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珣
(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是全中國人民的一件特大喜事。中國的文學愛好者翹首企盼數(shù)十載,終于由莫言圓了這個曾經(jīng)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其心中的欣慰可想而知。因此,在莫言獲獎后的一個月之內,全國所有的焦點輿論幾乎都與他有所關聯(lián):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對莫言進行了專訪;企業(yè)家陳光標揚言要贈送莫言一棟別墅;莫言的家鄉(xiāng)政府也開始策劃種植萬畝紅高粱以吸引游客……在熱烈的歡呼聲與膜拜的言行中,莫言似乎已被捧到了“文學之神”的位置。然而,諾獎固然可貴,我們也不能將其神化,一味地贊揚只會導致思想的狹隘。我們在熱情稱贊莫言的同時亦不能忽略來自社會各界的質疑與反對的聲音。莫言獲獎以后,關于他的各種負面消息也隨之而來。他先是被懷疑賄賂評委馬悅然,后又被網(wǎng)友質疑在瑞典的演講像中學生作文,而最近又被讀者指責露臉次數(shù)太多……可以說,從獲獎至今,莫言一直處于褒揚與貶損的漩渦之中。
為了揭開諾貝爾獎神秘而不可侵犯的面紗,為了走進莫言真實的文學世界,最近幾個月以來,筆者搜集了社會各界人士對莫言獲獎的看法,現(xiàn)整理如下。
莫言獲獎以后,許多學者都在第一時間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派肯定并且高度贊揚了莫言獲獎,另一派則在沸沸揚揚的“莫言崇拜熱”中無情地潑了幾瓢冷水。
其中,第一陣營又可分出兩類不同的觀點:第一類,以劉再復、張檸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莫言獲獎當之無愧,莫言是個天才級的作家,他本來就應坐上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一把交椅”。①參見衛(wèi)毅:《苦難是他的第一搖籃——文學評論家劉再復談莫言》,《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36期;梁爽、唐子湉:《他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實》,《羊城晚報》2012年10月14日,第B01版。第二類,以雷達、陸建德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莫言獲獎值得肯定,但這個獎項并不僅僅是莫言個人的成就,它是中國當代所有優(yōu)秀小說家共同取得的輝煌成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明確指出:“在關注莫言的同時,有必要更加關注其他中國作家?!雹趨⒁娡鯂?《要關注莫言,也要關注其他作家——來自“諾貝爾文學獎與當代文學價值重估”研討會上的聲音》,《光明日報》2012年12月11日,第09版。
而第二陣營的學者們聲勢更為浩大。他們口誅筆伐,對莫言進行了種種質疑與批判。其中,王彬彬、朱大可、肖鷹先生的觀點較為具有代表性。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先生對莫言提出了質疑,他說:“如果你是一個負責任的莫言研究者,就應該幫助莫言更迅速、更深刻、更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所以,批評界應該以莫言獲諾獎為契機,把莫言的局限好好說一說?!盵1]清華大學的肖鷹先生則認為莫言創(chuàng)作后期不僅文才枯竭,敘事極度自我重復而不能自拔,而且侍權媚貴,甚至“渾身膿瘡”。[2]而同濟大學的朱大可先生則表示莫言在“諾貝爾圣徒”與“鄉(xiāng)愿作家”間掙扎,他的獲獎是諾貝爾評委放低標準眷顧中國文學的結果。[3]
學者們的評價趨向多元,褒揚者與貶抑者各抒己見??傮w而言,評論界對莫言獲獎一事毀譽參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評論家們對莫言文學素養(yǎng)的不同看法也導致了他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差異。以葉開、李敬澤等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莫言獲獎說明了世界對中國文學的認可,有助于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①參見董樂:《葉開:莫言獲獎是對中國當代文學成就的定》,http://book.sina.com.cn/cul/c/2012-10-11/1935344439.shtml;邱琪:《李敬澤:莫言獲獎證明了中國文學的世界性意義》,http://book.sina.com.cn/cul/c/2012-10-11/2058344460.shtml。但持相反意見的王彬彬先生卻表示:“諾貝爾文學獎,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世界性獎項。但是,也應看到,在諾貝爾獎的諸門類中,文學獎是最具有隨意性、最不具有客觀性、因而也是權威性最差的。如果要對諾貝爾獎的合理性進行推敲,文學獎就最經(jīng)不起推敲。如果是以翻譯文本獲獎,那可質疑的空間就更大了?!盵1]另一反對者朱大可先生更是說出了一段相當精辟的話語:“莫言獲獎,跟中國人拿一堆奧運金牌的情形很像。正如奧運金牌不代表中國普通民眾的體育水平和健康狀況,莫言個人獲獎,也不能表達中國文學的普遍水準,更無力改變它日益衰弱的命運。莫言不是市場上的廉價雞血,‘莫言熱’應當盡快降溫,讓文學回到它所是的狀態(tài)。”[3]
