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太效應”是人類社會調節(jié)資源利益的一種自發(fā)機制,廣泛存在于社會各領域。在高校科研領域內,“馬太效應”存在著有利于業(yè)績優(yōu)異的學者成長為學術權威,有利于高校教師提高競爭意識和有利于高校科研力量的壯大的積極影響,同時也存在著導致科研領域內資源壟斷現象的發(fā)生,加劇科研領域內不公平現象的發(fā)生和科技資源配置兩極分化的消極影響。高校青年教師應從轉變觀念,練好內功,努力提升自我;學校層面要加強制度建設,營造學術氛圍,為青年教師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正確應對高??蒲蓄I域內的“馬太效應”。
關鍵詞: “馬太效應”;高校;科研領域;青年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4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13)02-0070-05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是《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句名言。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首次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用以概括一種社會現象,即: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qū),由于機緣巧合,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尤其是當角色表現大大超過所要求的制度標準時)[1],就會啟動一個雪球積累優(yōu)勢的過程,從而導致有更多的機會去獲取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事實證明,“馬太效應”客觀存在于社會各領域中,而且兼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當然,高??蒲蓄I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正確對待高??蒲蓄I域內“馬太效應”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它對青年教師發(fā)展的消極影響,這不僅關系著青年教師的全面發(fā)展,而且還關系著高校教育事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的未來。
一、 高??蒲蓄I域內“馬太效應”對青年教師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調節(jié)資源利益的自發(fā)機制,“馬太效應”對高??蒲蓄I域內科學研究資源的分配以及科研力量格局的形成與轉變有著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某些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1. “馬太效應”有利于業(yè)績優(yōu)異的學者快速成長為學術權威,學術權威的增多有利于帶動青年教師快速發(fā)展。“馬太效應”是一種優(yōu)勢積累效應,它按照人們以往的業(yè)績來分配現有稀缺資源,因此,那些以往在科研活動中業(yè)績表現優(yōu)良的教師最容易獲得科研活動中的稀缺資源。相對而言,重大科研項目、科研經費以及科研獎勵等都是高校科研活動中的稀缺資源。這些資源分配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對高校整體科研力量的壯大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都有著重要影響。顯然,和其他資源分配機制相比,“馬太效應”更有利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它不但能使有限的社會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它們發(fā)揮最大的效益[2],而且能使那些最有能力、最勤奮的人在資源分配和發(fā)展機會上獲得優(yōu)勢,產生優(yōu)勢積累效應。這種積累效應又會促使科學技術共同體內部的分層結構進一步加強,從而導致處于金字塔頂層的少數業(yè)績優(yōu)異的學者快速成長為本領域內的學術權威[3]。對高校來講,某學科領域內學術權威的增多,不僅有利于該學科專業(yè)的建設發(fā)展,也有利于帶動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
2. “馬太效應”有利于提高教師競爭意識,促進青年教師努力提升自身實力??萍汲晒菍W者科研實力最直接的佐證。一個學者如果經過前期的努力工作獲得了某些成就和聲譽,這些成就和聲譽就會為他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聲譽奠定基礎,從而鼓勵其不斷增強發(fā)展的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獲得更高的科研業(yè)績,形成新的發(fā)展優(yōu)勢,如:取得更多的項目、資金、成果、聲譽、地位以及機會等等??梢?,“馬太效應”影響下的資源利益分配方式與平均主義分配原則是相悖的,它倡導的是一種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個人資源的“富有”和“貧窮”并不是由一次孤立事件形成的,而是由個人長期的行為連續(xù)積累而成。也就是說,“馬太效應”要求個體通過努力工作去獲得成功,并且要不斷地去強化成功;相反,如果你沒有努力獲取成功的經歷,或者是忽視了從成功中進行學習,優(yōu)勢得不到強化,別人就不會再把機會交到你手里,你就無法進入成功的循環(huán),不會成為成功的保持者。相對而言,青年教師各方面的“累積”都較少,缺乏一定的競爭實力。而“馬太效應”這種潛在的競爭激勵機制有利于青年教師提高競爭意識,刻苦鉆研,努力進取,通過個人努力去獲取成功,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提升。
