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賀偉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450011)
國際人權法上的個人申訴制度,也叫個人來文制度,是國際人權法治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隨著國際人權法的發(fā)展,國際上逐漸形成了以《人權憲章》為核心的國際人權法體系,并產(chǎn)生了以保護個人權利為重點的8個核心國際人權條約。依據(jù)這些條約或其任擇議定書,國際社會迄今為止建立了7個允許個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向聯(lián)合國負責人權保護的專門委員會提出申訴的機制,它們分別是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下的個人申訴機制(依據(jù)《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4條建立)和人權事務委員會下的個人來文機制(依據(jù)《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任擇議定書》建立)、禁止酷刑委員會下的個人來文機制(依據(jù)《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22條建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下的個人申訴機制(依據(jù)《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建立)、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委員會下的個人申訴機制(依據(jù)《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公約》第77條建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下的個人申訴機制(依據(jù)《殘疾人權利公約議定書》建立)和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下的個人申訴機制(依據(jù)《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建立)。這些申訴機制,在國際人權保護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正積極準備批準加入各項國際人權條約之際,深入分析這些個人申訴機制的特征,對我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應有一定的意義,本文試作一些探討。
國際人權條約機構實施國際人權條約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締約國報告制度、委員會作出一般性意見制度和個人申訴審查制度。事實上,個人申訴機制是前兩個制度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
人權條約機構審查締約國報告并作出意見或作出一般性意見,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審查締約國報告和提出一般性意見不能讓委員會就一具體問題作出裁定或評論,也無法就某一行為或不行為是否符合人權條約的規(guī)定形成有效的結論;其二,這些審查以及作出的意見是膚淺的,缺乏針對性,不具有強制法律效力。原因主要是:首先,委員會所掌握的材料是一般性的。舉例來說,委員會從來沒有真正研究過哪一國的憲法原本,甚至哪一項立法的全文。事實上,這些文件也從來沒有真正向委員會提過。第二,對某個問題的審查很少結合有關國家的現(xiàn)實情況,即使一個非政府組織向委員會提出書面材料(但極少為這種情況),它往往也不會轉達詳細精確的資料,讓委員會能夠深入地研究某一問題。第三,委員會定期審查報告時無權向締約國要求審查某一案件。第四,一般情況下,各個人權條約專門委員會在一般性意見中能夠闡釋一些法律原理,但是由于其只提籠統(tǒng)的看法,并不能對人權條約的具體條款形成適用性的解釋,因此其也無助于人權條約具體條款的實施。
可以說,個人申訴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報告制度和一般性意見制度的缺陷。與報告制度和一般性意見制度不同,首先,申訴制度針對具體問題展開程序,以求得爭端的解決。結果或者是當事國與申訴方達成解決、或者是由國際監(jiān)督機構依據(jù)有關國際文件和程序規(guī)則做出決定處理爭端。這些決定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并且往往對當事國是否違反有關人權義務作出評判。此外,受理申訴的機構常常要求當事國對申訴來文做出答辯,而且很多申訴機制也包含調查甚至質證的程序,所以人權機構處理申訴的信息時雙向來源,相對客觀而全面。其次,在申訴程序中,人權監(jiān)督機構主導整個程序進程,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當事國則以與申訴方平等的地位參與程序,須尊重國際人權機構的指示。人權機構或者作為居中調解者的身份促使當事國與申訴方達成一致,或者以裁判者的身份依據(jù)事實居中裁判爭端,因而是申訴程序等腰三角關系中的頂角,能有效影響申訴關系雙方的張弛程度,而人權機構也有更多更有利的方式促使當事國遵循程序要求和裁決確定的義務,這在下文中會有較為深入的論述。再次,申訴程序一般由人權受侵害的個人、團體或者其他國家針對具體人權侵害的情勢提出,側重整理國內人權環(huán)境中的微觀因素,雖然從長遠來看,它也有助于改善一個國家的整體人權環(huán)境,但申訴程序對于人權受害者的幫助和補助作用是報告制度和一般性制度不可比擬的?!?〕