兩派學者各執(zhí)一詞、各有依據(jù)。觀點的碰撞,原本沒有什么對錯。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學者并沒有被諾貝爾獎耀眼的光芒沖昏頭腦,他們保持了冷靜的思考,以理性的態(tài)度衡量著莫言獲獎之于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
學者們對莫言以及諾貝爾獎的看法不一,那么,與莫言同時代的作家們又是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看待莫言獲獎的呢?對于莫言獲獎,作家們的評論大概可分為兩種:其一,為莫言獲獎感到高興,愿以莫言為榜樣繼續(xù)奮斗;其二,對莫言獲獎頗有微詞,覺得自己比他更有資格得此大獎。
首先,當?shù)弥垣@獎以后,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女士第一時間表達了高興與祝賀之情,她說:“莫言在30多年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一直身處中國文學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前沿,他的作品始終深深扎根于鄉(xiāng)土,他的視野亦從來不拒‘外來’。他從我們民族百年來的命運、奮斗、苦難和悲歡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以奔放而獨異的鮮明氣韻,有力地拓展了中國文學的想象空間和藝術境界。他講述的中國故事,洋溢著渾厚、悲憫的人類情懷?!盵4]看過莫言的小說就會知道,鐵凝的評價并非“溢美之詞”,莫言的創(chuàng)作的確有這些鮮明的優(yōu)點。與此同時,蘇童和余華這兩位小說大家也毫不吝惜地贊美著莫言。蘇童在得知莫言獲獎后的第一時間就表示:“莫言可以說是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領軍人物,獲得這個獎應該說是實至名歸。莫言的這次獲獎,當然是中國作家的成功,也更是文學、文本以及他個人文學特質的成功?!盵5]另一著名小說家余華則說:“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6]
作家們的贊美究竟是出于真心的佩服還是為形勢所逼而作出的簡單表態(tài),這根本無從考證。相較而言,劉震云的坦率反而更加令筆者敬佩。劉震云說:“莫言獲獎之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好多人問我的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燭夜,別人問我感覺怎么樣。我說,祝他愉快。莫言能獲獎,表明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莫言獲獎,很正常,如果是閻連科獲獎,也很正常?!盵7]劉震云的這一席話直率地說出了他的真實感受??吹絼e人手捧獎杯,自己感到失落實屬正常。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對莫言獲獎也表達了相當微妙的看法。早在2010年的“莫言創(chuàng)作研討會”上,王安憶就曾做過這樣的評價:“莫言的作品好的很好,糟的挺糟,還好他能在糟糕的地點重新起來。”[8]這表明,王安憶認為莫言的作品在某些方面需要加以改進。去年10月,在得知莫言獲獎之后,王安憶只表示了一句話的簡短的祝賀。而最近,王安憶更是明確地指出莫言聘請女兒當經(jīng)紀人的做法不太合理。由此可見,她對莫言獲獎似乎也頗有想法。
誠然,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可能寫出沒有瑕疵的著作,王安憶的批評并不能否定莫言小說的價值。但那些刻意將莫言拔得過高的作家們又是出于怎樣的心理呢?難道他們對莫言創(chuàng)作中的各種問題就真的視而不見嗎?所幸的是,在中國作家一片小心翼翼的稱贊聲中,仍然存在著少許另類的聲音。當代著名作家王蒙便曾公開表示他對莫言創(chuàng)作能力的質疑。在澳門大學進行演講時,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莫言作品的缺陷,他說:“莫言他寫得非常好,他好的特點一個是他特別善于寫感覺。在80年代中期,我擔任《人民文學》主編的時候,他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過一篇中篇小說叫《爆炸》,這個《爆炸》我現(xiàn)在別的已經(jīng)全忘了,我就記得他是一個兒子,農村的一個兒子被他的老爸扇了一個耳光,他這一個耳光,他把他的感覺、聽覺、嗅覺、觸覺……他的各種印象寫得那么淋漓盡致…… 然后莫言有這樣的沖動,然后他一直在堅持寫作,但是如果說莫言的寫作有些地方寫得粗糙,這絕對是真實的,說他有些作品有時候自我有重復,這也是真實的……所以從國外就有一種怪議論,說是文學即將消亡,小說即將消亡,說人們不用看小說,看小說干什么?