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高職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群體,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意識、獨立的主體意識以及權力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普遍缺失,學校應積極開展公民意識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載體,使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課堂教學做到以德育人、以法育人。將公民意識納入到學校德育教育的工作中。
關鍵詞:公民意識;高職院校;現(xiàn)狀及成因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311-02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
根據(jù)各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都是享有該國的權利和義務的人,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主體地位以及合理合法的民主權利。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的一種主體意識,是以一定價值觀為導向,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認同,也是對社會、他人之間關系的認知和態(tài)度,主要是對自身權利和義務的自覺認識。培養(yǎng)學生公民意識的基本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主人意識。權利意識以及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容,因此,高職院校的公民意識教育應以權利和義務教育為核心教育內容,其中民主與法制內容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基礎內容。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理念,培養(yǎng)高職院校的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形成文明習慣,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
公民意識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標準。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強高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公民意識教育應當與時俱進。由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不斷進步,合理引導所有公民,特別是高職院校的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良好的公民道德素養(yǎng)是目前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應及時對公民意識的教育內容做出調整,對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活動合理增加。
二、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的現(xiàn)狀
從整體上看,高職院校的學生有愛國熱情,對于民生問題、社會公平問題比較關心,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自身有較強的民主意識,重視公民享有的權利,追求自由,對法律常識也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而對于公民意識的概念并不清晰,公民意識普遍缺失,多數(shù)高職學生對公民意識的理解主要來源于書本,并沒有真正理解并轉化成個人的主觀意識,沒有在社會中適時地行使自己的權利,不明確公民的義務,缺乏社會公德,法律意識淡薄。
1.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缺乏適時運用的能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公民意識的認識主要來源于課堂教學,而公民意識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教育工程,學生對于公民意識只停留在書本上的概念,并沒有真正理解。無法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這些書本上的概念適當?shù)氖褂迷谌粘I钪校狈ο嚓P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主體意識,缺乏合理合法的民主意識。學生對于國情有基本的了解,但缺乏自身對于民主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導致公民意識的缺失,公民道德的下滑。許多學生沒有真正意識到提高自身素質和培養(yǎng)社會公德心的重要性,只為了應付考試,而接受一系列的理論知識,造成了現(xiàn)在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只是理論水平很高,實際運用能力很差。無法運用所學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知與行不統(tǒng)一,無法形成公民意識的主觀意識,甚至忽視和逃避應盡的義務。
2.法制觀念淡薄,缺乏法律知識
法律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知識是形成法律意識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接受法律知識的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學習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法律知識水平仍然較低。在課堂上獲得的法律知識有限,更無法運用所學知識去維護自身的權益,也直接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意識淡薄。由于法律知識有限,造成當代大學生對憲法、民法、教育法等賦予的基本權利掌握得很少,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公民應有的權利。在不確定自身享有公民權利的同時,對于社會的民主政治建設就無法切身體會其中,當代大學生更是對自己應承擔的義務有著逃避的心理,從根本上都是由于公民法律意識的缺失,導致無法明確公民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引發(fā)社會公德缺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當代大學生在遇到社會不公平待遇問題時,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觀點,法制觀念淡薄,也是目前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現(xiàn)狀。
3.自我意識強烈,缺乏社會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是從小在家庭呵護下長大的一代人,家庭給予足夠的自由成長的空間,大部分學生對家庭有著清晰明確的責任感,但步入到社會之后,自我意識感逐漸增強。由于長期家庭教育的影響和社會交往的局限性,進入大學后不能將責任意識的內涵、外延得到擴大和深化,不能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統(tǒng)一起來。遇事“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這種缺乏社會責任的責任意識,過分強調自我的人格缺陷普遍存在,導致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的狹隘,無法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這種強烈的自我主義,也促使大學生更注重自己擁有的權利,而極少關注自己應盡的義務。對社會要求過高,而對自身卻降低要求。經(jīng)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注重個人發(fā)展,對團體和社會的缺乏服務及奉獻精神。使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更多地關注個人的得失。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需要的是更多的不計較利益得失的青年,去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中,這是一個利益多元化的時代,只有從自身提高對公民意識的認知,將個人價值融入到國家政治、經(jīng)濟生活的過程中去,最終個人價值才能得以體現(xiàn)。
三、造成大學生公民意識缺失主要原因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新近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關于公民意識教育的命題,這表明,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應當成為當代中國擴大人民民主、弘揚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承擔著高職學生公民意識形成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如今,造成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缺失有幾方面的原因,既有來自社會歷史的原因,也有學校教育和高職學生本身的原因。
1.中國傳統(tǒng)觀念與家庭教育的影響
由于我國經(jīng)歷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使宗法等級觀念和臣民意識等傳統(tǒng)觀念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種歷史背景使大學生缺少權益觀念和主體意識。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后,民生問題和社會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逐步增強。我國正在逐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發(fā)展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和強大的政治動力。與此同時公民意識隨著經(jīng)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才逐步走向成熟,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效率意識、法治意識等公民意識亦隨之不斷得到強化。但是,中國傳統(tǒng)中的等級心理的殘余仍影響著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形成。在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公民意識的思想比較匱乏,使當代高職學生缺乏學習的資源。
2.教育體系中公民意識教育的匱乏
我國在1985年中央頒布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決定在初中開設公民課;1995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中學德育大綱》明確規(guī)定“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社會主義主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要求中等學校的德育工作重視公民教育,但目前的高職院校注重的是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技能、職業(yè)、專業(yè)的培養(yǎng),使高職學生對于公民意識的教育是十分有限的。
目前,在全國高校中并沒有開設“公民教育”的課程,導致大學生公民意識和現(xiàn)實行為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大部分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有關法律知識的相關課程課時比例相對較少,無法真正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體系中公民教育的匱乏也是導致當代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缺失的原因之一。
3.高職學生缺乏對自身身份的認同
大學生一直是社會的精英群體,是社會主義建設力量的主要來源,擁有比其他群體更多的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然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生逐年增多,就業(yè)壓力逐漸增大,使更多的大學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對自身的價值產(chǎn)生了懷疑,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壓力中對自己產(chǎn)生了很大的不自信心理。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也隨之減少,帶來的是對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和不自信。從最初的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質,并有體現(xiàn)自己公民素質的愿望到對公民意識的逐步缺乏,許多學生缺乏對自己品德修養(yǎng)的塑造,也無法將自己優(yōu)秀公民的意識喚醒,使得大部分高職學生一心為生存而求知,造成了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的缺乏。
高職院校的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應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應與 “兩課”教學相結合。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公民意識思想教育,突出公民教育的內容,注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和公民素質的提高。加強思想道德課和法律基礎課的課時比例,并不斷豐富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相關實踐活動。對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缺乏的現(xiàn)象應當引起重視,不斷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促進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加強公民教育,增強公民意識。公民意識還能夠推動國家意識的不斷深化,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加深,不斷促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莫敏秋.淺談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及培養(yǎng)[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1999,(2).
[2]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1).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
[4]羅少良,彭慶紅.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調查與思考[J].求索,2001.(4).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10).
(責任編輯: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