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丹丹
摘 要:二人臺誕生在土默川這塊土地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流行與內蒙古西部的一種地方戲曲,它根植于民間,為蒙漢人民共同創(chuàng)作,并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目前已被列為我國非物資文化保護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筆珍貴財富。本文從梳理二人臺的歷史淵源流變切入,對其表演特點、音樂特色等進行初步剖析,以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人臺的表演與發(fā)展。
關鍵詞:二人臺;歷史;表演;發(fā)展;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243-03
一、二人臺的形成
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在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由蒙古民族的曲藝絲弦坐腔,結合并且吸收了漢民族社火中的舞蹈藝術,創(chuàng)造出舞臺上一丑一旦兩個藝術形象,并且以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表現出來,取名“蒙古曲”。清朝咸豐、同治兩朝,(1851~1874)民間曲藝坐打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fā)展而來。之后,隨著創(chuàng)關東的移民難民把此藝術形式帶到內蒙古的西部,由此扎根,發(fā)揚光大。明末清初,內蒙古土默特地區(qū)開始出現了職業(yè)二人臺班社,一般每個班五至八人不等,劇目的內容和表演形式也有所提高,并且呈現職業(yè)化趨勢。此地的蒙古族民歌坐唱——蒙古曲兒,演唱是蒙漢語兼用,蒙歌漢唱或漢歌蒙唱,這種蒙漢交融的唱法叫“風攬雪”,也叫蒙漢調。如廣為流行的《北京喇嘛》就是由鄂爾多斯民歌《十五的姑娘》的曲調演化而來。
二、表演形式
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唱。它的唱腔相當豐富,西部吸收戲曲和蒙族音樂較多,如《走西口》的腔調已向板腔體發(fā)展,唱腔主要有真假聲結合和高打低唱兩種,東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響較深,如《賣藥》《十不足》等的曲幾乎是整體一直過而來。西路二人臺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種,來自戲曲、曲藝吹腔、蒙族民歌和佛曲,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
(一)板式結構及間奏
1.板式結構
二人臺音樂包括唱腔和牌子曲兩個部分,它們各自又分為亮調、慢板、快三眼、流水板及快板等。下面以唱腔為例,介紹各種板式。
(1)亮調:在演唱的開始,往往把慢板的頭一句或兩頭句用散板的形式演唱,這一方面使唱腔更加高亢激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吸引觀眾。如《打金錢》
(2)慢板:是流水板的放大和加花,曲調婉轉細膩,擅長刻畫和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一般為4/4拍子。如《走西口》
(3)流水板即原版:是唱腔的基本形式。二人臺唱腔和牌子曲所吸收的民歌,其原貌大都保留在流水板中。如《掛紅燈》
流水板中又因速度上的差異,而派生出快慢兩種??於魉纸芯o二流水,速度較流水板略快一些,節(jié)拍乃為2/4拍子。
(4)快板,又稱捏子板:即把流水板的旋律簡化,速度加快,氣氛緊張熱烈,一般為1/4拍你2/4拍子記譜。如《十對花》
上述板式在演唱和演奏中,一般由慢板、快三眼、流水板至快板結束。從介紹中可知,二人臺音樂的各種板式,均由流水板派生出來的,或簡化,或加花,或悠揚婉轉或歡騰熱烈,無不表現了藝人們精湛的演唱技藝和卓越的旋律技巧。
2.間奏音樂
二人臺音樂的板式之間,常把最后一句重復一次作為間奏,或用之作為前奏(個別劇目有專業(yè)的前奏音樂)。
此外在板式之間或樂句之間,常常運用或長短的間奏音樂,這不僅為演員提供了休息的機會,同時,間奏音樂對于形成二人臺音樂的特色,有其重大作用,間奏亦稱低垂,分大小兩種。
大底錘:主要用在板式之間,也用在樂句之間。
小底錘:用在樂句或樂節(jié)之間,把樂句或樂節(jié)的落音按特定的節(jié)奏處理,有勁的襯托了唱腔。
(三)結構形式及音調調式
1.結構形式
(1)唱腔板式結構