看電視劇就行了嘛!聽愛情歌曲就行了嘛!你在床上看見一個猛男和一個靚女在那兒抱過來抱過去,滾過來滾過去,這比你看一部愛情詩過癮多了,是不是?但是畢竟文學有文學的魅力,文學有文學的含蓄性,如果都是大吵大鬧,都是那種感官刺激的東西呢,說不定是文學藝術品質的降低,是人類精神品格的悲劇!”[9]這些話看似褒揚實則貶損,除了有些“文人相輕”的意味,王蒙先生的批評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另外,筆者翻閱了不少“中國當代作家小說合集”,在2012年以前出版的合集中,對莫言作品的收錄是較少的。例如由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小說月報30年》(共有六卷)中,莫言的作品僅被選登了一部(第四卷),而作家賈平凹、鐵凝甚至池莉卻有多部作品入選。再如由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改革開放30年短篇小說選》中,莫言的作品根本沒有收錄在內。除此之外,即使在莫言獲獎以后,關于他的作品能否入選中學課本也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議。從接受角度來看,莫言獲獎引起爭議也是可以理解。
筆者查閱2012年全國所有高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排名,以自身所在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為分界線(其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排名恰好處于中等),對二十幾所大學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第一檔,以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為例,共有20名中文專業(yè)(含對外漢語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80%的同學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前就曾聽說過他的名字,只有20%的學生是在其獲獎之后才對他有所耳聞。問其是否閱讀過莫言的作品,70%的同學回答曾經(jīng)讀過,而30%的人則從未讀過。在閱讀過莫言作品的14個同學中,有7個同學表示閱讀作品的時間是在莫言獲獎之前,3個同學表示閱讀時間在其獲獎之后。剩下的4個同學則介于兩者之間。
同等學校非中文專業(yè)學生填寫問卷的結果與中文專業(yè)的學生相差很遠。筆者采訪了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6所高校的20位同學,得到了另一種結果。首先,只有20%的同學在莫言獲獎以前聽說過他,與中文專業(yè)同學的情況剛好相反。其次,只有10%的同學閱讀過莫言的作品,而且閱讀時間都是在莫言獲獎以后,沒有讀過莫言作品的學生比例高達90%。
第二檔,以西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為例,也有20名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參與調查。結果表明,60%的同學在莫言獲獎以前就曾聽說過他,40%的同學沒有聽說。60%的同學讀過莫言作品,40%則沒有。另外,在閱讀過其作品的12位同學中,4位是在他獲獎前閱讀,7位是在他獲獎后閱讀,只有1位介于兩者之間。
與211學校的調查結果相似,同等學校非中文專業(yè)學生對莫言的了解程度低于中文專業(yè)的學生。筆者對西北師范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4所高校的20位同學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20%的學生是在莫言獲獎以前聽說過他。并且在這20位同學中,只有3位閱讀過莫言的作品,且3位同學的閱讀時間都是在莫言獲獎以后。
第三檔,以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外語學院為例,20名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參與調查的結果如下:50%的學生在莫言獲獎之前就已經(jīng)聽說過他,40%的學生閱讀過他的作品,2個同學的閱讀時間在他獲獎之前,6個在獲獎之后。
與上述情況相同,同等學校(以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吉林工商學院為例)非中文專業(yè)學生只有10%在莫言獲獎以前對他有所耳聞,只有15%閱讀過莫言的作品,并且這15%的學生都是在他獲獎以后閱讀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在莫言獲獎以前,較少有大學生知道他的名字2、在莫言獲獎以后,他作品的閱讀量開始增加。莫言獲獎,大大地提高了他在大學生群體里的知名度。
