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銀輝
(揚州職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雅士與鹽商的超時空對話
——明代士大夫與清代鹽商的昆曲家班比較研究
梁銀輝
(揚州職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明代士大夫有普遍蓄養(yǎng)昆曲家伶的風氣,以蘇州為盛。清代鹽商由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需要,也大興昆曲家班,首推揚州。本文主要從明代士大夫昆曲家班和清代揚州鹽商昆曲家班組建的目的、規(guī)模、演員的身份、待遇等方面對明代士大夫家班與清代揚州鹽商家班進行比較研究,歸納總結了兩者的異同點。
士大夫;鹽商;昆曲;家班
昆曲被尊稱為中國的“百戲之祖”,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集大成者,對中國戲曲乃至世界劇壇上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搬演昆曲的家班。家班是指由私人置辦主要用于娛樂消遣的戲曲演出團體。[1]它作為明清時期戲曲演員的一種組織形式,對明清兩代的戲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昆曲家班對于昆曲發(fā)展的意義和影響,更是巨大。
昆腔經(jīng)明代魏良輔引正后,成為四大聲腔中的翹楚,它的典雅和優(yōu)美深得文人士大夫的喜愛,成為士大夫紅氍毹上的精神寄托,他們集體性的癡迷昆曲。家班作為昆曲的主要演出形式也隨之在全國盛行起來:晚明萬歷、天啟和崇禎三朝,家班迅速崛起,成為昆曲舞臺重要的演出力量,極大地促進了昆曲的傳播和興盛。而在昆曲的故鄉(xiāng)——蘇州,喜好昆曲的濃厚氛圍和追求聲色之樂的地方風氣激發(fā)了人們對昆曲的普遍喜好,再加上官宦世家的財力雄厚,“縉紳家喜蓄優(yōu)伶”,醉心昆曲、蓄養(yǎng)家班成為一種時尚。[2]據(jù)記載,蘇州僅郡城之內(nèi),昆曲藝人就有好幾千,蘇州地區(qū)的家班數(shù)量可見一斑。
入清之后,家班發(fā)展受挫。在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為了整飭綱紀,發(fā)布了禁止外官私養(yǎng)戲班的命令,文人士大夫失去了強有力的經(jīng)濟支持,也就沒有了蓄養(yǎng)家庭昆班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的士大夫家班從此解散,逐漸消衰。而到了康熙時期,家班在揚州又再度掀起高潮。因為康乾的歷次南巡,特別是喜愛戲曲的乾隆六次南巡,他都要駐留揚州,揚州的鹽商需要接駕演戲,他們?yōu)榱擞懞没实郏娂娊M建家班,以備接駕時供奉演戲。他們既非政府官員,又不是求取功名的文人士大夫,正可以超越于朝廷禁止官員蓄養(yǎng)戲班的禁令之外,憑借自身雄厚的財力組班獻演各種戲曲,特別是主流的昆曲,從而獲得附庸風雅的榮譽。所以揚州地區(qū)的昆曲家班非但沒有衰亡,反而興旺發(fā)達起來。這種奇特的現(xiàn)象主要是揚州財富充盈的鹽商巨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乾隆年間,揚州的昆曲家班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據(jù)李斗 《揚州畫舫錄》①始于乾隆二十九年 (1764),完成于乾隆六十年 (1795)。書中敘錄了康、乾之世揚州昆班名角和昆曲清唱的源流實況,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記載,揚州出現(xiàn)了著名的七大內(nèi)班。[3]七大內(nèi)班是乾隆南巡時,揚州鹽商為接駕而置辦的昆曲家班,其聲勢和演藝均居于全國的首位,成為揚州戲曲活動達到全盛時期的重要標志,[4]揚州也成為南方戲曲中心,陸萼庭先生就認為 “清代乾隆年間昆劇藝術發(fā)展的特點:昆劇活動中心從蘇州逐漸過江移到了揚州,揚州劇壇掀起了持續(xù)約半個世紀之久的昆劇演出高潮。”[5]
明代蘇州昆曲家班的主人——士大夫,他們大多出身世家巨族,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曾考中狀元、進士和舉人,在詩文、音樂、繪畫和書法等方面頗有造詣。[1]而且他們大多是詩曲的狂熱愛好者,才能全面而卓異??登瑫r期揚州昆曲家班的主人絕大部分都是經(jīng)營鹽業(yè)的商人,富可敵國,其中有些人還有著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如江春等,他也是讀書人出身,有詩集留世,文人的本色并沒有丟掉。鹽商家班與此前士大夫家班相比,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時空之下的區(qū)別。[6]
