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
摘要:在司法實踐中,尋釁滋事行為中隨意毆打他人型尋釁滋事行為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而本類行為的準確認定,卻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逐一分析“隨意”、“毆打”以及“情節(jié)惡劣”,以期對隨意毆打他人型尋釁滋事行為有一個更準確的理解。
關鍵詞:毆打;情節(jié)惡劣;尋釁滋事罪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129-03
隨意毆打他人,是指行為人為了尋求精神刺激或者出于耍威風、發(fā)泄、取樂等原因,無視法律或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無故或小題大做地肆意對他人實施毆打行為。這種行為凸顯了行為人倚強凌弱的性格特點,即憑借自己或自己一方人多勢眾、兇狠殘暴及他人膽小怕事而故意逞能耍威風。下面通過對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各個要素分別釋義,以便為司法實踐準確認定本類行為提供幫助。
一、“隨意”的認定
“隨”是指聽任、隨從;“意”是指意向、意思。從字面上來看“隨意”可以理解為隨從自己的意愿或聽任自己的意思。但對于“隨意”的深層次理解,在刑法學界則存在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隨意,就是沒有任何原因、理由,行為人毆打行為完全出于一種尋求刺激的沖動。如果事出有因而毆打他人,則因侵害對象和事由的特定性,不屬尋釁滋事,造成他人傷害、死亡的,就適用刑法第232條和234條處罰。”[1]也有觀點認為,“界定行為人毆打他人是否隨意,應考察其主觀動機是否出于逞強斗狠,耍威稱霸或發(fā)泄不滿,尋求刺激,或打人取樂,把自己的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盵2]也有觀點認為,“認定尋釁滋事罪中‘隨意這個概念,不能從目的、動機或引起行為的事由單方面來判斷,應當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在辯證的立場上看待這個‘隨意。隨意不僅是一個主觀的要素,而且同樣是一個客觀要素,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盵3]還有觀點認為,“‘隨意,即是任憑自己意愿的意思。但將‘隨意一詞應用于尋釁滋事罪的行為要件,則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理解,應從實質(zhì)上把握”。認定“隨意毆打他人”時需考慮以下幾個要素:1)行為產(chǎn)生的理由;2)實施行為的動機;3)行為實施的時間和地點;4)使用的工具和毆打方式;5)犯罪對象[4]。
從上述論述可知,對于“隨意”的認定,大部分學者認為只要行為人實施毆打行為是出于尋求刺激或發(fā)泄不滿的目的,就可認定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隨意;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傾向于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對隨意進行認定。在司法實踐中,也往往用是否“事出有因”來判斷“隨意”。誠如張明楷教授所說:“隨意并非單純的主觀要素,而是基于客觀事實做出的判斷”[5]。在認定“隨意”的時候,不應該只強調(diào)行為人的主觀,同樣應該從客觀方面進行把握。
在主觀上,絕大多數(shù)學者主張以“沒有任何原因”的毆打來認定隨意,即學者們所稱的“無事生非”。分析大量的司法案例可知,絕大多數(shù)行為人實施毆打他人的行為時,總有其自認為“理由”。例如對誤入自己住宅的人實施毆打;對看自己的人實施毆打。這些毆打的原因,在一般正常人看來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行為人將一些小事、瑣事放大,進而去毆打他人的行為,實際是一種小題大做的表現(xiàn)。因此說,司法實踐中的“隨意”包括無事生非和小題大做兩種類型。在無事生非的情況下,行為人是沒有任何緣由地實施毆打他人的行為;而在小題大做的情況下,行為人總能給其實施毆打行為人“正名”,找些其自認為的“理由”。這些理由或是假想的、或是猜忌、編造的,也可能只是行為人的強盜邏輯。但無論如何,一定存在行為人自認為的實施毆打行為的“道理”,這才符合尋釁滋事罪“隨意”的本質(zhì)。例如:2011年1月,甲在某KTV內(nèi)因瑣事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即糾集乙丙丁三個等持刀、酒瓶在該KTV無端滋事,后又至三樓其他包房內(nèi)無故毆打戊等人,造成他人輕傷的結(jié)果。行為人在KTV鬧事屬于小題大做的隨意,而后至三樓的毆打行為則屬于無事生非的隨意。
在客觀上,則可以從行為人實施毆打的對象、實施的行為方式、實施的時間和地點等多方面來綜合認定。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點進行把握:
第一,行為的動機。大多數(shù)情況下,行為人實施毆打行為是為了尋求刺激、滿足耍威風的心理或者因瑣事而鬧事,以填充其私欲報復的心理。如果一般社會人站在行為人的立場思考,亦無法理解和接受這些原因,則可以說明其具有隨意性。例如,因他人提出了好的建議而毆打他人。這種毆打行為是任何一個正常社會人都無法接受的行為,毫無疑問具有“隨意性”。
第二,行為的時間和地點。行為人對實施行為的時間和地點往往不加挑選,而是在其情緒爆發(fā)時,當時當場就實施。反之,如果行為人對實施毆打行為是有預謀的,則一般不認為具有隨意性。行為人實施毆打他人的行為,一般發(fā)生在公共場所或者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例如娛樂場所、餐館等。
