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分類看,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由于隱性知識是非格式化的知識,難以用文字表達,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或具體案例分析在感受中學習,因此隱性知識的學習對初中學生來說,歷來都是一個難點。如何彰顯歷史學科的隱性知識,讓初中學生進一步感受隱性知識的魅力所在,有必要利用好現有的課本資源,為隱性知識的學習提供操作的平臺。
【關鍵詞】初中歷史 隱性知識 感受性學習 課本資源 平臺
英國的波蘭尼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能用書面文字、地圖或公式來系統(tǒng)表述的是顯性知識;隱含著只能意會,較難系統(tǒng)表述的知識,如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學科知識的思維和方法,知識的系統(tǒng)化,解題的能力等,叫隱性知識或意會知識。這些只能意會的知識的學習又叫感受性學習,而新課程改革后所使用的教材為初中歷史隱性知識的感受性學習提供了操作的平臺。
我校現在所使用的初中歷史北師大版教材提供了許多生動、活潑、可讀性強的歷史知識,不僅使教材更加生動,更重要的是使用新教材研究設計有效的學習方式,嘗試以學生為主,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將人的喜悅、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將原本靜態(tài)的封閉的學習行為轉化為思維作用下的閱讀、討論、操作、表演等具體行為,使隱性知識明朗化,讓學生體味學習的樂趣、發(fā)現的樂趣,實現自我價值的再創(chuàng)造,因而此套教材更便于初中學生進行感受性學習,讓我們有了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下面就北師大版七年級教材中感受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教學中的體會。
一、運用課本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歷史,為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是知識的源泉,今天的想象就是明天的創(chuàng)造。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下冊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四課《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時,我指導學生充分運用課本資源,虛擬歷史情景,想象假如我是唐朝的一位讀書人,我的一天怎樣度過。學生通過對唐人生活的想象,感受盛唐時期,科舉制度推動唐朝出現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所煥發(fā)出的生機勃發(fā)的活力、唐人的博大胸禁、自由豪放的精神,唐朝的富足等,把眾多零散的知識用一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在充滿情趣的學習中,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豐富想象力的平臺,培養(yǎng)現代中學生奮發(fā)向上,塑造自信大度的氣質奠定了基礎。
在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歷史,培養(yǎng)想象力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知識的準確,適時巧妙地糾正學生某些史實的錯誤,起到一種積極引導、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在虛擬的角色情境中,感受歷史,整合活用知識 ,為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整合課本資源,舉辦競賽、歷史劇表演和動手制作等實踐活動,感受歷史,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自信心
七年級上冊涉及眾多歷史成語故事,學完本冊后,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分為四組,我指導各組共同合作將搜集的歷史成語故事進行整合,整合內容分三大模塊(即每一組選派代表講一個歷史成語故事、搶答題、必答題),制作成集圖、文、音樂、錄像片段并茂的歷史課件,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歷史成語故事競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
七年級上冊也涉及眾多的歷史名人,其中生活在東漢末年,被稱為“神醫(yī)”的華佗在今天民間影響很大,人們稱贊某位醫(yī)生醫(yī)術高明時,在旌旗或牌匾上寫有“華佗再世”的頌詞。為了讓學生對華佗的醫(yī)術有更深刻的感受,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本十七課的內容和《三國演義》中華佗為關羽、曹操治病的故事編寫了一部歷史劇《神醫(yī)華佗》,通過學生對兩幕歷史劇《華佗刮骨療傷》和《華佗與曹操》的表演,再現華佗醫(yī)術的高明之處。
七年級上冊十七課《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動手制作素材。在教學設計時我讓學生搜集書寫有文字的帛和竹木簡圖片以及與之有關的小故事,比較這兩種作為文字載體書寫材料的不足之處,知道輕便、簡潔、造價低廉的書寫材料紙的發(fā)明勢在必行,讓學生感受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最后根據課后活動建議中的漢代造紙工序,讓學生自己尋找材料動手造紙,并聯系實際通過觀看現代化工廠造紙錄像片段,懂得造紙所帶來的水污染和資源浪費,鼓勵學生節(jié)約用紙,回收廢紙,使用再生紙。盡管學生造的紙很粗糙,但這種動手實踐活動,激活了思維,加深了印象,讓學生學會關心身邊的事物,讓歷史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進行人與環(huán)境關系重要性的滲透教育。
七年級下冊涉及中國印刷術的發(fā)展史,根據課后的活動建議我指導學生對第七課、十五課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內容進行整合,自己設計問題,嘗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制作過程,通過動手操作感受出活字印刷的優(yōu)點和雕版印刷的缺點。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學生制作時選用的材料竟然是身邊唾手可得的橡皮擦和陶泥,雕刻的字相當精美漂亮。但在制作過程中學生也發(fā)現用陶泥制作活字很容易破碎,同時也明白后來的木活字和金屬活字為什么會取代泥活字。最后聯系現代印刷技術的發(fā)展,感受科技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通過動手制作,親身體會比較這種讓學生當“廚師”,自己定“菜譜”——設計問題;親手“烹飪”——分析和解決問題;親口“品嘗”——自我賞識,感受到問題的魅力和解決問題的愉悅,使學生獲得了自信的源泉。
教師指導學生對現有教材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通過舉辦競賽、歷史劇表演和動手制作等實踐活動,引領學生感受歷史,通過這種感受性學習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
三、挖掘地方史資源,聯系現實,感受歷史,提高歷史學科的時效性
歷史學習的歸結點是理解當代問題。東莞有些鎮(zhèn)區(qū)是純客家人地區(qū),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就地取材,緊密聯系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將七年級上冊二十一課《江南經濟的發(fā)展》與下冊十三課《經濟重心南移》及《東莞歷史地方讀本》相關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搜集并整理有關客家人生活習俗的資料,討論后設計問題??图胰藦奈鲿x末年到南宋末年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這同古代北方人口大規(guī)模南遷歷史相吻合,在以上的人口遷徙中,有何特點?當時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歷史作用?從你們的生活風俗中能不能找到客家人遷移的痕跡?我們現在所在的鎮(zhèn)區(qū)常住人口2.1萬人,流動人口13萬多人,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民工潮與人口流動現象?
通過知識整合,最終學生得出結論,古代北方人口南遷是為躲避戰(zhàn)亂,經過歷次大規(guī)模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開發(fā),最終導致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客家人的“二次拾骨葬”風俗體現了客家人本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戰(zhàn)亂而不斷南遷分不開,他們不論遷往何處,必由男子用陶罐裝上祖先遺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擇地另行安葬,以免遠徙他方,無法返回故里祭墳;而現在的民工潮與人口流動現象既促進了東莞地區(qū)經濟和城市的發(fā)展,同時又搞活了民工與流動人口家鄉(xiāng)的經濟,帶動并促進其家鄉(xiāng)的發(fā)展,這種作用是相互的。
關注現實,挖掘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加強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關注地區(qū)的發(fā)展,無異于使歷史知識成為“活的”和“有價值”的知識,這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使學生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話,親身感受,提高歷史學科的時效性,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切實感到歷史價值的魅力所在。
總之,課程改革使學生對隱性知識的學習從“山重水復疑無路”,走進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闊境地,這不僅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為感受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改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教師也將在新課程實踐中實現自身發(fā)展。但任何學習方法與能力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我的實踐與探索,期望能進一步為初中歷史學科感受性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石中英主編. 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樟木頭概況. 今日東莞.
[3]任繼愈主編.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商務印書館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