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高校學術不端事件有增無減,導致學風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約束不力,懲處力度不夠,處罰主體不明。為了落實“2011計劃”,應加強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教育,但更需加大實施他律制度的力度;懲處乏力無形中削弱了他律約束力,故他律、自律和懲處皆不可偏廢;既要基于規(guī)章制度的實效,健全整個學術打假制度體系,又宜將此體系特別是懲處機制常態(tài)化。對2011年教育部出臺的《處理辦法》提出了幾點補充建議。
關鍵詞: “2011計劃”;研究生學風建設;學術不端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13)02-0091-05
最近幾年來,中國高校不時曝出抄襲、剽竊他人論文和其他學術造假的丑聞。例如某高校2010—2011年共1263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的檢測結果顯示,文字重復率最高的竟達82%,平均為17%。不僅研究生,就連本科畢業(yè)生也加入到花錢買論文的行列,可見學術不端風氣正在向本科生蔓延[1]。又如,2012年7月媒體曝光了廈門大學某教授博士學位造假,8月又傳出有人花錢改高同等學力考研分數(shù)的事件[2-3]。據(jù)此,高校和國家教育部門應加大力度,建立或健全合適的學術誠信管理系統(tǒng)。
早在2010年年初,國際著名醫(yī)學刊物《柳葉刀》即發(fā)表社論指出,中國須嚴打學術造假,重振科學道德,同時建立、健全透明的處理學術違章投訴制度,阻止更多的學術作假事件發(fā)生,否則無法實現(xiàn)2020年成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目標。為此,教育部和財政部聯(lián)合推出“2011計劃”,以進一步完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提高協(xié)同創(chuàng)新能力。所謂“2011計劃”是指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由上述兩部啟動實施,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一流的創(chuàng)新人才,加速建立能夠沖擊世界一流的新優(yōu)勢和新實力[4]。然而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竊取他人勞動果實,有違學術倫理,損害學者形象,進而敗壞學風,造成科研隊伍整體素質下降,給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術生態(tài)建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試想:如果任其自由蔓延下去,何以談得上科技創(chuàng)新,又何從提及研究生學術成果之原創(chuàng)性?因此,規(guī)范研究生學術行為,端正學風已為當務之急。因近期高校研究生學術不正之風屢剎不止,故科學道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筆者認為,學術不端事件頻發(fā)之深層次原因不是教育不夠,而是他律作用發(fā)揮不夠和懲處乏力?;诖?,高校應當正常開展學風建設活動,重視他律機制的掣肘作用,將倫理道德教育與有效制度建立相結合,促使研究生個體實現(xiàn)學術自律。
一、 他律約束系學風自律之保障
1. 研究生自覺維護學術道德底線本屬良心義務。自律和他律原本為倫理學的概念,自律指不受外界約束,不為意欲支配,根據(jù)自己的良心,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自覺厘定的倫理原則;他律是依據(jù)外部事物或意念的沖動,為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而制定的倫理章法制度。由于他律只有教化性,并無強制性,更無法律效力,故研究生學術行為惟受倫理、道德和良知的驅使。但當功利和良知發(fā)生沖突時,良知為最高行為準則,而非眼前利益。所以研究生應遵守其良心義務,學術上嚴于律己,這不僅是根植于內(nèi)心的學術操守,而且是維護科學道德底線與良知的驅動力。
2. 他律通過自律發(fā)揮作用??茖W道德實為學者的個體自律意識,是以善惡為標準,通過他律束縛和個人信念來規(guī)范自己學術行為的總和。而學術規(guī)范則是學者誠實守信、約束自我的行為準則。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指出:“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保?]學風自律即學術風氣自我管理,它意味著更強的激勵:一種行為高尚而非卑賤的意念。故人們歷來普遍重視自律,認為科學道德維系主要靠自律,即個體按照學術規(guī)范管理自己,不是取決于他律作用(外因),而是依靠個人的內(nèi)心意念(內(nèi)因);如果個人缺乏自律,他律制度亦難以發(fā)揮作用。這些觀念都說明了自律的重要性,但個體道德意念形成及其發(fā)揮確實是通過自律(個人內(nèi)心價值選擇)和他律(規(guī)章制度約束)之相互作用得以實現(xiàn)的。因為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為變化的條件;離開了他律這一條件,就根本談不上自律。
從道德觀念的形成來看,自律作為一種價值意念、一種個體規(guī)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同其他情感意念一樣,是一種選擇,須通過學術實踐逐漸形成。在此實踐過程中研究生會萌生造假的念頭,但這時想起道德,思慮學術規(guī)范,權衡利弊,極有可能約束住自己,放棄造假的念頭。
