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xiàn),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五種課堂閱讀方法,①合作閱讀;②選擇閱讀;③歸類閱讀;④比較閱讀;⑤創(chuàng)造閱讀,并利用教學案例,逐一加以詳細闡述。
【關(guān)鍵詞】閱讀方法 篩選信息 比較閱讀 創(chuàng)造性閱讀
帕斯卡爾曾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闭Z文教學要求我們教會學生有思想,首先要教會學生閱讀,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都在積極探索,為改進閱讀教學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還是不盡如人意。
教學片段(一):閱讀《春》一文后,教師歸納:“這篇文章給我們描繪了‘春草圖’……五幅圖畫,課文的段落劃分是這樣的……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學生們仔細地聽,認真地記。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體現(xiàn)?又怎么談得上在像《春》這樣優(yōu)美的文章中獲得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呢?
教學片段(二):《偉人細胞》閱讀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認為文章中的賈里是偉人還是普通人?”學生甲悄悄翻閱輔導資料和同桌小聲嘀咕:“資料上對賈里的評價肯定是對的?!?/p>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眰€體文化差異,社會時代背景差異,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對作品原初尋繹理解的差異,有差異才是正常的,每個人的見解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專家教科書的結(jié)論并非唯一。
“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xiàn),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根據(jù)這一點我設(shè)置了五種閱讀方法,開展閱讀指導活動。
一、合作閱讀
“獨學而無友”,合作閱讀順應時代的潮流而生,它指明課堂閱讀實際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群體閱讀”,是學生、教師、編者、作者的“四方對話”。 教學《黃河頌》時,我采用了全班學生都參與的表演式誦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凝聚了同一種情感,達到了同一個目標,受到的感染超越了語言文字本身的意義,這是教師辛苦講解永遠也達不到的生動境界。如《〈長征〉節(jié)選》《變色龍》等文章都可以通過全體師生的合作編成課本劇,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
二、選擇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對所有的內(nèi)容“一視同仁”“平分秋色”,而要通過閱讀,根據(jù)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語句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到“點”的閱讀方式。
在教學《美麗的西雙版納》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①西雙版納美麗而神秘,挑選你自己喜歡的畫面,高聲朗讀。
②你為什么喜歡這段文字呢?它是如何表現(xiàn)西雙版納美的?
③用這些比喻句描寫有何好處?
④你能也寫一個比喻句描繪一下“春天的柳樹”嗎?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shè)計思路是“自主選擇→深入挖掘→精讀感悟→拓展延伸”,四個步驟層層推進,學生在閱讀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歸類閱讀
這是一種系統(tǒng)的閱讀方式,它利用閱讀文本中隱含的遷移因素,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將學生閱讀的內(nèi)容有機的連接起來。閱讀文本可以是同一單元間的延伸,各冊教材間的延伸,也可以是課內(nèi)到課外的延伸。歸類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如:
魯迅 :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年級上冊)
小說:《孔乙己》(八年級下冊)
小說:《故鄉(xiāng)》(九年級上冊)
可以是同一題材的,如:
懷念母親: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八年級上冊)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語文課外讀本)
陸其國的《這就是母親》(語文課外讀本)
學生在閱讀中歸納總結(jié),學會比較分析,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或橫向或縱向的知識體系,擴大閱讀容量,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比較閱讀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遍喿x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擴展思考的范圍。如閱讀《孔乙己》《范進中舉》兩篇文學作品后,我構(gòu)建了四個層次的比較分析:
①比較孔乙己,范進兩個文學形象的共同點、不同點。
②分析魯迅,吳敬梓對孔乙己和范進態(tài)度的異同。
③比較兩篇文學作品的語言,結(jié)構(gòu)有何不同。
④你對兩個人物形象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或理解。
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對兩個文學形象有了自己的認識,明白了吳敬梓對范進的“三分同情,七分嘲諷”,理解了魯迅對孔乙己懷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
五、創(chuàng)造閱讀
閱讀教學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例如質(zhì)疑閱讀。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有些問題表面看來似乎荒唐離譜,但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再如想象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文學作品中許多不確定的空白,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造性想象去填補、充實、豐富。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保護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們應該牢記凱勒的一句話:“書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課本知識上,那是遠遠不夠的?!?/p>
激起一潭水,投下石子就會泛起圈圈漣漪,激活學生獨特的閱讀審美感受,同樣也需要“石子”,教師要善于做這樣的“投石人”。閱讀教學的魅力無窮無盡,閱讀教學的探索無止無境。愿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和每一位學生,都能追尋閱讀教學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