國際人權條約的申訴機制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當時國際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關系發(fā)展演變的結果,是當時東西方政治力量斗爭和妥協(xié)的結果,也是國際社會的民主與法治現(xiàn)實的反映。一個國家是否批準或加入上述人權條約、是否接受有關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機制,是其國內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關系發(fā)展演變的結果,也是其國內歷史文化傳統(tǒng)、民主與法治的狀況等現(xiàn)實情況的反映。因此,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在同一時間接受個人申訴制度。為了能夠在國際上建立個人申訴制度,并且考慮到各個國家的人權保護水平的現(xiàn)實性,則采取了任擇條款和任擇議定書的形式。采用任擇條款形式規(guī)定個人申訴機制的條約有三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在其第14條第1款進行了規(guī)定,該款規(guī)定:“締約國得隨時聲明承認委員會有權接受并審查在其管轄下自稱為該締約國侵犯本公約所載任何權利行為受害者的個人或個人聯(lián)名提出的來文。來文所指為未曾發(fā)表此種聲明的締約國時,委員會不得接受?!贝送?,還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在其第22條、《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在其第77條中進行了規(guī)定。采用任擇議定書的形式規(guī)定的有四個條約:如《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任擇議定書》。該議定書序言載明:“本議定書當事國,認為為求進一步達成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目標及實施其各項規(guī)定,允宜授權公約第四部分所設的人權事務委員會依照本議定書所定辦法,接受并審查個人聲稱因公約所載任何權利遭受侵害而為受害人的來文”。該議定書第1條規(guī)定:“成為本議定書締約國的公約締約國承認委員會有權接受并審查該國管轄下的個人聲稱為該締約國侵害公約所載任何權利的受害者的來文。來文所涉公約締約國如非本議定書的締約國,委員會不得予以接受?!贝送?,還有《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任擇議定書》、《殘疾人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采用任擇條款或議定書的形式具有以下好處:首先,任擇條款或議定書不隨相應的人權公約同時對締約國生效,這就避免了因為有些國家根據(jù)國內情況不愿意接受個人申訴機制,而可以接受公約的情況下,不影響公約對該締約國的生效。既考慮了人權條約的廣泛性,也尊重了締約國的意愿。這是在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下,盡最大努力促進人權的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國家接受人權最低標準,保護本國人的人權。
其缺點是:申訴機制的任擇性,使得國家的同意既是提起申訴的基本前提,也是申訴不被接受的第一個障礙,任何申訴機制的確立必然面對國家非常消極的合作態(tài)度。使那些不愿意改進本國人權狀況的國家或有著不良人權記錄的國家,可以躲避該程序的監(jiān)督。因而,會使人權監(jiān)督機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國際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機制不是一國司法體系的延伸,其獨立于締約國內的任何訴訟或申訴體系。雖然,個人申訴程序都要求個人來文提交到委員會之前已在國內司法或行政程序中提出并經(jīng)處理,并要求已用盡當?shù)氐暮侠碛行У母黜椌葷?,但是委員會之前的這些程序并不能以此認為申訴是來源于或者是國內司法或其他程序的繼續(xù)。它們是相互獨立的。這與國內程序有著本質的不同,盡管委員會在其意見中闡明并要求對違反公約義務的適當救濟,但是,它不會把來文發(fā)給一國機構或把意見直接傳遞給一國國內機構,而是把這些意見傳達給締約國本身。因此,人權條約及其議定書的規(guī)定創(chuàng)造了國家與國際系統(tǒng)的無本質聯(lián)系,這就保證了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機制能夠超然于締約國國內的各種制度,而不受到締約國國內程序的影響。
