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高校在對教師進行學術評價時主要針對的是他們的學術成果,實質上是對教師的學術評價轉化為對教師學術成果的評價。以質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高校教師學術成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是對評價對象某個或某些屬性的概括。作為評價指標,它必須在質和量兩方面都可以確定。評價指標通常應是多指標、分層次、有權重、有約束條件,評價指標體系在邏輯上是自洽的,不宜太多或太少。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1.理論性與操作性相結合
理論上說,指標設置越多層次越多,評價效果就越好,評價也越全面。但如此勢必會加大指標數(shù)據(jù)可獲取性的難度使資料收集不全甚至錯誤,從而降低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因此,指標數(shù)量要適當、內(nèi)涵要明確,既滿足指標項目的獨立性和完備性又簡單易行。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質量導向決定了定性應具備“剛性”特征,必須符合學術質量的內(nèi)涵,也要在質量的基礎上重視成果的外部特征和形式,賦予指標一定的量化標準。但該標準應結合地域、高校、學科、研究類型等給予一定的彈性,增強評價的公正性。
3.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成果,在確定其評價標準和指標設置權重時既有相似點也有差別。一方面,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適用于同類型或相同人員學術成果的評價;另一方面,要進行分類指導,不同類型的成果,在指標選擇、權重賦值等方面要做出不同程度的修正和調整。
4.內(nèi)在指標與外在指標相結合
內(nèi)在指標指從內(nèi)在特征體現(xiàn)成果價值的指標;外在指標指從外在特征體現(xiàn)成果價值的指標。任何一種形式或類型的學術成果,其價值都通過內(nèi)外特征得到體現(xiàn),都可以將內(nèi)在或外在指標作相應分解、細化,從而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
三、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根據(jù)上述原則,我們遵循科學劃分學術成果類型、質量導向,以學術研究中的基礎研究成果評價為例,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1.一級指標
我們請在本專業(yè)有較深造詣的專家和本領域資深人員對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斷,綜合這些意見后確定指標權重,引入“兩層權重"的概念,即先從整體上將成果的指標分成內(nèi)在指標和外在指標。權重值分別是70%和30%,之后又分別將外在指標和內(nèi)在指標作為一個整體,給它們分別分解出來的子指標設置相應的權重,使成果鑒定結果更客觀、更公正、更合理。
2.二級指標
選擇創(chuàng)新性、效益性、效益性和難易度四個內(nèi)在指標和社會反響、發(fā)表級別、項目來源三個外在指標共7大指標作為評價的二級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相應的權重值為創(chuàng)新性50%、科學性25%、效益性15%、難易度10%、社會反響50%、發(fā)表級別30%、項目來源20%。
創(chuàng)新性和科學性是這類成果最主要的價值體現(xiàn),是核心的評價標準,在內(nèi)在指標中的權重最高?;A研究成果的效益性是研究的目的與歸宿,而難易性與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和效益性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成果受關注的程度越大或獲獎等級越高,說明其價值越大。因此,社會反響是間接指標中最能體現(xiàn)成果價值,權重賦值最高。項目來源僅表明在研究成果出來前該課題的重要性,但是否取得有價值的成果或投入產(chǎn)出是否合理還不能肯定,所以權重值最低。
3.三級指標
每一個二級指標設置四個等級的三級標準點:A級,賦值范圍10-8分;B級,賦值范圍7-6分;C級,賦值范圍5-3分;D級,賦值范圍2-1分。而這種定量的賦值范圍主要是依據(jù)學術成果的質量定性程度。比如,就內(nèi)在指標中創(chuàng)新性這個二級指標而言,若得到A級(10-8分)就應滿足:填補理論上的空白,或開創(chuàng)新的學科,或創(chuàng)立新理論、新學說;研究方法或手段有重大創(chuàng)新;對學科建設有重大貢獻。若得到B級(7-6分)就應滿足:理論上取得重要突破,或賦予原有命題新的內(nèi)涵;研究方法或手段有重要突破;對學科某領域建設有重要貢獻。若得到C級(5-3分)就應滿足:提出有一定新意的觀點,或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見;研究方法或手段取得一定突破;為學科某方向的發(fā)展提供新思路。若得到D級(2-1分)就應滿足:提出略高前人的觀點或結論;有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利用一定新材料,但缺乏深入研究,新意少;對學科貢獻小。再比如:就外在指標中社會反響這個二級指標而言,若得到A級(10-8分)就應滿足:國際名刊轉載、評論,或在國際前沿學術會議上交流;在國際引起普遍關注,得到學界認可或熱議;引用頻率和影響因子很高;獲世界級獎勵;多次再版或重印。若得到B級(7-6分)就應滿足:權威期刊轉載、評論,或在國內(nèi)前沿學術會議上交流;在全國引起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引用頻率和影響因子較高;獲國家級獎勵;被再版或重印。若得到C級(5-3分)就應滿足:核心期刊轉載、評論,或在國內(nèi)學術會議上交流;有區(qū)域影響力,反映很大;引用頻率和影響因子一般;獲省部級獎勵,或者被認定的各類基金獎。若得到D級(2-1分)就應滿足:一般期刊轉載、評論;有小范圍的影響力,反映較大;引用頻率和影響因子較低;獲省部級以下或單位獎勵。
四、結語
學術評價不是一個孤立的體系,它是學術研究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術的繁榮發(fā)展,讓學術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作者單位:江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