力資本投資。
最后,西藏市場經濟起步晚,經濟發(fā)展方式還處于探索時期,人力資本投資的觀念較弱,個人對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意識淡薄。亞當·斯密認為:“所有的雇主在物價高昂的年份,常常從工人身上獲得更大的好處,發(fā)現工人會更聽話,更加依賴他們,所以認為物價高昂的年份對工人的事業(yè)更為有利。”
競爭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物價上漲必然引起人力資本投資的上漲,必然引起人力資本遷移成本的上漲,勢必導致工資的提高。西藏城鎮(zhèn)居民工資上升必然促使生產成本的上升,那么企業(yè)為了獲利提高產品價格,而產品價格上漲的費用又間接地壓在消費者身上,而消費者本再就是勞動者,必然要求企業(yè)提高工資待遇,如此循環(huán),物價和工資彼此助推。
3、工資抑制物價上漲。工資不變的條件下,如果物價上漲過快,那么市場就會出現萎靡。由于收入的減少,人們會盡量縮減消費,造成商品大量囤積,物價開始下調,產生虛假的供過于求現象,進導致通貨緊縮。所以,工資一定程度上對物價上漲具有制衡作用。
假設西藏市場上有n個人力資本工資與市場物價參與博弈,在給定其他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最優(yōu)的策略(個人最優(yōu)策略可能依賴于也可能不依賴與他人的戰(zhàn)略),從而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達到由所有參與人最優(yōu)策略組合,而所有參與人之間處于非合作境況。
物價/工資 增長 不變增長 +2,+2 +4,-2不變 -2,+4 0,0
對于物價來說,無論工資漲否,選擇“增長”是最優(yōu)的;根據對稱性,工資也會選擇“增長”,結果收益是2;但是其中一方選擇“增長”收益是4,另一方“不變”收益就為-2;都選擇“不變”的話,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因為偏離這個選擇的任何其他行動選擇組合都至少會使另一方境況變差。不難看出,“增長”是物價與工資任何一方占優(yōu)戰(zhàn)略,而同時“增長”是一個占優(yōu)戰(zhàn)略均衡。
西藏城鎮(zhèn)人力資本積累小,是西藏工資相對經濟發(fā)展水平來說較高的原因。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人力資本積累可以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提高物質資本的生產效率、提高科學技術擴散的范圍和速度。加大人才的引進和人口的流動,是提高西藏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所在。
政府利用宏觀調控政策,穩(wěn)定物價上漲趨勢,提高工資待遇,實現物價與工資的協調增長。物價的波動會影響經濟秩序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在物價高昂的年份,人們本著趨利避害的理性,不愿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在物價低廉的年份,人們有多余的閑錢用來進行自身知識的提高,進而為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豐厚的工資待遇及福利條件是激發(fā)人力資本轉移的關鍵因素,物價的穩(wěn)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但西藏城鎮(zhèn)居民工資的漲幅仍然低于全國水平,物價的漲幅卻較全國來說增長過快,那么工資對于物價的反應程度顯得有些滯后,提高工資有利于助推該區(qū)經濟增長。
注釋
①[奧]赫爾穆特·弗里希:《通貨膨脹理論》,第220頁,費方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美]邁克爾·比爾等著.管理人力資本[M].華夏出版社,2003.
[2][美]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何景熙等.基礎性人力資本投資與西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中國藏學,2006.
[4][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5]鳳凰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總指數[EB/OL]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mac/jmxf.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