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輝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求》說:“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始終要考慮學生的素質和他們的發(fā)展。通過高中的學習,學生應獲得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素質教育的口號提了多年,新課程改革也提出來了,就筆者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高中生的素質令人滿意的依然不多。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文本的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求》中規(guī)定:學生要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要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文本的要點,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情感、觀點和立意。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滿堂灌,學生整節(jié)課聽得云里霧里,多年語文學下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十分低下。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是素質化的人,強調人的發(fā)展、人的潛能的發(fā)揮、人的能力的培育。新課改也要求,閱讀教學,不能離開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受進行抽象的概括和分析。教師應在文本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整體感受文本的方法。在上《拿來主義》這堂課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我用問題“文中寫了哪幾個主義”入手,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學生迅速瀏覽課文,很快找出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對這幾個“主義”的態(tài)度,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閱讀文本來找答案,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下,學生總結出作者對“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持批判態(tài)度、主張要“拿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觀點就這樣一步步明確了。學生對文章思路有了整體的感受,解讀關鍵語句就容易了。而在這過程中,老師起的作用僅僅是適當的引導、點撥,引導學生重視閱讀文本,對文本一步步進行思考。
新課程下的獨立閱讀能力和以往要求學生能讀懂句子篇章應該是有所不同的。從《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求》來看,它還應該包括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也就是說教師還應該引導、推薦學生好讀書、讀好書。實際上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熱情,教師需要在這方面加以引導。在上《過秦論》的第一課時,為了活躍課堂我講到了李斯的處世哲學,課后就有學生來問關于李斯的情況,并表示要去找書來看。甚至還有學生去了解秦始皇,并摘抄了一些詩歌,認為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觀點和詩歌中的有出入?!敖獭笔菫榱恕安唤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有主動閱讀的意識和興趣,他們閱讀熱情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并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就應該激勵學生的熱情并千方百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讀書的機會。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人。”《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求》中也規(guī)定學生要“能夠獨立思考,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在教學中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質疑,寫下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習小組長收集這些問題并整理,小組內同學能解決的問題就組內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后上交給老師。實際上,在剛開始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學生存在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學生沒認真讀書,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干脆就抄課后練習中的問題來應付;有不少學生甚至把課文中的生字詞寫下來讓我填空。但可喜之處還是有的,《林黛玉進賈府》這課有學生提出了“賈寶玉為什么要摔玉”的問題,《祝福》這課有學生提出了“祥林嫂和孔乙己有相同點嗎”這樣的問題。對這樣能認真閱讀、勇于思考的學生,我絕不吝嗇我的表揚。
有了預習提問的第一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比較普遍的問題,集中分析講解,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問題聽課,效果當然更明顯。還可以就學生的問題師生一起探討,也可以直接讓學生回答學生的問題,因為問題就出自學生,學生會感覺更貼近他們,也更容易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當然,課后結合練習、作業(yè)對文本進一步深入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作業(yè)的布置應該是有針對性的,這就要求教師對一節(jié)課進行反思,了解學生可能還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布置相應的作業(yè),通過作業(yè)達到讓學生思考的目的。在《老人與海》這課中,我就布置了讓學生寫讀后感的作業(yè)。從學生反饋的讀后感來看,有小部分學生沒能理解文章,他們同情老人的遭遇,認為老人太可憐。但更多的學生從老人身上感受到了老人的堅強、樂觀,感受到了老人永不服輸的精神?!翱墒且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被學生大量引用。我相信,學生是能從老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的。
從最初問題的五花八門,到后來學生提問越來越有價值,這是一個堅持的過程。學生能在文本的閱讀中去主動思考問題,能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我想,再多再難的問題也是能克服的。如此,新課前有用心的預習,有學生自己對文本的思考;課堂上有師生一起的探討、交流,課后再有針對性的練習,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理解文本的能力應該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學生聽說讀寫的知識,最終的目標是學生能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教師的又一個職責所在。我們都知道,《林黛玉進賈府》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是非常精彩的。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師生通過反復朗讀、交流分析,掌握了文章運用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課后我布置了讓學生運用所學的人物描寫的方法就班上的同學或老師寫一段描寫性的文字的作業(yè),并宣布描寫形象的同學有獎勵,學生寫作熱情高漲,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訓練得以落實。
要想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教師還必須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從而教以學生全面的知識。在本地的模塊考試中曾有一個詩歌鑒賞的題目,所選詩歌是清朝吳雯的《明妃》, 考查的內容一是問就首聯(lián)的“羞”字可以看出王昭君什么樣的形象特征,二是分析頸聯(lián)的表達技巧。第一問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文本的把握必須詳盡全面,除了知人論事,把握作者的經歷,作為詠懷詩,還必須弄清史實,讓學生了解相關的人和事,唯有如此,學生才可能明白此處的“羞”字寫出了昭君的清高傲岸。而表達技巧的考查常常是考試的重點,也是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文本的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住這個重難點。必修4第二單元是一個宋詞單元,在《雨霖鈴》的教學中,課堂中結合具體的詩句,師生一起了解了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直接抒情、點染等表達技巧。但僅僅到這一步肯定是不夠的,這些術語對學生來說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學生沒辦法理解運用。在課堂的拓展延伸中,我準備了柳永的《八聲甘州》,訓練的重點就在寫作技巧的把握,學生自己朗讀、交流,總結這首詞所運用的手法,并要求學生結合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訓練初始,難度很大,進展非常緩慢,學生學得很辛苦。但在接下來的文本學習中不斷堅持,慢慢地學生對手法技巧的把握就比較到位了。今年泉州模塊4的考試考查李清照的《清平樂》,第二題要求學生就這首詞的藝術手法作分析,有了平時的訓練,學生再做這題就得心應手了,從考試反饋的情況來看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新課程改革提倡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把課堂還給學生,避免教師主宰課堂的一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我想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應該就不難了;如果教師能多鼓勵學生,不吝惜我們的表揚,多給學生積極的評價,那么語文課堂教師唱獨角戲的情形也許就不復存在了。學生如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敢于大膽質疑、敢于表達自己,培養(yǎng)“素質化”的人應就不會是一句空話了,學生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本文為《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