3. 只有自律和他律雙管齊下,才能消弭學術作假意圖。作為獨特的他律,學術上提倡“該怎么做”,“不該怎樣做”,而非規(guī)定“必須怎樣”,“不準如何”。所以學術道德教育需要告訴學子抄襲或剽竊是違規(guī)行為,是一種可恥的手段。雖然道德教育起到一定作用,但自律與道德觀念的形成一樣,不能單靠教育生效。道德發(fā)揮唯有依靠自律與他律的融合才能實現(xiàn)。一個人選擇道德行為或放棄不正當行徑,是在建章制度和社會輿論的引導、鼓勵或貶壓、議論下經(jīng)由自律達到的。對于研究生而言,放松他律,光靠自律是行不通的。因此,惟有他律促自律,二者融為一體,方能貶抑學術不端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學風。
4. 正確處理他律教化與自律內(nèi)化之關系。他律具有教化性,自律呈現(xiàn)內(nèi)化性,兩者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然而,學術規(guī)范和具體條文都是硬性規(guī)定,如果制定得當,對學術不端能夠起到制約或威懾作用。所以應在開展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完善相應的他律制度和學術規(guī)范,配以實施細則,這樣教化與內(nèi)化的相互制約和導正作用就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得學術守信者的利益得以保障,受到激勵和鼓舞,同時讓違規(guī)者得到應有的處罰,為其作假行為付出代價。
因此,學術打假須建立、健全良好的他律制度體系。這種體系不僅要對減少學術失信事件,貶抑學術腐敗極具實效,而且還要是實現(xiàn)學術活動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高校學術管理是一門有關科學實踐行為的學科,知道他律比自律重要并不等于防治有效,只有精于實踐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二、 基于實效,健全他律制度體系
彼得·德魯克還指出:“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果。”[5]德魯克先生有關管理實踐的思想,為學術打假指明了思路:讓學術治理實踐本身具有真實可行的價值?;诖耍晟茖W術他律制度體系時宜注重實效,并將實效定格在減少學術不端事件發(fā)生的頻次上;既需“知”又要“行”,尤其需“知”后“行”。
一套完整的學術規(guī)范體系是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內(nèi)含學風管理條例、誠信評價系統(tǒng)、監(jiān)管系統(tǒng)、信息查詢和獎懲措施等他律構件。誠然,設計這套構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當下應由現(xiàn)行他律機制的實效,來檢驗并完備學術制度體系之可行性和實用度。
1. 健全合適的學術評價制度。眾所周知,近年來國內(nèi)高校評價制度已由原來的重質輕量變?yōu)橹亓枯p質,甚至以量代質。比如幾乎所有高校都規(guī)定:讀研期間必須發(fā)表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否則不得提交論文答辯。非但如此,論文數(shù)量在各種評優(yōu)活動中也被列為一項重要指標。雖然這種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研究能力的鍛煉和提高,但迫于此壓力,部分科研水平較差者襲用非誠信的做法,而有些能力較強者也采取東拼西湊、抄襲剽竊的手段。這是學術評價指標失當帶來的后果。
目前,建立研究生多元化、綜合性評價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量化本是一把學術標尺,高校過于重“量”而輕“質”,反而會導致量化背后的學風浮躁、急功近利,同時“量”也造成學術負擔,帶來“質”的轉變。由于近年來研究生的逐年擴招,生源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sh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待提高。據(jù)此,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可弱化論文指標,鼓勵發(fā)表但不作硬性規(guī)定;亦可提出參研、申報專利、撰寫研究/調查報告(前為理工醫(yī)農(nóng)類,后為文史類學科)的要求;對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可以取消發(fā)表論文的規(guī)定,增設動手能力的考核指標。
2. 切斷論文交易網(wǎng)路。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使人們能在短期內(nèi)獲取大量信息、資料和數(shù)據(jù),為研究生學習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也為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方便的條件。有的研究生寫論文從網(wǎng)上搜集資料,然后稍加整理,一篇文章即可出爐。此外,網(wǎng)上隨處可見兜售論文的信息,這正好迎合了少數(shù)本科生/研究生投機取巧、不學無術的需求,催生出一條非法的地下論文產(chǎn)業(yè)鏈。故須嚴厲打擊。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覆蓋所有論文交易網(wǎng)站(網(wǎng)頁),同時加強本科生/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禁止網(wǎng)絡購買論文,否則一經(jīng)查實隨即取消申報學位的資格。
