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韻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課程改革進入嶄新的階段。作為一個一直行進在新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道路上的音樂教師,回顧十余年的新課改之路,真是百感交集。有最初接觸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及新教材時的迷惘與彷徨,有遭遇挫折時的困惑與無助,有獲得點滴收獲時的喜悅與感恩,但更多的是對“改變”的記憶:教師對待學生、教材及自我發(fā)展的觀念改變了,學生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改變了。這些變化既讓我對自己的職業(yè)與使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與解讀,又令我校音樂教學的整體質量大大提升,呈現(xiàn)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一、音樂課堂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生動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
我校豎笛隊組建初期,科內(nèi)一些教師對其存在質疑,因為豎笛隊隊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成績平平又有個性的學生。不過,組織豎笛隊的音樂教師說:“雖然這些學生成績一般又個性較強,但他們熱愛音樂,愿意在音樂方面下功夫。我們豎笛隊歡迎所有熱愛音樂的學生。有些個性較強的學生對音樂學習、對豎笛演奏有獨到見解,我們愿意接納這樣的學生??傊鞣N不同類型的學生結合在一起,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钡拇_,新課改倡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在音樂教學中,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fā)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已然有機結合,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也為學生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歸根結底,音樂教育就是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個性發(fā)展。具體而言,即開發(fā)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提升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每個學生享受音樂帶來的愉悅,最終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編創(chuàng)及綜合藝術表演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鼓勵每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大膽想象,自由創(chuàng)造,抒發(fā)情感,表達個性,感受愉悅,使音樂課堂成為學生最放松、最向往的港灣。例如在《小兔子乖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音樂為主線,將進場律動、歌曲表演與欣賞、音樂游戲等貫穿與整合在“在森林玩耍——大灰狼來了——小動物找家”等有趣的場景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在充滿豐富想象和美好向往的意境中盡情享受,深深陶醉,從而對音樂課堂留下美好記憶。
3.突出音樂特點,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
為了更好地開展音樂教育,教師應將音樂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機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必須建立在對音樂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進行設計的基礎上,既不能讓媒體擠占學生體驗、探索、思考的時間,也不能讓媒體沖淡和改變音樂教學所固有的和諧情境與氛圍。例如在《同唱一首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大量相關的音響資料、短片,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寶藏和音樂底蘊。同時,根據(jù)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互動游戲。此外,學生可自由點擊感興趣的民族樂器,了解其音色、音質,旨在提升學生學習音樂、體悟音樂的興趣。
二、音樂課堂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
1.合理開發(fā)教材,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新教材的設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且圖文并茂、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實踐證明,音樂教師應善于根據(jù)新課標理念和學生特點重新組合教材,以使教材發(fā)揮更大作用。
(1)活用教材,服務教學
音樂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教材中的歌曲,而是使學生通過歌曲的學唱、表演、創(chuàng)編等掌握音樂技能,熱愛音樂、享受音樂。例如在《望月亮》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覺得低年級學生理解歌詞較為困難,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在科內(nèi)集體備課時,該教師提出這個問題。經(jīng)過討論,大家建議其改變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事實證明,學生對這種活用教材的教學形式非常感興趣,最終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這就是活用教材,讓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2)吃透教材,寓教于樂
我們使用的音樂教材中設有“多彩的鄉(xiāng)音”系列,其中編錄了我國各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樂曲,教師可讓學生在學唱與欣賞民歌和樂曲的同時,了解各地風俗習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例如在《擁軍秧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陜北民間音樂的特點,把秧歌、嗩吶等樂器帶進課堂,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全面介紹陜北音樂,還使學生對陜北的民風、民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最后,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起進行民歌對唱,以便復習之前學過的所有民歌。在這節(jié)課中,由于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教學,并認真分析、整合、優(yōu)化教材,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對教材合理取舍、靈活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合作學習,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共同目標而聚在一起相互協(xié)作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由教師組織的、學生之間的合作,其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營造課堂氣氛,提高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音樂教學中,合唱、合奏和表演等都是合作性較強的活動。具體而言:有時要求學生扮演主角并承擔主旋律聲部的任務;有時要求學生扮演配角并承擔副旋律聲部的任務,甚至是伴奏的任務。角色的變化和任務的不同意味著學生必須學會與同伴相互協(xié)調、密切合作。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方面,音樂課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yōu)越條件。所以,有兩個具體做法應引起重視。
(1)改革合作學習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音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非常普遍。但在這些合作學習中,表現(xiàn)不突出的學生很容易被教師遺忘,致使其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可嘗試“互補”的合作方式(即一個合作小組里各種音樂程度的學生都有),鼓勵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合作并互相溝通,最終樹立學生的群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2)嘗試多種合作方法,活躍音樂課堂氣氛
在新課標指引下,音樂課堂因為合作而精彩。例如:在“環(huán)球音樂探寶”系列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音樂家合作表演;在“走進音樂大師”系列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分組找資料制作手抄報,并在課堂上交流與探討;在歌曲的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用豎笛為演唱伴奏。其實,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很多,關鍵是學生通過合作,能直接感受和體驗音樂,獲得不同程度的享受。
新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師要真正走進新課程,走進新課堂,需要不斷學習和不停體驗。面對《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與實施,音樂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理解其內(nèi)涵。在教學中,教師應多一些踏實作風,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追風。終歸,教師要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有趣、實效”的音樂課堂。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署前路小學)
(責任編輯:吳嬋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