(一)非營利性目的
不管是鹽商家班還是明代士大夫家班,都是由于個人喜好或經(jīng)商、為官需要而出資興辦的,隸屬于個人及其家族的戲班。其主要的功能是在私人場合進行演出,以滿足其主人日常娛樂與社交所需,維持家班的正常開支依靠的是鹽商和士大夫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具有非營利性的基本特征。
昆曲家班的這一特點與職業(yè)戲班形成了鮮明對照。職業(yè)戲班表演都是以公開的演出為主,聘請職業(yè)演員,面向大眾。元雜劇和京劇的演出團體則大多屬于職業(yè)戲班。職業(yè)戲班為了解決正常的開支,就要向觀眾收取一定的演出費用,就要根據(jù)大眾的品味來定制曲目,日趨媚俗化、通俗化。觀眾群的欣賞水平與身份地位決定了元雜劇和京劇作為戲曲藝術的“俗”文學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少部分家班主人并沒有雄厚的財力,其蓄養(yǎng)家班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對戲曲的熱愛,為維持其家班的正常開支不得不從事一些公開演出。總的來說,雖然少數(shù)家班偶爾也從事一些營業(yè)性演出,但主流是私人演出,作為家班的基本特征,應該是非營利性,這也是家班和職業(yè)戲班的重要差別。
(二)高水平性演出
每個家班的藝術水準是參差不齊的??偟膩碚f,家班的藝術水準比職業(yè)戲班普遍較高。主要是因為家班的欣賞對象普遍素質(zhì)較高,觀眾都是具有較高欣賞水平和文化、音樂素養(yǎng)的士大夫和富商,而職業(yè)戲班的觀眾基本都是普通的市民。
明代很多士大夫家班的主人自己就是曲作家、劇作家,精于音律,非常重視自己的家班的藝術水準,舍得在培養(yǎng)演員上一擲千金。因此家班必然會向著高雅的趣味發(fā)展,以滿足這些對昆曲狂熱癡迷的士大夫觀賞需要和社交需要。例如著名的申時行家班,其主人就中過狀元,做過大學士,明萬歷年間還曾擔任首輔。家班高水平的演出,其演員的藝術風尚和藝術素養(yǎng)對職業(yè)戲班有一種引導和示范作用。[1]
揚州鹽商蓄養(yǎng)的家班,規(guī)模較大,水平較高,代表了當時昆曲班社的最高水平。鹽商普遍具有雄厚的財力,舍得花大價錢招募水平高超的昆曲伶人,配置最好的舞臺裝備,追求人物化妝的藝術效果。還有些鹽商如江春,其本身的文化、藝術造詣就不俗,加之巨大的資金投入,[7]使七大內(nèi)班昆曲藝人精湛高超的演出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功底,代表了當時昆劇藝術的最高水平,可以說當時鹽商家班的表演藝術水平代表了全國戲曲表演的最高水平。郭英德認為:“乾隆間曲壇之盛,除北京以外,首推揚州?!保?]512
(一)組建目的
明代士大夫組建家班,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自娛,滿足自己的聲色所需,或者以家樂戲班招待賓客,借此來炫耀才學和怡情遣興。家班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務于主人,滿足他們的聲色所需,只需迎合其主人的口味。家班的主要功能是在舉行宴會時助興演出。因為是在家中的廳堂演出,更重要的是滿足主人的聲色享受。士大夫更喜歡才子佳人戲,因而其家班的演出劇目多以生旦戲①有關明清文人家樂演劇數(shù)據(jù),可參見明清文人筆記及馮夢禎《快雪堂日記》、《祁敏忠公日記》、張岱 《陶庵夢憶》等。為主,所以成年男性為主的家班相對較少,而以女樂為主,其次是優(yōu)童。
清代鹽商組建內(nèi)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恭迎圣駕,備演大戲的。備演大戲主要是指在社會民俗中的特定節(jié)日進行的喜慶、禱祀之類的演出,求神佛保佑吉祥如意、平安發(fā)財,同時也起到襯托太平盛世的作用。鹽商中雖然也有真的喜歡戲劇,滿足自娛的需求,但主要是為了承應皇帝南巡,取悅迎合皇帝。在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條件下,戲劇演出最能營造出喜慶氣氛,歌舞升平的景象讓皇帝看到的都是太平世界,人們安居樂業(yè)。龍顏大悅以后,鹽商也能獲得皇帝的歡心,獲得更大的利益。[9]
(二)家班規(guī)模