那么,對于莫言首摘諾貝爾桂冠,大學生們又有怎樣的感觸呢?在筆者調查的120名大學生中,97名同學發(fā)出了類似這樣的感嘆:“我覺得莫言很了不起,我為他感到驕傲,他為中國人爭了光!”其中,不少同學還談到了莫言獲獎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他們認為,莫言獲獎是個很好的開端,是中國文學得到世界認可的標志,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開始。褒揚之聲不絕于耳,但貶抑之聲仍然存在。在莫言得到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同時,仍有一些人對他不屑一顧,甚至十分反對。在剩下的23名同學中,15名同學表示對他獲獎毫無感觸,另外8名同學則直接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一位來自四川大學中文系的同學犀利地說道:“別人玩剩了不玩的就賞給中國一個,中國還當個寶。那就是個獎而已,沒別的?!绷硪晃粊碜晕髂洗髮W對外漢語系的同學淡淡地說:“對于莫言獲獎,我沒有什么感觸,只是覺得他運氣好而已。”還有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理科生不置可否地說:“政治因素,你懂的?!痹谶@些反對意見中,筆者認為最客觀的看法來自西北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的一位同學,她說:“莫言獲獎是一件好事,但并不代表從此就要對他頂禮膜拜?!?/p>
大學生的看法多種多樣,但簡而言之,褒揚者多于批評者。筆者認為,當代的大學生是較為理智的。他們沒有因為莫言替國人圓了諾獎夢而歡呼萬歲。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大體學會了用理性的目光透視事物的本質。
筆者就中國東、中、西三個地區(qū)的60名中學生(每一地區(qū)20名)作了調查。結果顯示,東部地區(qū)(北京、上海等)的中學生知道莫言的比例為100%,其中60%的同學在莫言獲獎前就已知道他。他們中的50%閱讀過莫言的作品,其中6位同學是在其獲獎之后閱讀的。中部地區(qū)(武漢、長沙等)的學生知道莫言的比例為90%,其中30%的同學是在莫言獲獎前知道的。18個人中有8人閱讀過莫言的作品,5人是在其獲獎之后閱讀的。西部地區(qū)(成都、蘭州等)只有70%的中學生知道莫言,其中僅15%是在其獲獎前知道的。他們中只有4人閱讀過莫言的作品,并且都是在莫言獲獎以后閱讀的。
當筆者問到對于去年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更支持誰時,東部地區(qū)60%的同學選擇了“談不上支不支持”這一選項,30%支持莫言,另外10%則支持村上春樹。中部地區(qū)60%的同學支持莫言,30%支持村上春樹,剩下10%談不上支持誰。西部地區(qū)80%支持莫言,20%支持村上春樹,沒有一人保持中立。由此可見,莫言在中國中學生中的影響力,由西到東,依次遞減。
東部地區(qū)的學生極有個性,當問及他們?yōu)槭裁凑l也不支持時,有人說:“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標志著一個傻B被一群傻B選上了?!边€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只是評價標準之一,莫言得獎也不能說明他的作品好?!敝胁康貐^(qū)的學生鋒芒稍斂,只是淡淡地說:“莫言和村上的實力都不足以獲得諾貝爾獎?!蔽鞑康貐^(qū)的同學則沒有鋒芒,不是說“莫言是中國人,所以我支持他”,就是說“村上的作品寫得很好,所以我支持他”。
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導致了人們的認識差異,這毋庸置疑。但東部的學生更能用批判的眼光認識事物。
為了了解其他群體對莫言獲獎的看法,筆者隨機調查了60名一般讀者,他們的學歷從高中到博士,各種俱有。60人中,只有10%的讀者不知道莫言。剩下的54人中,約85%是在其獲獎之后才知道的。
在更深一步的調查中,約7%的讀者表示并不贊同莫言獲獎,他們認為莫言的創(chuàng)作水平不足以摘得諾獎桂冠,約8%的讀者表示對莫言獲獎毫無感覺,反正影響不到他們的生活。約20%的人表示雖為莫言獲獎感到高興,但這件事也不會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變。剩下65%的讀者則在表示感到自豪的同時,還提出了拜讀莫言作品的想法(其中有10%的人已經(jīng)讀過)。一位考古工作者這樣說道:“莫言的作品我還沒讀過,但今后一定要拜讀他的作品。”另一位小學教師說道:“莫言既然能得諾貝爾文學獎,表明他的作品一定有獨特的地方,有空我一定找來看看?!?/p>
由此可見,莫言獲獎不僅為國爭了光,還激發(fā)了一部分人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大眾對純文學作品的關注。盡管這種“關注”夾雜了其它許多非文學的因素,但讀者態(tài)度的轉變畢竟也為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了一些新的契機。
