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滿東
摘 要: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教學,不僅禁錮了學生的思想,也限制了教師能力的發(fā)揮,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有限,不能很好地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教學目標。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根據課堂教學實踐,從教學方式、教學情境、課堂活動、教學語言等方面探索了生物課堂的多元化教學,使得生物課堂更加生動豐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多樣化;高中生物;教學情境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過分重視基礎知識的情況,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機械地記憶、練習,整個課堂緊張而壓抑,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新課標對高中生物課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它要求生物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倡探究式學習,重視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封閉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生物課堂走向多樣化。究竟如何促進生物課堂多樣化?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同時認真總結吸收同行的經驗教訓,著手從教學方式、教學情境、課堂活動、教學語言等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物課堂的樂趣,使他們主動去探究解決生物問題,讓生物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而充實。
一、推進探究式教學
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啟發(fā)學生學會學習。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步驟做起。
1.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
愛因斯坦曾說過,發(fā)現問題遠遠重于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多看書,鼓勵他們多提出問題,這也是探究教育的第一步。當學生提出問題時,他的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這會激發(fā)他主動學習的欲望。所以,無論是在講課還是在習題講解和實驗中,我都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積極發(fā)現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文,挑戰(zhàn)權威。
2.鼓勵學生提出假設,并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探究式學習的第二步就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提出科學的假設。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主動為學生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開闊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的假設,并尋找相關數據和資料檢驗假設的可驗證性。
3.促進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解決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難題
在提出假設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組圍繞假設設計科學的實驗方案,并在組長帶領下進行實驗可行性評估,然后分組開始實驗。首先,針對一些復雜的問題,組長可以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大家提出不同意見,然后選擇合理的方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學會了與他人合作,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其次,小組成員在參與討論中,對不同成員的個性與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強學生間的情誼。同時,當學生遇到超出他們學習能力之外的難題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實驗的順利進行。
4.認真評估整個實驗,多鼓勵學生
首先,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對整個實驗環(huán)節(jié)進行評點,指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進行表揚。其次,教師也可以暫時放下自己的身份,從朋友的角度出發(fā),和學生分享整個實驗中的樂趣,增進師生感情。
二、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
合適的教學情境不僅能使課堂充滿趣味,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融入課堂中。雖然在一般的教學中,有很多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如語言營造情境、表演模擬情境、實物演示情境等,但是對于生物課堂來說,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圖片再現情境。
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挖掘課堂中的問題情境,把問題交給學生,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究,有效地把學到的知識同實驗研究結合起來,學會學以致用。比如在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蘋果汁變色很快,但又沒找到阻止蘋果汁變色的方法,于是我就把問題交給了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設想,積極地解決這個問題。結果許多學生都提出了解決方法。在生物課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對于學生犯的錯誤,不要一味地批評,要進行合理的引導。在一次研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時,有個學生并沒有按照教材要求的方法進行,而是選擇最后的檢驗試劑時選擇了碘,我并沒有立即指出他的錯誤,而是讓學生討論方案
是否合理,最后大家同做實驗,用化學知識進行證明,否定了這個方案。
在生物課堂上,由于課程內容多涉及微觀活動和生理功能等內容,它們要么很抽象,要么遠離學生生活,學生很難明白。因此教師要積極采用圖畫再現情境的方法,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課堂內容,使學生易于接受。在采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首先要根據課堂內容收集豐富的圖片材料,也可以是生物標本與模型,然后教師將這些材料展示在學生面前,并結合課本,進行仔細的講解,必要時,可以適當擴充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開展多樣的課堂活動
首先,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組織課堂活動,注重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促進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具體思維提升為抽象思維。其次,由于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所以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和合作的意識,因此要多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堂活動。
數學探究細胞表面積和體積的關系一課,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非常好的——機會。我讓學生自由組合,四人一組,然后小組自由分配任務。一個學生負責做含有酚酞的瓊脂塊,一個學生測量變色的瓊脂層的厚度,一個學生配制質量分數為0.1%NaOH溶液,最后一個學生做記錄。四個學生共同完成實驗,其中任何一個學生的疏忽都會造成實驗的失敗。在這次實驗中,學生學會了合作學習,也知道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及時實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點,同時要多表揚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快樂。
同時,課堂討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多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課堂討論中,學生表達了他們不同的觀點,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觀點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加以適當的引導,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還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教師對學生了解得更全面。
四、教學語言生動化
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接受與理解知識具有重要影響,在生物教學中尤其如此。一些知識點抽象且深奧難懂,而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使生物知識變得直觀形象,讓學生輕松地理解生物知識。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教學語言的重要性,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如,在講解生物概念時,教師可以多運用比喻與擬人的方法,巧妙地打比方,使學生把握概念的核心。而在講解生物知識結構關系式時,教師可以多采用提示與反問的方法,使學生將已學的知識與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通過知識遷移,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識。如,在展示“ATP結構”時,我向學生提問道,“大家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啊”,學生很快發(fā)現了ATP結構與核苷酸的結構非常相似。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積極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認真實施生物課程改革,更要在教學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要急功近利,流于形式,浪費學生的精力和時間。同時,教師還要不斷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在生物教學與實踐中不斷進步、不斷創(chuàng)新,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承擔起一名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職責。
參考文獻:
[1]曹雪瑞.新課標下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中學教學參考,2010(5).
[2]陳永輝.新課標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初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8).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洛溪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