明清文人士大夫家班如錢岱、潘允端、汪季玄家樂,經(jīng)常以十二人為主,因為按江湖十二角色的慣例,要演好一出較全的戲本,至少要有十二個藝人,這其中還不包括場面。士大夫的經(jīng)濟實力各有差異,因此明代士大夫家班甚至有少至四五個人成班的情形。①相關研究可參見張發(fā)穎 《中國家樂戲班》。
明代文人家樂已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無法與鹽商一擲千金的雄厚財力相比。鹽商的家班規(guī)??梢赃_到30余人,各種角色都很齊全,甚至每個行當一般都在兩人以上,因此鹽商家班既能演出角色俱備的全本戲,也能演出以生旦角色為主的折子戲。江春的家班就能夠分別在幾個地方同時演出,觀眾有幾百人,由此可見鹽商家班的規(guī)模之大。此外,鹽商因為財力雄厚,講究排場,甚至可以根據(jù)劇情需要全部采用某種顏色來渲染舞臺效果,如紅全堂、白全堂等,這對增進家班的表演藝術提供了很大的幫助。[10]
(三)演員身份
明代士大夫家班的演員,大多是家班主人到蘇州去購買的大約十二三歲的家僮女樂。這些人買回來之時并沒有才藝,之后由家樂主人聘請教席教導這些優(yōu)童表演唱曲。這些男童女童被買回來以后,沒有人身自由,生殺予奪的權力都歸家班主人②買賣優(yōu)童的記錄可見 《清稗類鈔·優(yōu)伶類》,第12頁,“生死存亡,不許父母過問”,而且就算是契約期滿.也不必然能得自由之身。。等他們長大后,大多數(shù)被主人安排婚配或送人,家班中的女伶,有些其實就是主人的侍妾③如李漁的喬王二姬、朱云崍家的女樂。。這些家伶從開始學藝到結束演出,前后不過幾年,藝術生命相對較短,是一種資源浪費。
鹽商與其家班演員之間的關系卻不同,他們與主人之間的關系,比較接近于現(xiàn)在的聘任制度。由于皇帝的南巡一般都具有偶然性和短暫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組建一班人數(shù)較多,又有著豐富舞臺表演經(jīng)驗的名角藝人,以滿足皇帝觀賞的需要。鹽商家班的藝人很多是從蘇州挖過來的成名演員,其組班、散班、薪給、成員都有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因而鹽商內(nèi)班的性質(zhì)比較接近于職業(yè)戲班的組成,這點不同于明代文人家班。[11]鹽商家班的演員,其藝術生命可長達五、六十年,有些演員八、九十歲依然在舞臺上表演,這樣的情況 《揚州畫舫錄》中多處提到:陳云九擅演小生,九十歲還能表演《彩毫記·吟詩脫靴》;馬繼美九十歲演小旦;孫九皋九十多歲表演的 《琵琶記·遺囑》……這些高齡演員演技精湛,甚至還出演注重外形的生角和旦角,受到觀眾的熱捧。[3]這些藝人因為藝齡的延長,他們的表演藝術也能在一次次的演出中越發(fā)成熟和完善。
(四)演出范圍和待遇
明代士大夫家班的藝人是從小買來的男童女童,沒有人身自由,主要供家樂主人自己欣賞娛情遣興、招待賓客或炫才之用。演出地點,一般都在私人場合。他們將戲臺設在自家的廳堂,有些還特意為觀戲建造大廳,如包涵所家觀戲的廳堂:“大廳以拱斗抬梁,偷其中間四柱,隊舞獅子甚暢”。[12]27表演的曲目以生旦的愛情戲,或者是文人士大夫自編的曲目為主。當時大多數(shù)家班女樂是不向外公開的,觀眾是主人及其親朋好友,外人一般不能輕易觀賞家班演出,具有極強的私密性。像錢岱家班“女樂但用之家宴及花朝月夕而已,曾不輕出侑賓”,不讓外人觀看,他的家班演出時,連仆人都不許進入廳堂看戲的。像李漁帶著自己的家樂四處巡回演出自己的劇作,有了一些商業(yè)化演出的意味,就受到當時文人的批評。④袁于令:《娜如山房說尤》“李漁性齷齪,善逢迎,游縉紳間,喜作詞曲小說,極淫褻。常挾小妓三四人,子弟過游,便隔簾度曲,或使之捧觴行酒,并縱談房中,誘賺重價,其行甚穢,真士林所不齒者也。予曾一遇,后遂避之?!逼浜髣⑼^ 《也園雜志》卷一也有如是之說。所以,士大夫的家班一般是不到外面演出的。家班伶人的待遇,則完全依靠家班主人來提供。他們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可能有外出演出并賺取戲金收入的可能。
鹽商家班雖然也有 “家班”之名,但并不像文人士大夫的家班那樣是以自娛為主。清代中期,鹽商家班主人主要用家班來結交朋友,炫耀身份。由于家班的演員,很多是從蘇州挖過來的成名演員,他們進出戲班考慮的是戲金的多少和自身技藝的展示,如果不能被該家班重用或者是戲金太少,這些藝人可以從這個鹽商家班跳槽到另一個家班。①如老外王丹山、二面錢配林、三面陳嘉言、正旦任瑞珍、老生朱文元,皆由徐班入洪班;程班小旦楊二觀、金德輝、老旦王景山后入江班。同時,鹽商家班也從事營利性演出,家班演員有較大的人身自由。除了御前演出、節(jié)慶演戲及鹽商宴請等日常演出外,允許被受聘到外邊公開演出。老徐班就曾面向公眾作營業(yè)性演出,演一部《琵琶記》全本,要三百兩白銀。這些演出得來的戲金,歸家班的藝人所有,家產(chǎn)萬貫的鹽商富賈不在乎這點戲金。因此鹽商家班成員的經(jīng)濟狀況與士大夫家班藝人相比,待遇要好許多。