3. “馬太效應”有利于學??蒲辛α康膲汛?,學校實力的增強有利于為青年教師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會。目前看來,我國各地區(qū)高校發(fā)展水平和實力不平衡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可能。與國內知名院校相比,落后地區(qū)的地方高校不但在科技資源方面匱乏,而且在科研條件、科研能力以及科技經費等方面也相差懸殊。如2010年國內高校縱向科研經費排行顯示,清華大學約為15.62億元,浙江大學約為14.78億元,而像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這種地方普通高校僅約為0.35億元[4]。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高校要想做大做強,不甘落后,還是有必要適當發(fā)揮“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校內知名教授在某些學科領域內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大力獲取校內外各方人士的關注與支持,以此形成在某學科領域內具有強大優(yōu)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科研團隊,從而提高重大科研項目申報的獲批率??蒲袌F隊創(chuàng)造出來的科技成果越多,其聲望就越大;聲望越大,其所在的高校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會越高;高校的知名度越高,就越容易吸引各方資金、項目或政府、企業(yè)的投資,從而進一步壯大學校的科研力量,縮小與知名院校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學校的發(fā)展壯大,無疑會給青年教師的自我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物質支持,如科研項目的增多、科研經費的增加等等。
二、 高??蒲蓄I域內“馬太效應”對青年教師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毋庸置疑,與知名教授相比,無論在科研能力、學術影響力還是社會地位方面,高校青年教師都屬于弱勢群體。而“馬太效應”是一種“損不足,補有余”的運行機制,它的存在只能使得資源和成果的分布更加不平衡,從而造成科學領域內“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
1. “馬太效應”會導致科研領域內資源壟斷現象的發(fā)生,不利于對青年教師中“潛人才”的挖掘和培養(yǎng)?!榜R太效應”扶強抑弱的資源調節(jié)方式往往會使高校一些權威知名教授享受到某些“特權”,進而造成學術資源分配不均,經費、機會和榮譽等在少數高資歷者身上過度集中,并在某些科研領域內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如:越是知名教授,社會兼職越多,科研項目越多,得到的科研經費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也越多,等等。然而,“馬太效應”在促進知名教授實力增強的同時,往往也扼制了青年教師的發(fā)展。青年教師參與科學研究,不僅是教育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同時也是青年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然而,由于青年教師在很多方面都受制于這些知名教授,因而難以得到施展其潛在才能的優(yōu)質資源和鍛煉機會。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一些有潛質、有才華的青年教師被壓制、埋沒,還會挫傷廣大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覺得前途黯淡,失去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甘于平庸或過早結束科研生涯。
2. “馬太效應”會加劇科研領域內不公平現象的發(fā)生,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健康發(fā)展。默頓將科學領域內的“馬太效應”歸結為智力成果的優(yōu)勢累積及智力成果的象征主義,因為它使得有名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更加彰顯,而無名望科學家的工作卻無人關注[5]。事實證明,的確如此!眾所周知,目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使得學術研究難以通過單兵作戰(zhàn)而完成,尤其是在申報某些重大科研項目時。為了項目能夠成功獲批,利用“名人效應”組建科研團隊的現象并不少見。然而,從課題立項到完成的過程中,權威知名教授往往是沒有過多時間參與其中的,大多是一種“掛名”現象而已,無名望青年教師才是這一過程從始至終的研究者和參與者。盡管如此,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研究成果,這些知名教授的大名往往是被冠于首位的。就這樣,無名望青年教師的勞動成果輕而易舉地變成了知名教授的“成果”,科研團隊中普通成員的利益和聲望公然遭到剝奪。如果這種有失公允的現象得不到有效調控,隨著團隊成員和知名教授在學術成就和名譽利益上差距的逐漸拉大,多數青年教師會心存不滿,而這些不滿情緒的滋生最終會影響青年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科研團隊的長遠發(fā)展。
3. “馬太效應”會加劇科技資源配置的兩極分化,不利于青年教師的踐行歷練。“馬太效應”的客觀存在往往會導致不同身份的教師即使付出相同的勞動,但所得到的收益卻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科研領域內,處于“高位”態(tài)勢的權威知名教授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過多擠占某些機會、資源甚至榮譽等,漸漸成為“項目申報專業(yè)戶”和“得獎專業(yè)戶”;而無名望的青年教師,由于知名度、職務和職稱都較低,從國家的政策規(guī)定上較少有資格擔任課題負責人,從而造成其在科研領域發(fā)展的不公平。然而,對權威知名教授而言,過多的獎勵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激勵和推動作用,過多的項目也造成他們身心的極大疲憊。雖然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學術研究,但“科研提成”的潛規(guī)則(即拿到項目后,視項目是縱向還是橫向,提取一定比例,據估算,橫向最高可達40%,縱向為10%左右)卻導致多數大課題被一小部分權威教授所占有[6]。相反,無名望青年教師一方面是苦于無項目可做,另一方面是即使有些小項目可做,而歷經千辛萬苦創(chuàng)造出來的研究成果也很少有人關注。在這種情況下,無名望青年教師只能甘為人梯,默默奉獻,屈身為他人作嫁衣。由此可見,“馬太效應”的消極影響不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科技資源的配置失衡,導致了科研項目和資金等稀缺資源的積壓、濫用甚至浪費等現象的發(fā)生,而且還不利于青年教師的踐行歷練。
