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摘要:《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是高職數(shù)控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該課程的知識特點是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技能訓練為抓手,同時又和生產(chǎn)實踐緊密相連,這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挑戰(zhàn)。本文力圖將有效教學的基本理論應用到該課程的教學中,以期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學效益;學生主體;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9-0049-02
《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是高職數(shù)控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課程主要包括編程概念、零件工藝分析、技能操作等理論與實踐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已具有一定專業(yè)基礎理論與技能的高職學生來說,仍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首先,部分學生在學習編程理論特別是宏程序時,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如數(shù)學中的二次曲線等,導致其編程時常感到無從下手;其次,數(shù)控機床是自動化機床,價格高,操作按鈕多,程序調試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問題,這讓已掌握普通車床技能的學生在操作數(shù)控機床時,亦感到信心不足,畏手畏腳。鑒于以上情況,如果教師還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只會形成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故在《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有效教學的核心理念開展,即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的目的都是更加高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伴隨著教師的不斷反思,提高教學效益。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其制定得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響有效教學的效果。只有擬訂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才能進行積極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學生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在認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獲得收益。
在制定《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教學目標時,筆者建議:要依據(jù)“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基本理念,著眼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來擬定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應有梯度,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不要求每個學生都達到相同的目標,但要求每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能積極參與、盡情投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才是有效教學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學生才能掌握數(shù)控機床的基本編程方法,熟悉數(shù)控加工工藝,加深對機械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的認知,并為今后解決生產(chǎn)實際問題及繼續(xù)學習打下牢靠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廣泛參與
課堂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本質是讓學生廣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著力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是教學有無效益的顯現(xiàn)所在。對《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來說,該課程的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數(shù)學、制圖、車工工藝和工廠實踐等理論與實踐知識息息相關,僅靠教師講述而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很難較好掌握該課程的知識。
如本課程中的“二次曲面編程與加工”章節(jié),該部分知識首先基于學生能夠理解數(shù)學中二次曲線(常用的有橢圓、雙曲線、正弦曲線等)的概念,然后才能應用宏指令對零件上的二次曲線形成的曲面進行編程加工。但部分高職生由于數(shù)學基礎較差,二次曲線的概念掌握不好,更談不上理解其在零件上具體的應用,導致學生對教師講述的二次曲面編程與加工的內容理解不透,形成學習上的難點。
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授課經(jīng)驗,認為任課教師單純在課堂上費盡氣力反復講解二次曲線的概念,是不易解決學生的疑惑的,而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即:①教師初步講解零件上二次曲線的方程概念及其應用;②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二次曲面的加工工藝,并應用宏程序指令,編制出加工程序。鑒于學生是初學,此過程應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參與;③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應以組為單位,將編制好的程序上機調試,調試時遇到的問題,組內學生共同探討解決。此過程應是學生為主,教師巡回指導;④程序調試完成后,組內學生輪流加工零件,加工時學生應重點觀察刀具的走刀路線及二次曲面的形成過程,加深對二次曲線內涵的理解,此過程也應以學生為主,教師巡回指導;⑤經(jīng)過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過程,學生對二次曲線的含義及應用具備了更深一步的概念。這時,師生要共同總結二次曲線編程及加工特點,學生還要結合自己對二次曲線認識的薄弱之處,有針對性地選擇課題或自擬任務加強練習,提升編程水平;⑥學生繼續(xù)以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編制好的程序上機調試,進而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認識過程,學習效果也大為提高。
三、教學方法的擬定
研究表明,許多低效教學的根源在于教師教學時過于注重教學內容,而忽視了教學方法。確定《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教學方法,應從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即以職業(yè)崗位能力為本位來展開教學并設計教法,才能提高教學效益。由于該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關聯(lián)較強的特點,故在實際教學中應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為本”,這樣學生可依據(jù)個人的接受能力,擬定與之相適應的任務目標。而教師在教學時,也可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大小,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實施分層教學。二者合為,才能使每個學生獲得的教學效益最大化。
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任務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等特點?!叭蝿铡痹O計要有梯度,關鍵是讓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夠開闊思路,舉一反三,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本課程中,F(xiàn)ANUC系統(tǒng)的“外圓輪廓加工循環(huán)”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設計,筆者首先以最簡單的光軸零件為例,闡述G70、G71指令的概念及應用方法,并編制出加工程序,然后指導學生分組上機訓練。訓練任務就是讓學生自己觀察,當零件的外圓輪廓采用G70、G71循環(huán)指令加工時:①觀察刀具的循環(huán)起點與循環(huán)終點的位置是否在同一點上;②弄清循環(huán)加工時刀具的走刀路線與分刀編程加工的異同點,等等。學生在初步掌握了循環(huán)指令的應用及加工特點后,即可在簡單零件的基礎上,依據(jù)個人能力的大小自我設計任務。如逐漸添加一些錐面、圓弧面、二次曲面等幾何面,構造則由簡單到復雜的零件,鍛煉循環(huán)指令的編程能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同組同學的協(xié)作,也是學生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教學反思
前已論述,對職業(yè)學院學生而言,《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是一門理解起來較難的課程,雖然教師可借助有效教學理論采用多種方法設計教學,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教師對教學效果仍需密切關注。因為,教學效果的高低,還有賴于教師持續(xù)的反思。有效教學迫切地需要教師自覺養(yǎng)成反思與總結的好習慣,教師要做到堂堂反思,天天反思,因為,沒有反思的教學就不是有效教學。
新課程的核心理論就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故課堂教學的內核在于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學反思也應主要反思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學生對學習過程無動于衷,教師再精彩的表演也只是唱“獨角戲”,有效教學從何而來?筆者認為:教師的成長過程是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與經(jīng)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的彼此互動的過程。沒有教學反思,授課前就不可能具有前瞻性,授課過程中就不可能具有調控性,授課后對教學效果的總結也不可能具有批判性。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預測學生接受新知識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并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個性差異及認知規(guī)律而設計教法,以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教學效益。
在《數(shù)控編程與操作》課程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求教師要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xiàn)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力爭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益。那種只管教不管學,盲目擬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無反思,更談不上追求教學效益的教學過程,只能是低效教學或無效教學。故教師只有不斷研究教學理論,切切實實改革教法,認認真真指導學法,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規(guī)定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建儒.高職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新模式的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2,(01).
[2]余文森等.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