雖然社會各界對莫言獲獎的看法不一,但總體來說,諾貝爾文學獎捧紅了莫言,也激發(fā)了一大批讀者對中國文學的關注。且不說莫言獲獎是否是評委降低標準青睞中國,且不說它圓夢的意義遠大于文學本身的價值,單說它對國人民族自豪感的激發(fā),這次獲獎便已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義。
盡管莫言獲獎是舉國同慶的喜事,但我們也不能“一白遮百丑”。凡事都有兩面,莫言獲獎既表示了世界對中國文學一定程度上的認可,但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了中國文學存在的不少問題。首先,自從莫言獲獎以來,關于他是否配得上諾貝爾獎的爭議就接連不斷。雖然這中間夾雜了不少“酸葡萄”因素,但人們批判他的理由也并非空穴來風。而對莫言影響甚深、同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卻成為了史上最沒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無論是在哥倫比亞還是在其他國家,馬爾克斯都是公認的世界級文豪。由此可見,同樣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家,莫言比起前輩馬爾克斯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莫言作為第一個被國際社會大力承認的中國作家,他與世界級文豪的差距又何嘗不代表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差距呢?
中國當代作家與世界頂尖級文豪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而中國的讀者更是沒有具備應有的文學素養(yǎng)。盡管在筆者進行采訪時許多讀者表現(xiàn)出了拜讀莫言作品的愿望,甚至有不少人已經(jīng)讀過,但他們的閱讀大多是因為受了好奇心的驅使,并非是對莫言作品產(chǎn)生了文學意義上的興趣。中國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文學實力,讀者的推動是不可小覷的力量。但令人遺憾的是,最近有調查表明,雖然在莫言獲獎后的前兩個月,他的小說幾乎在全國各大書店頻頻脫銷,但在今年初由中國小說學會評選出的“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莫言卻未進前十。此外,筆者翻閱本校圖書館的借閱信息,莫言的《蛙》僅排在借閱量的第43位,《紅高粱家族》則處于98位。前10名的位置幾乎牢牢地被網(wǎng)絡暢銷書所占據(jù)。
由以上兩點可見,盡管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范圍得到了一定的認可,但中國的整體文學水平并沒有與世界接軌。中國當代作家沒有具備與世界頂級作家較量的實力,而中國讀者也對純文學作品不感興趣。莫言雖然紅了,文學仍距離國人十分遙遠。莫言說:“別關注我,請關注文學?!盵10]諾貝爾獎只是一個契機,要想中國真正成為一個文學的強國,還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1] 王彬彬.從丁玲獲“斯獎”到莫言獲“諾獎”[N].文學報,2012-12-13(18).
[2] 肖鷹.略談莫言獲諾獎[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26/20/822609_243963186.shtml.
[3] 朱大可.莫言在“諾貝爾圣徒”和“鄉(xiāng)愿作家”間掙扎[EB/OL].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moyannobel/content-1/detail_2012_12/11/20046991_0.shtml.
[4] 人民網(wǎng).鐵凝談莫言獲獎:講述中國故事洋溢著悲憫的人類情懷[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012/c87423 -19241834.html.
[5] 蘇童.莫言得獎可謂實至名歸[EB/OL].http://book.sina.com.cn/cul/c/2012-10-11/2011344446.shtml.
[6] 石紅云.著名作家余華來浙師大講學回應顧彬:德國作家比我們更過分[N].金華晚報,2012-11-23(18).
[7] 張弘.劉震云:中國至少十人可獲諾獎[N].新京報,2012-11-05(C02).
[8] 周懷忠.王安憶:莫言的作品好的很好,糟的挺糟[N].華商報,2010-07-13(08).
[9] 趙進.從莫言獲獎說起——王蒙先生在澳門大學的演講[N].中國文化報,2012-11-26(04).
[10] 張斯路.莫言:別關注我,請關注文學[EB/OL].http://gb.cri.cn/27824/2012/10/13/5951s3885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