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常蓮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高中生學好文言文不僅是高考的要求,更是積淀文化底蘊的需求。但現(xiàn)實中卻出現(xiàn)了教師難教、學生厭學的尷尬局面。就高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三個方面,談談對高中文言文教學的
看法。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高中生學好它不僅有利于在高考中取得好的分數(shù),更是了解我國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有效途徑。高中生多讀古代作品,既可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還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文言文在現(xiàn)行高中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分量大,新版人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中,文言文課文共有20篇。同時,高考中文言文試題所占的比重也大,加上詩詞鑒賞和默寫題,高考分值達30分之多,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教學中,文言文卻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教學效率低,教師難教、學生厭學,高中文言文教學進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難的原因
1.時代久遠,脫離生活
和現(xiàn)代文比,文言文寫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差異大,使用的詞語、句法也不同。有的詞匯,今人已不用,即使沿用至今,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義也相差甚大,理解起來相對困難。高中學習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學生在花了大量時間還不能搞懂的情況下,就有了棄學的想法,導致越學越難,越難越不想學,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不得不放棄。此外,文言文太舊,學生不能學以致用,純粹是為了高考而學習文言文,一旦應考結束,文言文也基本上淡出了學生的生活,這也是造成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
2.授課單調(diào),枯燥乏味
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基本上是串講,逐字翻譯,逐句講解,講完后再來個所謂的“內(nèi)容分析”“寫法小結”。在課堂上教師一枝粉筆、一張嘴;學生則只需一支筆、一雙眼睛、兩只耳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課上的一切活動都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牽著學生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這樣的課堂,教師獨霸話語,喋喋不休,整個課堂氣氛死寂枯燥、毫無生氣,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勢必造成文言文教學的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前后脫節(jié),難于遷移
高中生覺得文言文難學,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中的文言文學習已經(jīng)不再是像初中那樣死記硬背就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是要運用一定的語法知識去解決相關的問題。但我們查閱初、高中的課程標準不難看出,高、初中在知識銜接上是有明顯脫節(jié)的。兩個學習階段的課程標準截然不同。再加上很多初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作為自己的教學準則,而把教學語法的責任一概推到高中,這樣一來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出現(xiàn)了斷層,高一新生想要盡快越過這個斷層,實屬不易,導致后來舉步維艱,喪失興趣。
三、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要想學生自主地學文言文,培養(yǎng)興趣是關鍵。要想學生學好文言文,教會方法是重點。
1.重誦讀,提高閱讀興趣
每學習一篇文言文,教師可先讓學生在課前反復朗讀,基本做到掃清字詞障礙,朗讀流利。然后在課上再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給予一定的指導,要求學生結合作品所表達的主旨和情感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或背誦為止。當然,誦讀的方式可以因文而異。既可讀全篇,又可讀某一段,還可讀某一句或幾句,故事性強而有人物對話的可分角色讀。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yǎng),閱讀水平和能力也隨之提高。
2.轉角色,強調(diào)自主學習
教師要勇于轉變觀念,敢于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敢于給學生松綁,給他們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真正以學習的主角身份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從而實現(xiàn)師生間的自由、平等、民主。如,編演課本劇,選擇一些人物形象生動、情節(jié)扣人心弦的文言篇目,讓學生大膽表演。教師從編、演話劇的角度,指導學生誦讀原文、理清文章脈絡、賞析人物語言、揣摩人物性格,把教學任務融入學生積極的編排演出中,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主動獲取知識。
3.教方法,強化舉一反三
文言文翻譯是學生失分較多的題型,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教學生直譯的方法,如果翻譯出來的句子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一般情況下本句無活用現(xiàn)象。如果翻譯出來的句子用現(xiàn)代漢語習慣去讀不通順,那就要考慮是否有詞類活用或特殊句式了,這就要善于抓關鍵字詞。如,《鴻門宴》中“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一句,直譯過來就是“先擊破秦王朝進入咸陽的稱王他”,很明顯此翻譯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此時我們一看問題就出在“王”上,所以就要考慮它是詞類活用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文言文年代雖久遠,但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容,仍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我們用心探索,善于引導,與學生共進共勉,一定會使高中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怪圈,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黃光軍.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兩種有效性途徑.語文教學通訊,2003(03).
[2]田國玨.古語文助讀.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 重慶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