三、 高??蒲蓄I域內“馬太效應”對青年教師發(fā)展影響的應對策略
作為人類社會資源利益調節(jié)的一種自發(fā)機制,“馬太效應”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引導得當,它的積極作用將會大大推動高校科研項目的開發(fā)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但是,如果任其消極影響蔓延而不及時加以合理調控,則最終會影響高校后繼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和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青年教師作為高校師資的中堅力量和后備軍,其科研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學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技探究能力,所以,高校應正確認識并合理調控“馬太效應”的作用和范圍,大力發(fā)揮其積極影響,減少或避免其消極影響,有效激發(fā)廣大青年教師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青年教師全方面發(fā)展。就此,筆者從青年教師個體層面和學校層面分別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一) 個體層面:轉變觀念,練好內功,努力提升自我
總體來看,青年教師的各方面都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尤其是科學研究方面,普遍存在科研意識不強、主動性不夠、缺乏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經驗的現象。而在高??蒲蓄I域內,“馬太效應”的出現是以教師個體的科研成果積累為基礎的[7]。個體科研成果積累越少,“馬太效應”對其的消極影響越大,從而導致個體在項目申報、論文發(fā)表、成果評獎等方面越難成功;相反,個體科研成果積累越多,“馬太效應”對其的積極影響則越大,從而導致各種優(yōu)質科技資源匯集于身,并逐漸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榜R太效應”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不會因為教師個體的喜好而有所改變。因此,從個體層面來說,青年教師要想早日在科研領域內獲得資源分配和發(fā)展機會的優(yōu)勢,產生優(yōu)勢積累效應,首先應該轉變觀念。唯有摒棄消極懈怠,積極行動起來,努力鉆研,不斷積累,快速融入適合自己的科研團隊,著力豐富自己的教研成果和工作經驗,練好內功,才能取得輝煌成就,實現自我增值,進入成功的循環(huán)。
(二) 學校層面:加強制度建設,營造學術氛圍,為青年教師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1. 規(guī)范項目的申報制度。目前,我國高??蒲畜w系的組織基本是按蘇聯(lián)的管理機制和中國的行政模式而設立的,形成了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混崗的狀況,這就為一些擔當行政職務的領導或學術權威人士獲取科研業(yè)績大開方便之門。這些人往往利用手中職權或自身影響力進行科研成果壟斷或項目“掛名”,剝奪弱勢學者的部分業(yè)績[8]。這種現象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將會加劇科研領域內的不公平,嚴重危害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發(fā)展和科研團隊的建設。因此,高??蒲泄ぷ饕氚l(fā)展壯大,科技實力要想真正有所提高,必須優(yōu)化科技資源的配置方式,完善科研經費的分配機制,嚴格規(guī)范項目申報審批制度;項目評審要體現公正、公平、公開和鼓勵創(chuàng)新的原則,在不斷提高研究集約化和規(guī)?;降耐瑫r,要最大限度保障研究者的學術自由,真正杜絕或避免“馬太效應”影響下某些權威知名人士在科研項目中“掛名”甚至沽名釣譽等現象的發(fā)生;拓寬科研申報渠道,加大對青年教師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師專項基金,同時打破論資排輩機制,適當向青年教師傾斜,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青年教師大膽申報,這樣才能促使具有較高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2. 健全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客觀來講,科研領域內一個人某項得獎、項項得獎、層層都得獎的“馬太效應”現象是不科學的。因為一個人在某個方面做出貢獻,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也是杰出的。因此,評價和獎勵科技人才不能以點帶面,要避免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qū),更不能胡亂吹捧,而是要以完善的科技獎勵制度為依據,論功行賞,努力避免科技項目研發(fā)中青年教師的貢獻與應得獎勵不相匹配現象的發(fā)生。可以說,科研成果評價是對科研人員所付出勞動的一種認可和激勵。評價機制是否合理、公正,對于發(fā)揮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引領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科技領域“潛人才”的成長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因此,規(guī)范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明確利益分配和獎懲條例,盡量減少“名效應”和“官本位”的影響,盡量避免因利益不均而引發(fā)成員間沖突和矛盾現象的發(fā)生;堅持效益與公平兼顧原則,對科研團體內部利益和資源進行科學引導和合理分配,努力形成公平公正的運行機制。