二人臺唱腔各種板式的內部結構,大多為單樂段結構,一般由四個樂句構成,并根據唱詞的段數反復演唱。
此外也有由二樂句、三樂句以及五六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總之,大都為一部曲式,二部曲式較少,如《打金錢》《三套事里墩》。
(2)牌子曲結構
從總體上看,一般要比唱腔結構復雜些,除一部曲式,還有二部曲式、三部曲式、變奏曲式以及曲牌聯奏的套曲形式等。
2.音階調式
(1)音階
二人臺常用的音階是五聲音階,但有時也會加進兩個偏音(4、7)構成六聲或七聲音階,這兩個偏音在音高上有些變化,有時比(4)高四分之一音,有時比(7)低四分之一音,但是它們在記譜中均未作出標記。
(2)調式
二人臺常用的調式有徵調式和商調式兩種,其次是宮調式,羽調式很少用,角調式只在交替的片段中出現。
二人臺音樂大都是單一調式的,部分調式包含了調式交換,如羽宮調式交替《打金錢》《下山》等,角徵調式交替《打連成》《打秋千》等,徵商調式交替《打后套》等。下列《尼姑思凡》中包括了徵商調式交替。
這是個帶在線的二部曲式第九至十二小節(jié)交替至羽調。
此外有部分唱腔包含了各種類型的調式轉換,如《打酸棗》《打缸》《送四門》等,在結構內部進行調式轉換,而在《走西口》中,則采用了男女唱腔之間的同主音不同調式的位置(慢板中,男腔為C徵調式,女腔則為C商調式),包含了同主音商羽調式轉換。
(四)街走旋律特點及伴奏樂器
1.節(jié)奏旋律特點
二人臺音樂常用的節(jié)拍為二拍子和四拍子,其中二拍子主要用在流水板和快板中,四拍子則用在慢板或快三眼(慢二流水)中,三拍子只出現在變換街拍中,另外在一些快板中,運用了一拍子。
二人臺音樂的節(jié)奏緊張活躍,極富特點的節(jié)奏,他們貫穿于唱腔旋律及間奏音樂之中切分節(jié)奏也是二人臺常用的節(jié)奏形式,這和唱詞中的“對字兒”有關。句尾的裝飾,也是重要的旋律裝飾,依音一般是在本音上方三、四或五度,而且占據的實質較長,使唱腔在粗狂豪放的之中不乏優(yōu)婉細膩的特色。
二人臺唱腔的旋律起伏很大,常常出現大跳,形成了二人臺唱腔高亢的音樂特點。如《打櫻桃》
2.伴奏樂器
二人臺音樂所使用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三件:笛子(梅)、四胡(四弦)和揚琴,另有打擊樂梆子和“四塊瓦”。
(1)笛子(梅):是二人臺音樂的主奏樂器,它的音色明亮,在演奏中常為旋律變奏如花,使月起更加華麗熱烈,別具一格。
常用以下四種定調法:
1=bE(五音)筒音為“F”
1=F(四眼)筒音為“E”
1=C(滿六音)筒音為“A”
1=bB(下五眼)筒音為“C”
(2)四胡(四弦):也是二人臺音樂的重要樂器,音色清脆,音量僅次于笛子。它主要是一弓一音的演奏旋律,有時加入些裝飾音,在填補笛子因為換氣而出現的間隙中,四胡起了很大的租用。
常用的定弦法有四種:
1=bE,外弦為“3”里弦為“6”
1=bB,外弦為“6”,里弦為“2”
1=F,外弦為“2”,里弦為“5”
1=C,外弦為“5”,里弦為“1”
(3)揚琴:二人臺音樂原先使用“小揚琴”因其音域狹窄和轉調的不便,近年來大都改用四碼條或五碼條的改良大揚琴。
(4)梆子:在演奏中掌握節(jié)奏,起指揮作用。
(5)“四塊瓦”:是二人臺音樂中很有特色的打擊樂器,演奏者雙手各執(zhí)兩塊竹片(約長四、五存,寬約一寸半),搖動手腕,敲出豐富多樣的節(jié)奏型或細碎密集的節(jié)奏,隨著旋律的起伏時強時若,烘托出了二人臺音樂的熱烈氣氛。
隨著時代的進步,二人臺音樂也在日新月異的向前發(fā)展,在樂隊中又逐漸加進了二胡、琵琶、大三弦、大提琴和小提琴等,在打擊樂器發(fā)面,也補充了板鼓、大云鼓、鑼等。
(五)表演內容
二人臺藝術形式在表演內容上同時具備了它的民間性、反叛性和具有戲劇性的特點。
1.民間性
它的內容接近人民大眾,特別是渲染的都是人民生活中的小故事;少談政治,只是簡單地表達勞動人民最真實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如《走西口》中的一段歌詞是這樣寫的:“(女腔)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也難留,止不住地傷心淚,淚蛋蛋是一道一道,幾道幾道往下流?!边@段歌詞足以表達妹妹對心上人的戀戀不舍和小兩口難舍難分的催淚情懷,同時也贊美了他們純真而又美好的愛情,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愛恨分明的性格特質,充分反映了勞動者的聰明智慧。河套平原就是將各種民間藝術活動匯集在一起,場面熱烈,好多戲至今久演不衰,在那里的人們稱其為“打不完的金錢,賣不完的菜,看不厭的櫻桃、探病、走口外?!?/p>
2.反叛性