第三,行為的對象。在無事生非的情形下,行為人的行為對象往往具有極大的不特定性,即任何進入其視野范圍內(nèi)的人都可能成為其受害人;而在小題大做的情形下,行為人的毆打?qū)ο髣t相對特定,一般是與其發(fā)生矛盾或產(chǎn)生不愉快的人。但這種對象的特定僅限于行為之初,在行為實施過程中,如果忽然有他人介入到事件中或正好在其視野范圍內(nèi)出現(xiàn),則極有可能成為其毆打的對象。換言之,其毆打的對象在行為的進程中具有擴大性,會波及到其他在場的無辜受害者。例如:2010年,甲與乙因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后為泄憤糾集他人對乙實施了毆打,并對與乙同行的丙、丁也實施了毆打。
第四,實施行為的方式和使用工具。由于大多數(shù)尋釁滋事行為的發(fā)生具有臨時性和突發(fā)性,因而一般不會事先準備工具。行為人要么徒手進行,要么使用在現(xiàn)場所能觸摸到的其他東西。例如KTV里的酒瓶,餐館的桌椅等。行為人實施行為人的方式可以是拳打腳踢,也可以是推搡、扇耳光等暴力性較小的行為。當然,也不排除有行為人事先準備好械具等犯罪工具的情況,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要結(jié)合其他客觀原因方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隨意性。
簡言之,在認定隨意毆打他人中的“隨意”時,必須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綜合衡量,重點考察行為人實施毆打行為與該事件起因之間的因果關系對稱性問題。該對稱性的認定,應把握社會公眾的一般評價,即如果把行為人置換成一個社會正常人,其仍舊會實施毆打行為,則說明行為與起因之間具有對稱性,不認定為隨意;反之,具有不對稱性,則為隨意。實際上,毆打他人明顯超出相互之間的矛盾程度、不為社會公共所能容忍,一般都可以認定為隨意。例如某甲去足浴店足浴,因工作人員乙告知其服務員暫時沒空而遭受甲毆打的行為,明顯不具有因果關系的對稱性,認定為“隨意”。
二、“毆打”的認定
“毆打”,是指擊打、撞擊,使用有形力,造成他人身體痛苦的行為。此處的“毆打”,可稱之為“暴力”。根據(jù)本罪的補充性特征以及本罪的法定刑設置來看,本罪的“暴力”僅指輕微的暴力和一般的暴力,而不包括嚴重的暴力。即,本罪的暴力不包括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嚴重結(jié)果。如果在毆打他人時,發(fā)生致他人重傷或死亡的結(jié)果,在現(xiàn)行《刑法》框架下,因超出尋釁滋事罪的涵蓋范圍而將構成其他罪。
張明楷教授在具體論述隨意毆打的“毆打”時,也給出了幾點注意事項。概括總結(jié)而言有以下幾點:(1)針對人的身體行使有形力,即使沒有接觸人的身體的,也屬于毆打,例如向他人身體揮舞棍棒的;(2)毆打不以具有造成他人傷害結(jié)果的危險性為前提,即,即使某種行為只能造成他人身體痛苦,但不可能造成傷害,也屬于毆打;(3)毆打必須針對人的身體,而不涵蓋對物實施的毆打;(4)使用有形的方法不等于行使有形力,例如使他人吃不衛(wèi)生的食品后胃痛的,雖然方法有形,但也不認定為毆打;(5)毆打不以造成傷害(輕傷以上)為前提;(6)毆打不以聚眾為前提,但大多數(shù)的尋釁滋事罪都是以聚眾形式出現(xiàn)[5]。這幾點注意事項對司法實踐中認定毆打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對毆打?qū)ο蟮恼J定,也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象是除己身以外的他人,如果行為人隨意毆打的是自己的身體,屬于自殘行為,而非本罪的評價對象?!八恕保颂帒撟鲎顝V義的理解,即除了己身以外的所有人,沒有年齡、性別、親疏關系的限制。其次,毆打行為如張明楷教授所述,只能針對人身,而不能針對物實施。最后,“他人”具有不特定性,即任何人進入其視野范圍內(nèi)的人都可能成為其毆打?qū)ο蟆?/p>
三、“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
《刑法》第293條規(guī)定,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才能構成尋釁滋事罪。但對于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刑法》并沒有給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因而導致刑法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大的爭議。對于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必須從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兩個方面來進行,并且重點把握在毆打時,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嚴重后果的認定。
(一)情節(jié)惡劣是否包含致人重傷或死亡的結(jié)果
罪責性相適應的基本刑法原則要求刑法中每一法條的罪狀應與其法定刑相適應。故而,隨意毆打他人致人重傷或死亡的,不能評價在尋釁滋事罪情節(jié)惡劣之中。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按照《刑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guī)定來看,即使是情節(jié)較輕的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也應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且這兩種罪名的法定最高刑都是死刑,遠高于尋釁滋事罪的法定最高刑。因此,從罪行相適應的角度來看,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決定了它的客觀方面不能包含致人重傷或死亡的結(jié)果。如果將隨意毆打致人重傷或死亡的行為,認定為尋釁滋事罪的話,將會放縱犯罪,不利于對公民權利的保護。
