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孔運 張龍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diào)查法,對具有歷史積淀本質(zhì)與地域文化品格的四川八極拳進行解析,探討四川八極拳的史學流考、拳理技法與承傳,旨在為整體認知四川八極拳的演繹脈絡,為四川武術形成“地域武術多元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八極拳;四川八極拳;史學流考;拳理技法;承傳
歷史悠久與拳種眾多是四川武術演繹的雙重屬性,較為典型的為八極拳、少林拳、火龍拳、白眉拳等。其中八極拳可謂雙重屬性結合的產(chǎn)物?;谒峭鈦砣N,故而在經(jīng)歷數(shù)十載的洗禮之后,以獨具一格的風格扎根于四川。在承續(xù)中它始終秉著優(yōu)勢互補原則與四川武術諸多拳種流派共生,共同推動四川武術事業(yè)的新發(fā)展。因此,本文以四川八極拳為主題,進行概念、史學與屬性等真性解讀,這對于四川武術諸多拳種流派的一體化與可持續(xù)化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參考。
1八極拳概念厘定
八極拳是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武術拳種之一。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拳”、“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岳山八極拳”等,此拳何以“八極”命名《淮南子·墜形訓》有云:“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又云:“九州之外,乃有八殯”,“八殯之外,而有八汯”,“八汯之外,乃有八極”?!皻洩q遠也”而“汯,維也,維絡天地而為之表,故日汯也”〔1〕。所以《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云:“恢弘大道,被之八極”?!鞍藰O”意為發(fā)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故此拳稱八極者,乃取八方極遠之意。
2四川八極拳史學流考
八極拳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拳種之一,有文獻記載八極拳的發(fā)祥地是河北滄州。在十八世紀后期清朝康熙年間,由河北滄州孟村鎮(zhèn)的吳鐘(字弘聲,回族人)所創(chuàng),據(jù)傳言,吳鐘受一個叫“癩”的云游高僧所點化,創(chuàng)出此拳,所以也有人稱“吳氏開門八極拳”。迄今已有兩三百年,在民國時期,曾是原南京中央國術館必修科目,隨之流傳全國,揚名海內(nèi)外。
另一文獻記載:清朝中期,八極拳是由河南籍拳師張越山傳于河北省慶云縣莊科村吳鐘的。之后分兩支流傳,一支為吳鐘之女吳榮及后輩傳至滄州孟村一帶;另一支王四傳于羅疃(一地名)。現(xiàn)如今,全國各地皆有八極拳的流傳,如:天津的神槍李書文和吳秀峰,在天津教拳,隨后天津開始流行八極拳;而李書文的弟子霍殿閣隨末代皇帝溥儀流亡長春之后,使八極拳在東三省生根發(fā)芽直到開花結果;還有一脈八極拳有劉云譙和李元智傳入臺灣,在臺灣流傳開來;西北八極拳是馬鳳圖、馬英圖傳入的,在甘肅一帶非常盛行。國內(nèi)八極拳影響力較大的有:李大忠、張同文、黃四海、張拱辰、誤會清、李書文、馬鳳圖、馬英圖、韓會清、王忠全、霍殿閣、劉云譙、李元智、馬氏四杰等人。
八極拳傳入四川主要有兩支,其一:在抗戰(zhàn)時期南京中央國術館師生入川時帶進來的,如王樹田等傳八極拳于成都、重慶等地;其二:四川渠縣的楊維龍,抗戰(zhàn)后在天津?qū)W的吳秀峰這支傳人所傳的八極拳,經(jīng)過他與人切磋專研后傳回家鄉(xiāng)四川渠縣寶城等地,隨后在四川的達縣、南充等地區(qū)流傳開來。