3. 建立學術誠信檔案。此誠信檔案是對研究生主體(包括導師)作出學術規(guī)范評價的依據(jù)。在一些西方科學發(fā)達的國家里市民都設有誠信檔案。近年來國內(nèi)部分高校連研究生入學都建有誠信考試檔案,為何讀研期間研究生不建立誠信檔案呢?學術誠信檔案將研究生有關業(yè)務情況記錄在案,由研究生院/處統(tǒng)一管理,并設置相關的誠信記錄查詢系統(tǒng)。此舉可以為學術守信者提供更多、更佳的就業(yè)、競爭機會,而讓高智商、差學風者因“人無誠信”而匱乏“立足之地”。
4. 實行學術褒貶制,加大賞罰力度。一個完備的學術誠信體系,理應包括一個賞罰分明的學術獎懲制,通過對學術守信或失信者的獎勵或處罰,讓端正學風成為全社會和全體學子的共識。獎懲制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對于學術誠信者的褒獎需在精神鼓勵的同時,增大物質獎勵力度,如在獎學金、選拔碩/博連讀生、出國留學等方面給予優(yōu)先考慮;而對于學術失信者除了記錄其行為,并公之于眾外,還要依照規(guī)定進行懲處。例如根據(jù)學術不端的違規(guī)程度,分別在貸款、就業(yè)、競爭等方面加以限制。
5. 健全監(jiān)督與懲處制度。從客觀上講學術成果真實與否存在著很大隱蔽性,因而作假很難及時被發(fā)現(xiàn)。目前高校尚未建成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校園內(nèi)弄虛作假之風得以蔓延,學生無形中染上了網(wǎng)上抄襲或購買論文的歪風邪氣。此外懲處機制也不健全,例如:學術不端行為一旦被揭露,校方出于對研究生前途、學校名聲及導師名譽等方面的考慮,盡量以批評教育為主,以免給學校招惹麻煩。這種姑息遷就的態(tài)度容忍并助長了學術腐敗之歪風。以上對研究生學術不端案例的查處不力,還會對守信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使他們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果不健全違規(guī)懲處制度,學風端正與否均同樣對待,長此以往,何以能治愈研究生越發(fā)嚴重的學術不端頑疾,加強學風建設呢?
三、 配合他律制度,懲處嚴重違規(guī)者
近年來國內(nèi)已開發(fā)出檢測論文重復率的軟件工具。用此工具檢測被學術界稱為“查重”,其為高校送審論文、部分雜志甄別論文之“電子眼”。目前,這一“甄別制”確實能發(fā)揮出查找抄襲、剽竊劣跡的功用。此外,不少高校研究生院(處)早已采用學位論文“盲審制”,此他律機制對督促研究生自行撰文,減少評審“人情分”起到有效作用。建議繼續(xù)實施上述“兩制”。筆者認為,除了將已有他律制度正?;?、常態(tài)化之外,還須對嚴重的學術作假者這一處罰主體采取如下措施:
1. 陽光暴露機制。建立學術不端行為舉報制,形成透明的處理學術違規(guī)投訴制度,以阻撓學術作假事件發(fā)生。只要引進“高透明度”法則,研究生學術不端就會處于一種“自遏制”狀態(tài)。陽光是最有效的殺毒劑。只有要求所有學者的全部學術成果均上傳到指定網(wǎng)站,作假者才會無處藏身。如果在此網(wǎng)絡平臺上設置分類檢索、實名瀏覽原文、內(nèi)容對照等功能,一俟運轉正常,即可成為學術造假的曝光臺。另外,高校還可以利用報紙、雜志和校園網(wǎng)等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對造假事件及時曝光。若經(jīng)查證后學術作假行為確實成立,則導師及學生的姓名一并公布于校園網(wǎng)。
2. 問責制。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廳、學位辦采用制度形式規(guī)定:凡發(fā)生學術不端的學者型官員或研究生導師,一旦接到學術不端的投訴,所在單位都要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審查,并將結果公之于眾,直至教育界和公眾接受專家作出的審查結論為止,否則即屬瀆職行為并追究領導責任。
3. 懲處辦法。可以試行規(guī)定研究生學位論文文字重復率超過20%的推遲一年畢業(yè),超過33%者不授予學位。對于嚴重的學術造假者,擬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已獲得學位者撤銷其學位,并在3年內(nèi)有關學位授予單位不得再接受其申請。
當然,在懲處辦法實施時應充分發(fā)揮導師的監(jiān)管作用,建立導師責任制,加大導師指導職責。對于已查實的、屬于導師的學術失職事件,給予“零容忍”,嚴肅查處,以起到警示作用。
四、 國家需出臺穩(wěn)妥明細的懲處辦法
欲防范學術作假,就要在國家層面出臺相應的學術規(guī)范和違規(guī)處理辦法,以便依法辦事。2012年7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暫行辦法》)[6]。此辦法涉及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學術不端違規(guī)處理法則,實為落實“2011計劃”,加強高校學風建設,規(guī)范學術行為的一項重大舉措。從穩(wěn)妥推行國家級懲處辦法出發(fā),筆者提出如下看法:
1. 需要配套實施細則。例如現(xiàn)《暫行辦法》中未對涉嫌學術作假(含論文造假和學位造假)的同等學力申報碩士學位(包括官員讀研、工程碩士、MBA等)作出規(guī)定。最近已披露同等學力付費改動考研分數(shù)的事件。試想:如果官員的非正當讀研要求(包括成績更改、論文評審和學位申請等),一旦憑借金錢甚至公權力得到滿足,那么不通過入學考試、不讀書或不寫論文即獲得學位,將會產(chǎn)生學術腐敗,而這種腐敗對于正在讀研的碩士/博士生乃至全社會將會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又如現(xiàn)《暫行辦法》第6條涉及本科生論文作假處理意見。聯(lián)系近幾年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抄襲、造假增多現(xiàn)象,試問:如無細則籠統(tǒng)處理,則對于遏制學術作假、推進學風建設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