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和民間歌舞起源于原始歌舞,而原始歌舞又是部落族巫術禮儀活動和宗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無論是戲曲還是民間歌舞,都源于宗教祭祀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和民間歌舞,即是宗教宣傳的有力途徑更是統(tǒng)治階級宣傳政治理論的工具。用老百姓的口吻和語言,用通俗易懂的道理于封建思想、倫理道德做抗爭,其實這也是底層民眾意愿的表達。
3.喜劇性
二人臺也富有獨特的喜劇色彩,主要在它會巧妙的運用一些幽默詼諧的言語作為臺詞,有時也會做出一些夸張的滑稽的動作,使臺下的觀眾不由自主的哄然大笑,全場呈現出一番熱鬧紅火的氣氛,其次而人體的題材也反映了他的戲劇性,主要通過獨特的表演形式及幽默的道白體現,如《捏軟糕》就是通過一對青年男女在做生日蛋糕的勞動過程中,來抒發(fā)他們的相愛之情。
二人臺的語言特點是“詞淺情深,話落有聲”唱詞及對白生動感人,文字通俗易懂,易記憶、易流傳。無論是唱詞、對白都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它的道白是以河曲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善用一些民間俗語、串話、歇后語、順口溜,如串話“楊婆婆上來丈二高,風塵塵不動天氣好,哎呦,叫上妹妹大櫻桃。”《打櫻桃》:歇后語“一百斤面蒸了個壽桃——廢物點心”。《撐船》等,這些都充滿了生活氣息,也體現了幽默風趣的特點,更富有清新質樸的藝術風格,正所謂“土生土長土里料,土言土語土腔調?!痹儆校伺_運用了它獨到的修辭手法,唱詞中,多采用我國詩歌中賦比興書法,措辭押韻,還有疊詞的使用,如“熬稀粥沒下一顆米,熬了半鍋白開水……櫻桃好吃樹難栽,朋友好為口難開”這是措辭的押韻,疊詞如《打連城》中:“西瓜燈,紅騰騰,白菜燈,綠茵茵,韭菜燈,寬森森,茄子燈,紫茵茵……”許多做平的唱詞中,還運用了虛詞、襯詞的手法,如:哎呦,山婆婆長的十樣樣草,那樣樣也不如哥哥好,哎呦,不和你叫來和誰交,對愛的表白擁有極具特色的地方語言表達出來,唱詞即深動又鮮明,樸素又不失單調,別有一番韻味。
三、二人臺的發(fā)展
目前“二人臺”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是人才的保護,這就要求培養(yǎng)后繼人才,有更多的二人臺藝術的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張玉蘭對二人臺藝術今后的發(fā)展表示擔憂“后備力量的青黃不接以及演員老齡化,嚴重制約著二人臺藝術的發(fā)展”可見培養(yǎng)二人臺“后起之星”的重要性。
(一)面臨的問題
1.傳媒作用。當今的二人臺與它堪稱姊妹藝術的“二人轉”相比是望塵莫及的,究其原應可以概括為二人臺的傳媒力度不夠,政府扶植不夠,重視不夠,另外還有新人才較少,劇目老化,沒有新鮮的血液。
2.語言因素。二人臺運用的西部方言土語比較生硬,外地觀眾很難聽懂,很難大眾化。
(二)保護措施
首先,要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專門的藝術學校,特別是在現有的藝術學校里增加二人臺藝術的專業(yè),使此藝術形式及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二人臺”務必要吸收高素質的創(chuàng)作家,要組織有才能的劇作家、詞作家投身藝術。
其次有效的提高演員的專業(yè)水準,提高他們的薪金水準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使二人臺藝術更加專業(yè)化。
任何一個音樂品種的藝術特色,既是傳統(tǒng)的繼承,又是時代化的演化,二人臺以其獨特的風格韻味明顯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變化與音樂表演的需要,再加上人們欣賞水平的改變,二人臺也開始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面貌,在經過數年的變化,“二人臺”在現實生活的肥沃土壤中不斷汲取來自四面八方的豐富養(yǎng)料,創(chuàng)作出去多優(yōu)秀的作品,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習慣中,一批又一批的好作品生問世。必定前進廣闊,會有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春溪,李子榮.二人臺音樂[M].伊克昭盟群眾藝術館,1986.
〔2〕賀宇.內蒙古二人臺產生背景與社會作用的初步研究[J].陰山學刊,2006(1).
〔3〕鄒萬銀.核桃諧音“二人臺”[J].前沿,2006(7).
〔4〕馮光鈺.多重視野中的曲藝音樂[M].華夏文化出版社,2004.
〔5〕賈萬尚.山西二人臺:民間藝術的瑰寶[J].長沙鐵道學院報社,2002(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