人權條約的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是形成獨立的裁判結果的前提。這個被各個人權條約及其專業(yè)委員會多次提起。條約機構委員會多次強調了人權條約的各專門委員會委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主要有以下幾個體現(xiàn):
其一,各委員會的委員選擇標準和程序是公正的。例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8條規(guī)定,委員應具有崇高道義地位和在人權方面有公認的專長,僅僅是建議當事國考慮使若干具有法律經(jīng)驗的人參加委員會的有用性,但事實上人權條約機構委員的大部分是由在國內從事律師、法官或檢察官的人員組成的。他們以其自身的學術、專業(yè)以及職業(yè)需求開展工作。在每年三次的每次為期三周的會議日程外,委員們一般會繼續(xù)從事他們原有的工作。他們被要求以個人身份而非政府代表的身份從事工作。同時,各人權條約專家委員會的主席們都多次強調:條約機構成員的提名和選舉必須依照各條約的規(guī)定,而且這是各締約國的責任。締約國應考慮到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人權條約,并適當考慮公平的地域分配,各種不同形式的文明和法律制度的代表性,兩性之間的平衡比例以及來自各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們的獨立性和能力。①參見人權條約機構主席.人權條約機構主席關于第二十一次主席會議的報告〔R〕.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64/276.此外,委員會的委員由選舉和國家任命同時存在。每隔四年所有的委員都會被更新一遍。
人權條約機構審理個人申訴案件時具有被指控國家國籍的委員必須回避。同一些國際司法機關,例如歐洲人權法院的法官可以參與針對他們的國籍國的案件的審理不同,條約機構,如人權事務委員會的成員不得參加針對其國籍國政府的來文的審查工作,目的是加強條約機構工作的獨立性(《人權事務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第84條第1款(a)項)。這一點,人權條約機構主席則給予了解釋,他認為:“各條約機構的成員不要在任何方面參與審議他們自己是國民的那些國家的報告,也不要進行有關這些國家的聯(lián)絡或詢問,以便在實質上和表面上保持最高標準的公正性?!雹谌藱鄺l約機構主持人.人權條約機構主持人第八次會議的報告〔R〕.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52/507.另外,根據(jù)《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9條第2款(b)項,如果某一委員在某一案件中存在個人利益或曾參加過該案的國內決定,就應當回避。
締約國的這項義務主要體現(xiàn)在,“人權條約締約國不能向條約機構任命或選舉其所履行的政治職務或所擔任職位與特定條約獨立專家的義務不容易調和的人”。并同時“考慮對條約機構使命領域的專門知識的重要性,保證了被任命者在時間上隨時可以履行條約機構專家成員的職責”。③人權條約機構主持人.人權條約機構主持人第八次會議的報告〔R〕.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52/507.各人權條約機構委員會在2009年的報告中再次申明了這一點。
所謂“準司法性”,是指與現(xiàn)代法律制度中的法院(司法)相接近的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皽仕痉ㄐ浴边@一概念源于何時,沒有考證,但它的提出與英美法的實證主義有關。實證主義主張科學知識來源于經(jīng)驗性資料的觀察而非來源于“思考”,即從觀察到的事實背后尋找其終極原因、意義和本質,而盡可能不顧立法過程如何,也不考慮司法傾向或司法價值標準,如什么是法律的正義和非正義、法律的智慧或功效、法律的道德定義和政治定義?!皽仕痉ā迸c“委任立法”、“行政司法”等概念一樣,都表現(xiàn)出人們努力用比較陳舊的范疇來適應新問題,來解釋新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準司法性應當包括以下幾層含義:其一,它有同于司法的特點,這是主要的;其二,它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要求;其三,它具有司法程序一樣的解決糾紛的效果。那么,筆者就從這幾點上對國際人權法上的個人申訴制度的準司法性進行分析:
個人申訴機制是否具有司法性?人權事務委員會在其33號一般性意見中肯定了這種準司法性,該意見中規(guī)定:“雖然人權事務委員會在審查個人來文時的職能,就其本身而言,并非司法機構之職能,但委員會根據(jù)《任擇議定書》發(fā)表的《意見》呈現(xiàn)一項司法決定所具有的某些主要特點。這些《意見》是本著司法精神達成的,其中包括委員會成員的不偏倚性和獨立性、對《公約》語文的慎重解釋以及決定的終決性質。”①參見人權事務委員會.人權事務委員會第33號一般性意見〔R〕.http://tbinternet.ohchr.org/_layouts/treatybodyexternal/Download.aspx?symbolno.