綜上所述,雖然都是昆曲家班,有著昆曲家班某些共同的普遍性質(zhì),但是由于明清政治環(huán)境的不同、家班組建目的的不同、家班主人的身份、喜好、財力水平的差異,清代鹽商昆曲家班和明代士大夫的家班還是呈現(xiàn)出不盡相似的個性特征。
[1] 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2] 劉禎,謝雍君.昆曲與文人文化[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3] 李斗.揚州畫舫錄 [M].北京:中華書局,2001.
[4]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 [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5] 陸萼庭.昆劇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吳新雷.揚州昆班曲社考 [J].東南大學學報,2000(2):88-97.
[7] 明光.班主江春傳論 [J].藝術百家,1993(2):35-40.
[8]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 [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9] 鄭志良.論乾隆時期揚州鹽商與昆曲發(fā)展 [J].北京大學學報,2003(11):99-107.
[10] 朱建華.昆曲家班研究 [D].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2008.
[11] 楊飛.清代蘇州昆曲藝人在揚州的流布與影響 [J].蘇州大學學報,2005(5):104-107.
[12] 張岱.陶庵夢憶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Time-crossing Dialogue between Refined Scholars and Salt M erchants:A Com parative Study of Fam ily Troupe of Kunqu Opera between Refined Scholars in M ing Dynasty and Salt M erchants in Qing Dynasty
LIANG Yin-hui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009,China)
Itwas universal for refined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to have family troupes of Kunqu opera,especially in Suzhou.Tomeet social,political,economical and cultural needs,saltmercha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Qing dynasty were also zealous about family troupes of Kunqu opera,with Yangzhou as themost representative city.This thesis do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urpose,scale,players’social status and treatment of family troupes in these two different periods and conclud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fined scholars;saltmerchants;Kunqu Opera;family trope
J821.9
A
1009-055X(2013)06-0069-04
(責任編輯:鄧澤輝)
2013-05-15
梁銀輝(1980-),女,江蘇揚州人,講師,碩士,揚州職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文秘)和學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