隨著八極拳的發(fā)展,八極拳逐漸開始進入校園,如民國時期的中央國術館,把八極拳定為必修課程?,F(xiàn)如今各大高校也有開展,例如首都體育學院在專修班開展八極拳的教學;廣西師院和安陽師院是以俱樂部的形式教授八極拳;西安體育學院在散打?qū)P薨嚅_展八極拳教學;在天津的一些中小學也開展了八極拳的教學;成都體育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亦開展了八極拳的教學。我校八極拳是傳承王樹田老師一脈,王老師出生于1918年,河北新城人,七歲拜武術大師朱國富為師,1928年在中央國術館深造,新中國成立后任西南體育學院武術教師,曾著有《八極拳》、《六合通臂》等書,現(xiàn)已出版。
3四川八極拳拳理技法屬性
3.1風格特點
清末民初的《羅疃八極拳譜》云:“八極小架乃八極拳之精華也,定勢極為重要,乃八極拳之基本也。講究內(nèi)三合、外三合,要以意行氣,以氣促力,內(nèi)外相合,身心相印,內(nèi)外上下完整一氣,動中含靜,靜中含動,停似走,走又似停。”〔2〕
由于四川八極拳沿襲的是河北一脈,又受四川地區(qū)文化的影響,八極拳在四川一改往日的風格,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風格,原有的技術風格保留下來的很少,步法上還保留了搓步、跺碾搶步、三角根提步等;動作要求:短小精悍,簡潔、樸實,發(fā)力暴猛、剛烈,出手帶風,以氣摧力,迎合了四川人的身材練習八極拳。而西北八極拳的風格特點與之不同,它比較好地保留下來了八極拳原有技術風格:受通備勁熏染后的通備型八極拳,套路和招式保存較完整,勁力臻于完善,剛烈雄健,緊逼硬攻,爆烈兇悍,猛起硬落,七剛三柔,松中求緊,綿中裹剛。動作節(jié)短遒勁,勇猛剽悍,攉打硬開,來者不懼,掃撣挪抱,防必有攻,神速而不輕浮,穩(wěn)重而不凝固,不發(fā)則伺機以待,發(fā)之則一動千鈞,橫沖直撞,三盤并發(fā),或掠或取,虛實有方,或直或旋,剛柔并濟,四肢八節(jié)無所不用〔3〕。因而古語對八極拳的評價很高,拳諺云:“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梢姲藰O拳在我國武術界的影響力有多大。
八極拳變化多端,技擊上突出以短制長,講求近身短打,一般技擊的用法有:肘、胯、肩、背、撞、靠等技法。發(fā)力上動如崩弓,發(fā)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因而八極拳譜中有這樣的拳語:“有招有式都是假,無招無式才是真”這就是八極拳里的陰陽八卦,剛而不硬,柔而不軟,剛柔相濟則為巧,進攻防守是不斷在變化的,故而是無形的。八極拳中分六開八法,要把這六開八法融會貫通,做到有法才是圓,而無法在于嫻熟。做到取長補短,莫持偏見,博學并收吸取各家所長,才是我們學拳的宗旨。
3.2勁力特點
八極拳身形要求:胸要含、背要拔、肩要沉、肘要墜。動作要求:勢險節(jié)短、氣貫丹田、崩開裹進、硬開硬打、動如崩弓、發(fā)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而它講求的八法肘、膝、肩、胯、背、身、掌、足的練功要求,突出講求用肘,貼身近發(fā),寸截寸拿,以短制長,并且要求下盤要穩(wěn),時刻腳不離地。
八極拳有出手四面八方極遠之意,所以勁力上一般有:十字勁、擰絲勁、沉墜勁、撞靠勁、崩撼勁、剛猛勁、提勁、拿勁、寸勁、靠勁、肘勁、托勁、拔勁、鉆勁、橫勁、頂勁、拽勁、坐勁、挎勁、抱勁、彈勁、掙勁、滾勁、炸勁、續(xù)勁等。練習時要求:崩撼突擊,挨撞擠靠,采擄纏拿,顛跺胯打,揸敲兜引,攻守迭發(fā)。
八極拳以六大開和八大招為技術核心,具有突出技擊功效和實用價值。六大開八大招之歌如下:六大開有:(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三)提胯合煉單揚打;(四)順步繞身便是纏;(五)翻身頂肘堂中立;(六)大開神拳往后傳。八大招是:(一)眼望三見手;(二)迎門三不顧;(三)猛虎硬爬山;(四)迎風朝陽手;(五)黃鶯雙抱爪;(六)霸王硬折韁;(七)左右硬開門;(八)立地通天炮。
六大開(1)頂:要求全部力量集中一點,由水平方向沖擊而去,速度要快力量要大,多用身體有棱的部位發(fā)出,練習時氣要下沉,即所謂“十字勁”。(2)抱:發(fā)力方向是向內(nèi)合攏,發(fā)力要整,要有含蓄性,也可稱反“十字勁”,此動屬陰“以防為主,而防中帶攻。(3)提:主要發(fā)力方向是由下向上提沖,一般的用膝和手,還有各種腿法也都稱為提,如:黑虎提、跪提、白馬反提等。(4)纏:發(fā)力方向彎曲而又富于抖力,通常講蛇形為纏,如:纏胯、纏肘等。(5)單:主要發(fā)力的是上臂稍端,其主要的運動形式有:劈、抽、彈、撩、掛。而發(fā)力方向不太確定,靈活多變,前后左右上下都要運用自如,橫豎力都有,其形狀如同鞭子。(6)胯:發(fā)力部位是軀干的正反旋轉,適合近身短打,其力大無窮,是摔打的主要手段,發(fā)力勇猛,勢如破竹。六大開的各種發(fā)力有機地結合為一體,變化無窮,力發(fā)于腰,始于尾,發(fā)于項,歸于根,是四川八極拳的風格特點,代表人物有王樹田、楊維龍。