1.受理個人申訴的人權條約的各專門委員會具有司法性特征
人權條約的各專門委員會具有司法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具有公正性和獨立性、各專門委員會委員不得審理針對本國的來文、締約國不得干涉和影響委員以獨立身份工作等,上文已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2.委員會審理個人申訴的程序采用類似于司法的程序
第一,來文的接收。在各人權條約的個人來文程序下,一項新來文由受害人或其代理人提交給聯(lián)合國秘書長,即在日內瓦的聯(lián)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申訴組),然后被轉交給各條約機構(委員會)。在《CCPR第一任擇議定書》的程序下,新來文是轉交給新來文特別報告員(人權事務委員會1989年決定增設),由他來處理委員會休會期間收到的來文。該報告員可以要求采取臨時措施,要求當事國提供更多資料。第二,對來文是否受理的審查。來文被轉交給來文工作組后,該小組在人權事務委員會每屆屆會前一周開會,對來文進行初步研究,再由人權事務委員會在屆會即全體會議上進行審議。實際上,各條約機構的來文工作大部分是有特別報告員和來文工作組進行的。條約機構(委員會)全體會議在通常情況下對一項來文的可受理性或是非曲直問題做出決定前只對其審議一次。原則上,是否受理來文只能由條約機構(委員會)作出。在《CCPR第一任擇議定書》的程序下,例外地,來文工作組也可以宣布受理一項來文,條件是工作組須由5名委員組成并且所有委員都認為應當受理。不過,不予受理的決定只能由委員會作出,沒有例外。如果條約機構認為來文不應受理,無須與當事國取得聯(lián)系。如果條約機構認為來文應當受理,也只有在當事國收到有關來文的內容并得到對此項來文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以后,委員會才可以宣布受理該項來文。第三,對來文是非曲直的審查。雖然根據(jù)《CCPR第一任擇議定書》等文書或條款的規(guī)定,條約機構審查個人來文的程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審查來文的可受理性,第二階段審查可受理來文所提交審議的是非曲直問題。但條約機構有時也同時決定著兩個階段的問題,甚至不將來文轉交給有關國家的政府就確定一項來文的不可受理。第四,對來文作出決定。關于對來文的決定,人權條約機構的所有委員應全部出席會議并發(fā)表意見,如果有的委員確實不能到會的話應寫出書面的贊成或反對意見。第五,對來文審查結果的公布。人權事務委員會在其年度報告中公布其對所有個人來文案件的決定,實現(xiàn)了透明度的要求。這一程序很顯然借鑒了國內處理個人訴訟的程序,具有很強的司法程序性。
3.在條約機構審議個人申訴案件的程序中個人和國家的地位和權利平等
在人權條約機構審議個人來文的程序中,提出申訴的個人和被指稱侵害這些個人權利的國家被置于平等的地位。每一方都有機會就對方的論點論據(jù)提出意見。例如,《CCPR第一任擇議定書》第4條規(guī)定:“一、除第三條規(guī)定外,委員會應將根據(jù)本議定書所提出的任何來文提請被控違反公約任何規(guī)定的本議定書締約國注意。二、收到通知的國家應于6個月內書面向委員會提出解釋或聲明,說明原委,如該國業(yè)已采取救濟辦法,則亦應一并說明?!备鶕?jù)《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4條第7款的規(guī)定,“委員會倘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應通知關系締約國及請愿人”。當事國所作的解釋或聲明也會提交給來文提交人注意,來文提交人可以在具體案件的時限內提交補充資料或評論意見。條約機構在審議個人申訴案件中,嚴格遵守“當事雙方手段平等”(equality of arms)原則,同樣允許雙方澄清事實和法律問題,直到對案件作決定的時機成熟為止。委員會通常將最后發(fā)表意見的機會給予來文提交人。
司法程序都要求對抗性,而國際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機制沒有要求實質的對抗性,它是一個平臺或框架,在這范圍內可將某項政策或辦法提交給一個獨立的專家小組,根據(jù)自愿接受和明確使用的標準加以適用。
個人申訴機制受理的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不同于法院的判決。例如,《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4條第7款第4項把委員會的決定規(guī)定為“建議”。《CCPR第一任擇議定書》第5條將條約機構的決定規(guī)定為“意見”,以便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2條第7款第4項關于國家間的來文程序的用語保持一致。意見在形式上對締約國沒有約束力。雖然在意見中可以認定締約國對條約義務的違反以及需要的救濟,但是,委員會對于意見對締約國產(chǎn)生何種效力以及締約國采取何種救濟則保持沉默。