2. 增加媒體揭露機制?,F(xiàn)《暫行辦法》第6條雖然規(guī)定:“論文作假但已經(jīng)獲得學位的,依法撤銷其學位”,但若撤銷后對造假者能否憑借學歷獲得工作和其他利益并無規(guī)定或說明。例如學校取消其學位,當事人極可能毫發(fā)無損,依然照常就業(yè),申請出國等。因而建議國家教育部、學位辦等主管部門聯(lián)袂制定處理意見:學術造假行徑一經(jīng)披露,不論是否獲得學位,至少規(guī)定在中央或省市媒體公布。此外,建議對研究生學術造假所獲得的學位衍生利益作沒收處理。
3. 適當增大對導師和官員型學者學術違規(guī)事件的懲處力度。懲罰應與導師切身利益掛鉤,如職稱、博/碩導資格和住房補貼等。建議對于行政官員舞弊者降職或撤職處理。其實,撤職也好,沒收也罷,這些措施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積極有效的辦法是加強道德和規(guī)范教育,采取預防措施。
4. 設立學術事件處理仲裁委員會?,F(xiàn)《暫行辦法》條文中對處理意見有爭議時該作何處理尚無規(guī)定,涉事人(含被處理者和投訴者)如有不服,該向誰提出復議,由誰裁定,幾輪終結,由何機構負責受理此類投訴、爭議和裁決等,這些均無明確規(guī)定。如此一般,極易造成某一事件上無休止的爭議,給當事人精神、精力和經(jīng)濟帶來損失,所以在這一方面應予明文規(guī)定。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學術論文給錢就能發(fā)表[N].揚子晚報,20120728(A31).
[2] 中國青年報.處罰不力讓學術騙子“前赴后繼”[N].報刊文摘,20120803(4).
[3] 法制日報.花1200元改分費,同等學力考研分數(shù)隨便改[N].揚子晚報,20120803(A20).
[4] 中國教育報.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部署“2011計劃”實施工作[EB/OL].[20120508].http://www.edu.cn.
[5] 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髓[EB/OL].[20120212].http://www.doc88.com.
[6] 教育部.關于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EB/OL].[20120716].http://www.moe.gov.cn.
(責任編輯 趙文青)
Carrying out the“2011 Pla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Graduates
CHENG Li1,SHI Wei-dong2,WANG Zhen-yu1
(1. School of Electricity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2. President's Offic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 The academic miscondu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causes are 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 light punishment for the misconducts and unclear objects of the punishment. The present article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2011 Plan”,education in academic ethics and academic norm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severe heteronomy should be exercised.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as light punishment may lower the effectiveness of heteronomy, heteronomy and self-discipline should be both reinforced and that while the fight-against-academic-fraud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should also be normalized. Finally, it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im Approach for Handling Dissertation Fraud”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1.
Key words: 2011 Plan;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graduates; academic miscon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