當然,也有學者從尋釁滋事罪罪名的補充性來進行論述,認為只要行為成立其他犯罪的,原則上應以其他犯罪論處。例如,行為人故意造成他人死亡或者重傷的,只能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論處[5]。暫且不去論述此種觀點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其也贊同本罪不能包含重傷或死亡結(jié)果。
(二)情節(jié)惡劣的具體認定
對于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具體認定,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觀點,還有最高院和最高檢相關問題的解答和一些地方性適用規(guī)則。雖然,這些觀點和認定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但對正確認定情節(jié)惡劣仍具極大參考價值。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當前辦理流氓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已失效)中關于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解答是:以打人取樂,隨意毆打群眾,或多次向人身、車輛、住宅拋投石塊、污物等,造成后果,引起公憤的。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浙江省公安廳在《辦理尋釁滋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屬于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中‘情節(jié)惡劣或‘情節(jié)嚴重,應以尋釁滋事罪論處:1……;2。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一人以上輕傷或三人以上輕微傷的;……”。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廳做出的《關于辦理聚眾斗毆等幾類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中指出:“毆打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情節(jié)惡劣:(1)隨意持械毆打他人;(2)隨意毆打他人手段殘忍,造成被害人輕傷等后果的;(3)隨意毆打多人、多次或者以未成年人為毆打?qū)ο蠡蛘咭源蛉巳芬鸸珣嵉模唬?)隨意毆打他人,引起被害人自殺等嚴重后果的;(5)多次向他人拋投石塊、污物,引起公憤的;(6)隨意毆打他人屢教不改的;(7)其他惡劣情節(jié)?!?/p>
除了上述各地方性的規(guī)定,各學者們也對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有學者認為,“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是指毆打他人、致人輕傷;毆打他人手段惡劣;多次毆打他人的,既包括多次毆打同一人,也包括多次毆打不同的人;隨意毆打他人,造成被毆打人自殺等嚴重后果的;隨意毆打他人,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群眾心理嚴重不安等惡劣影響的,等等?!盵6]
不論是上述地方性規(guī)定,還是學者們的觀點,在對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上都大致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行為的時間和地點、行為造成的后果、行為的手段和工具、以及行為的對象及行為人的一貫表現(xiàn)。因此,綜合各觀點來看,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實施行為的方式:采取十分殘忍或者持械的方式毆打他人的,或結(jié)伙實施毆打他人的行為;(2)實施行為的時間和地點:在白天或者在人群較為集中時間和地點實施毆打行為的,如在人流集中的車站、廣場等;(3)實施行為的對象:例如針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4)實施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結(jié)果:造成一人以上輕傷或者三人以上輕微傷的嚴重后果;導致被害人自殺或精神失常的;或?qū)е鹿矆鏊刃驀乐鼗靵y的;(5)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多次實施毆打他人的行為,三次或三次以上即認定為多次。
認定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應綜合以上各方面的要素進行,在司法實踐中,應做到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必要時還需要考慮當?shù)厣畹囊恍┨厥怙L土人情因素。例如,在山西省某些偏遠地區(qū)有著一個習俗,存在這樣一個習俗,即新郎在迎娶新娘時要被眾人“抽打”,因此如果說在某天他人應邀對新郎實施了毆打行為,則不能認定為隨意毆打他人。
參考文獻:
[1]湯曉蔚.尋釁滋事罪在司法適用中的若干疑難問題[J].法律適用,2002,(4):74.
[2]張影.尋釁滋事罪幾個問題探究[J].杭州商學院報,2002,(5):67.
[3]何慶仁.尋釁滋事罪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4):55.
[4]張麗華.淺議“隨意毆打他人”的司法認定[J].理論園地,2008,(8).
[5]張明楷.尋釁滋事罪(上篇)[J].政治與法律,2008,(1).
[6]王作富.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中)[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