雖然個人申訴程序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審判程序,各人權條約和議定書都沒有規(guī)定條約委員會做出的意見或建議具有拘束力,但是由獨立專家構成的專業(yè)團體通過實施條約規(guī)范和通過國家程序獨立查找假定下的事實,進而決定一締約國違反公約并做出對違反義務適當救濟的建議,本身就具備了具有拘束力的條件。這種拘束力和人權申訴機構的影響力更來源于委員會的專門知識、它對問題分析的力度及其結論的說服力。①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制定一項《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盟約議定書》〔R〕.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CONF.157/PC/62/Add.5.8.根據(jù)人權條約機構的立場,公約或議定書沒有規(guī)定人權條約機構對個人來文的處理決定對締約國有拘束力并不意味著締約國可以自由選擇遵守或不遵守人權條約機構的決定。締約國有義務采取人權條約機構決定中建議當事國采取的救濟措施,這一義務來源于有關人權條約的規(guī)定。
另一方面,從實踐情況看,委員會對事實的認定和對法律問題所作的結論已經(jīng)具有準司法的性質。最為關鍵的不是有關文書或條款如何對條約機構的決定的定性,而是當事國如何對待這些決定。盡管條約機構的個人申訴程序在公布有關機構關于個人申訴案件的實體問題的決定后結束,但各條約機構都會請求有關國家向它報告在其國內作出的所有法律或事實上的反應。這表明條約機構非常關注其決定的國內執(zhí)行情況。盡管從人權條約及有關的議定書不能直接看出當事國向條約機構報告有關情況的法律義務,但是許多國家都自愿地這樣做。例如,加拿大、芬蘭、毛里求斯向人權事務委員會報告了國內法律的修改情況,烏拉圭、厄瓜多爾、馬達加斯加報告了對被監(jiān)禁人員的釋放情況等。
雖然個人申訴機制有不同于司法機制的地方,但是其具有司法性機制的重要特征,同時具有司法機制的效果。因而,個人申訴機制具有明顯的準司法性。
人權具有普遍性在各國國內和國際層面都得到承認,但是個人申訴機制是否具有普遍性一直存在問題。學者們和實務界大部分認為不具有普遍性,理由有二:其一是個人申訴機制具有任擇性,在其剛形成之時,很少國家參與這種程序;其二是個人申訴意見不具有法律約束,在一國國內影響有限。筆者認為個人申訴機制雖然沒有達到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從其批準國和來文受理的情況來看,具有廣泛的普遍性。
從接受申訴機制的國家數(shù)量變化來看,個人申訴機制越來越具有普遍性。截至1997年8月1日《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是138個,接受個人來文機制而批準《第一任擇議定書》的國家是92個。②人權事務委員會.人權事務委員會第五十二次會議的報告〔R〕.http://tbinternet.ohchr.org/_layouts/treatybodyexternal/Download.aspx?symbolno=A%2f52%2f40%5bVOL.II%5d(SUPP)&Lang=en.而到了2010年(截至2010年7月31日),《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達到165個,而參加《第一任擇議定書》的國家是113個。③參見人權事務委員會.人權事務委員會第六十五次會議的報告〔R〕.http://tbinternet.ohchr.org/_layouts/treatybodyexternal/Download.aspx?symbolno=A%2f65%2f40(VOL.II)&Lang=en.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現(xiàn)有國家的一半?!断龑D女一切形式歧視國際公約》于1999年12月10日開放簽署、批準、加入。截至2000年2月4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有165個締約國,參加、批準、加入《公約任擇議定書》的國家有43個;截至2010年2月5日締約國的數(shù)量增加至186個,《公約任擇議定書》的締約國達到99個。截至2010年5月14日,接受《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22條的國家達到64個。截至2010年8月27日《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是173個,接受《公約》第14條的是54個;而1993年8月20日公約的締約國是137個,接受第14條的只有18個。截至2009年7月7日《殘疾人權利公約》共有59個締約國和139個簽署國;任擇議定書于2007年3月30日期開放簽字,而到該日已有82個簽署國和37個締約國。①參見人權事務委員會.人權事務委員會第六十四次會議的報告〔R〕.http://tbinternet.ohchr.org/_layouts/treatybodyexternal/Download.aspx?symbolno=A%2f64%2f40(VOL.II)(SUPP)&Lang=en.可見個人申訴機制已有普遍性的影響。