經(jīng)過通備勁力改造后的西北八極拳,與以往不同,在仍然保留八極拳短打面貌的同時,勁力上比原來更臻于完善。通備性的八極拳揉入了劈掛優(yōu)點,動作要求短中寓長,長短相濟,身法、步法更趨向于靈活。這種新風格的西北八極拳更好地體現(xiàn)了六大開八大招的勁力和擊法,習練時更為迅猛靈活。
4四川八極拳承傳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與武術實踐活動中,形成各種各樣紛繁復雜、風格有別的武術流派與拳種。八極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精髓,對四川武術的可持續(xù)化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正如“巴蜀武術主要分為‘土生土長(習云太,1985)的本地武術和由外省來四川地區(qū)落戶扎根的客家武術”〔4〕一樣,四川武術也分為本地和外來兩種。四川本地武術門派眾多、拳種豐富,較具代表性的為火龍拳、峨眉十二樁以及白眉拳和客家拳等。本地拳中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保持著四川武術發(fā)展的個性化與多樣化特點。所謂外來武術是指由異地傳入本土的一些與土生土長相區(qū)隔的武術類別。較為典型的有八極拳、僧門拳、岳門拳、趙門拳等,其中八極拳作為與本土武術共生的拳種,在四川優(yōu)勢地理空間與人文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感召下,其技法特點、整體風格等都具有保持內(nèi)核而與外來元素相互嫁接的文化融合屬性。基于此,八極拳具有本土與外來武術的雙重本質(zhì)。
八極拳對四川武術的影響尤為重大,抗戰(zhàn)時期南京中央國術館師生入川,把八極拳傳于成都、重慶等地,如王樹田老師把八極拳帶入四川對四川高校當中開展八極拳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八極拳扎根于各大高校。如成都體育學院把八極拳大力傳播,定為武術課的必授課程,影響了一屆又一屆學子,使八極拳更廣地流傳各地。
再則是四川渠縣的楊維龍,抗戰(zhàn)后在天津?qū)W的是吳秀峰這支傳人所傳的八極拳,經(jīng)過他與人切磋專研后傳回家鄉(xiāng)四川渠縣寶城等地,經(jīng)過四川當?shù)氐牡赜蛭幕挠绊?,形成了一套具有四川風格的八極拳。由于楊維龍的推廣八極拳隨后在四川的達縣、南充等地區(qū)流傳開來,現(xiàn)如今四川已是武術之鄉(xiāng)。
5結語
八極拳作為四川武術系列之典范,其文化底蘊不僅具有歷史積淀本質(zhì),且享有地域文化熏陶感召而彰顯出的文化品格?;诖?,解讀八極拳概念、史學流考、拳理技法屬性的表意特征,對于系統(tǒng)認知四川武術技術元素所凸顯的歷史、人文、自然等文化屬性,科學化承傳八極拳,使四川武術形成“地域武術多元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四川省武術遺產(chǎn)挖整組.四川武術大全〔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624-1638.
〔2〕晁岳春.八極拳中的整體勁力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9,8(4):160-162.
〔3〕郭乃輝,柳永孝,姚建忠.甘肅通備武藝〔M〕.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10,170.
〔4〕陳振勇.少林拳與巴蜀武術源流考〔J〕.四川體育科學,2007,(3):24-34.
(責任編輯:閻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