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海濤
摘要:研究性學習,即一種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特征的新型課程教學改革模式,而以高考為最終目的的高中語文教學,卻忽視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有必要把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放到一個突出位置并加以討論。研究性學習一旦走入高中語文課堂,將為教學帶來一種新景象。而作為教學活動不可分割因素的教師、學生、課堂,恰巧把研究性學習貫穿了起來。
關(guān)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師;學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090-02
目前,中小學都以極大的熱情關(guān)注著研究性學習。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國家教委下發(fā)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做出了這樣的界定:“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由此看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關(guān)注的主要對象是學生,主要著眼于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把研究性學習引入高中語文課堂,著力從學生、課堂兩方面對研究性學習展開探討,從而繼續(xù)貫徹和落實素質(zhì)教育。
一、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勞作的過程,雖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但也不是簡單的來自于教師作業(yè)布置的外推力,而是產(chǎn)生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內(nèi)驅(qū)力,學生的主動參與對開展研究性學習至關(guān)重要。
1.學生是研究問題的提出者。學生要主動參與到知識建構(gòu)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構(gòu)對事物的理解?!把芯啃詫W習”活動正是“綜合實踐活動”。它要求學生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題,并對主題進行探究。高中學生是已具有相當學習能力的群體,他們具有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學完《鴻門宴》之后,有的同學就寫《失敗的英雄》、《項羽人物新探》等研究性文章,頗有見地地提出自己的認識,不僅從歷史角度,而且從人性的角度看待項羽,這就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動探究世界、揭秘世界,并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
2.學生是學習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合作者。學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研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特點,要求學生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從學生心理特點來看,學生都有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正是適應了學生研究的欲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自主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舞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還在于合作。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應構(gòu)成平等自立、共同合作的學習框架和運作機制,從而以自主的身份去完成教學研究任務,讓每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揮。
二、課堂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
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來看,課堂教學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尤其是有著巨大升學壓力的高中語文教學,其目光的聚焦點仍在課堂。所以,這里主要關(guān)注的是課堂上的研究性學習,即把研究性學習引入高中語文課堂。
1.挖掘教材的研究價值,搭建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平臺。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研究課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開拓教材的研究價值。首先,從比較閱讀來說,如孫犁的《荷花淀》,可推薦閱讀茹志娟的《百合花》,通過比較,深刻領(lǐng)悟作品中同一時代兩位女性的形象和人格,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崇高美德;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可比較閱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比較二人對清華園荷花看法的異同。其次,也可進行延伸閱讀,如教蘇軾的《赤壁賦》,可推薦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感受其中作者思想感情與文章主旨的異同。第三,采用新觀點新理念指導學生重新解讀課文,如《項鏈》在教學時,可以拋開傳統(tǒng)觀念,引導學生從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瑪?shù)贍柕律砩鲜欠褚泊嬖谝恍┲档梦覀兝^承和弘揚的美德,從新的角度全面審視美學意義。最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進行再創(chuàng)作。如教《祝?!窌r,讓學生閱讀課文,在把握祥林嫂性格特征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想象,甚至可以讓學生尋找自己知道的和祥林嫂類似的文學形象做比較,如金庸《天龍八部》的葉二娘等。
2.創(chuàng)造思維課堂,增強研究氣氛。語文課堂也要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利用教材和課堂中的有關(guān)因素,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礎(chǔ)。首先在課堂上形成問題中心,養(yǎng)成辨析問題的習慣,這樣既有針對性又能集中注意力。如《祝福》中“祥林嫂是怎么死的”:①這個問題與課文的三次肖像描寫有關(guān),肖像的變化反映了祥林嫂生理上的衰老。②生理衰老是反常的,祥林嫂不過中年,她怎么會變得老態(tài)龍鐘呢?與心理壓力和精神打擊有關(guān)。③心理與精神上的打擊者是魯四老爺嗎?祥林嫂是如何看待自身命運的?再嫁,本來有利于新生,她為什么撞香桌?④是窮死的嗎?又不是,祥林嫂對生活容易滿足,她喪夫之后來到魯家,不是有了“笑影”,也“白胖”起來了嗎?這一中心問題不僅是課文的線索,也是整個課堂的線索。抓住一個問題,層層推進,研究性學習才真正達到了目的。其次,創(chuàng)造思維活躍的課堂,僅僅有問題還不夠,學生還要深入課文,進行情境角色體驗活動。比如學習《茶館》時就可轉(zhuǎn)換思維,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學生充當演員,深入體會角色。學習《鴻門宴》,看似枯燥無味的文言文,也可通過情境角色體驗,把課文學活。通過內(nèi)心體驗,學生自然對人物個性了解得更透徹。還有課文空白處,如《祝?!分恤斔睦蠣斅犝f祥林嫂被婆家搶走后憤憤地說:“可惡!然而……”“然而”后面顯然還有話要說,但作者沒有說。再如《邊城》結(jié)尾,翠翠的愛情究竟怎樣?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研究和想象的空間。在課堂上,嘗試根據(jù)特定的情節(jié),人物或有關(guān)因素來補充空白之處,不僅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使課堂更具魅力。
高中語文教學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大力展開研究性學習,那么高中語文課堂就不再死板而枯燥,而是學生放飛思維的起點。不僅能夠讓學生們獲取大量的知識,而且能夠真正的提高學生們的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嵇永寧,苗廣長.研究性學習教師導讀[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孫春成.新語文課堂:探究教學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謝家順.新課標:研究性語文學習的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05,(2).
[4]張春莉.從建構(gòu)主義觀點論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