聯(lián)合國會員國有2/3至少接受了一項普遍性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機制。如果考慮到歐洲人權法院和美洲人權法院兩個區(qū)域性人權法院,考慮到非洲人民權和人權憲章的個人申訴機制,接受人權條約的個人申訴機制的國家的普遍性更高。
從接受申訴機制的國家類型來看,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如接受《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任擇議定書》的現(xiàn)有113個國家中,既有發(fā)達國家如法國、德國、希臘等國家,也有發(fā)展中國家如馬耳他、馬爾代夫等。同時包括了各種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如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意大利、法國等;伊斯蘭文化傳統(tǒng)的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等,還有東方文化傳統(tǒng)的韓國等。從這些國家所分布地域上來看遍布世界的五大洲。
以《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任擇議定書》為例,從1977年至1997年的20年間,人權事務委員會共登記涉及53個國家的765份來文,另有幾百份沒有登記。②參見人權事務委員會.人權事務委員會第五十二次會議的報告〔R〕.http://tbinternet.ohchr.org/_layouts/treatybodyexternal/Download.aspx?symbolno=A%2f52%2f40%5bVOL.II%5d(SUPP)&Lang=en.截至2010年7月31日,委員會登記的來文涉及84個國家的1960份。另外,請愿組還收到了需進一步提交資料而未予登記的幾千份文件,還有委員會因顯然不屬于《公約》或《議定書》的范圍的來文而通知不予處理的又有幾千份??梢钥闯鑫瘑T會的受案數(shù)量變化很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個人申訴機制的影響。
個人申訴機制越來越具有普遍性,還在于條約機構下的委員會作出的意見已得到普遍的接受,只要委員會給出了違反義務的意見或提出救濟措施,締約國一般都會遵行。
從國際人權法上的申訴機制所具有的特征來看,有以下幾點需明確:一是個人申訴機制獨立于一國之外,其審查委員亦獨立于來源國,這就保證了該機構的運行不受到任何一國的干涉和影響;二是委員會的審查僅僅依據(jù)人權條約及相關事實,具有公正性、獨立性,并能采用類似于司法的程序,這就保證了案件的裁決不是意識形態(tài)下的產(chǎn)物,因而不是國際上國與國斗爭的場所;三是從該機制普遍接受的程度來看,國際人權法上的個人申訴機制已經(jīng)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而我國當前已把人權保障規(guī)定為憲法的基本原則,并逐步實現(xiàn)人權保障在具體法律中的細化和完善,同時我國也在積極準備批準或加入各項國際人權條約。作為國際人權條約實施的一種重要方式,個人申訴機制無法忽視。我國未來應當考慮個人申訴機制的可接受性,這是我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和國際人權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這方面來說,加強對國際人權法上個人申訴機制的研究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梁曉輝.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與國際人權申訴制度〔A〕.柳華文.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可訴性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63 -64.
〔2〕肖建國.司法、審判與準司法〔Z〕.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