3. 營造健康和諧的學術氛圍。無論對社會的進步還是對高校的發(fā)展來講,科技人才發(fā)揮的作用和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挖掘和培育科技人才,為人才的成長構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健康的文化環(huán)境是每位高校管理者應該重視的問題。首先,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做好正面輿論宣傳工作,教育青年教師辯證地看待“馬太效應”的雙重影響,鼓勵他們在學習杰出科技人物科學精神的同時,也要努力挖掘自身優(yōu)勢,把握機遇,爭取有利于自身的發(fā)展環(huán)境,盡快實現個人價值的升華。其次,加強職業(yè)道德建設,教育青年教師在科研團隊中要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努力營造相互學習、協(xié)同發(fā)展、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以期在一種合作、競爭、愉快、信任的學術風氣和科研氛圍里實現業(yè)績、資源、利益的自我增值。最后,加強各項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通過對那些沽名釣譽、巧取豪奪、弄虛作假者的嚴懲,遏制科技研究中的浮躁風氣和學術不良風氣,努力為廣大青年教師深入學術研究開創(chuàng)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同時,加大對后起之秀的扶持力度,大力促進科技“潛人才”盡快成長轉化為科技“顯人才”,從而為國家、社會的建設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K·默頓.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上冊[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11.
[2] 樓慧心.和諧社會與“馬太效應”[J].中國行政管理,2006(2):100104.
[3] 劉 娟,萬文濤.科研獎勵制度構建方式初探[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8(16):101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2010年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4102.
[5] 陳立新,梁立明,劉則淵.國際力學科學合作中是否存在馬太效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8):1216.
[6] 熊丙奇.如何堵住科研經費黑洞[N].廣州日報,20110901(A2).
[7] 黃美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馬太效應”的成因與突破——基于無錫市胡埭中心小學個案的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9):1113.
[8] 朱愛勝.中國高??萍紕?chuàng)新體系的演變與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5760.
(責任編輯 馬雙雙)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FAN Gui-qing1, JIA Xiang-ru2
(1.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51, China)
Abstract: “Matthew Effect”, which exists in all social fields, is a spontaneous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resource interest of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tthew Effect” facilitates the growth of excellent researchers, the enhance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wareness of competi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research force. However, it may also lead to monopoly of research resources, hence increasing unfairness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earch resourc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Matthew Effect” in a proper manner, young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ideas and try to improve their research ability while the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it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scholarly atmosphere to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all-round growth of young researchers.
Key words: Matthew Effe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young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