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里,南疆的確是一個民間風物豐厚的地方。無論是艾德萊絲綢、桑皮紙、阿??诉€是穆塞萊斯都和這里的土地血肉相連,而這里往往也是文化遺產(chǎn)沉淀的厚重之地。庫車、拜城、和田、喀什蘊藏的民間資源也使我心馳神往。當古老的土織棉布技藝在這幾個地方不聲不響出現(xiàn)時,我毫不奇怪,事實證明,看似樸實無華的田野往往能出現(xiàn)真正的神奇。
由于從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關系,從我掌握的全疆各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信息可以看出,目前,土織棉布技藝在南疆大地尚有一席之地。但從了解的情況看,這種存在的情況不是很樂觀。新疆土織棉布的幾個知名的主要傳承人分別是和田地區(qū)墨玉縣迪坎村的織布匠人——89歲的伯克·阿訇、喀什地區(qū)英吉沙縣62歲的阿不都克里木·吐爾遜、阿克蘇地區(qū)拜城縣54歲的帕里旦·亞合甫和庫車縣93歲的艾海提·艾力。據(jù)說,阿不都克里木·吐爾遜和帕里旦·亞合甫依靠縣里的支持把土織棉布技藝做得有聲有色,已經(jīng)成了縣里重點保護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89歲的伯克·阿訇、93歲的艾海提·艾力兩位老人就沒有那么幸運。艾海提老人先后帶了兩個徒弟,可惜都去世了,目前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已經(jīng)帶不了徒弟了。伯克·阿訇老人的兒子因忙于其他事情,沒有傳承這門技藝。
在墨玉縣錄制完當?shù)孛窀韬?,我們借機到了伯克·阿訇老人家。當看到老人身體依然硬朗時,也讓我們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知道我們的來意后,老人顯得很是高興,現(xiàn)在還有人有興趣如此遠道而來參觀他的技藝,他有些措手不及。在制作土織棉布時,伯克老人再三強調(diào)一定要選用上好的羊毛,這樣紡出的帕拉孜才會柔和平展。在我們的一再邀請下,老人欣然同意了我們的請求。他說:“紡織帕拉孜采用的原料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羊毛帕拉孜,一種是棉線紡織帕拉孜。做土織棉布需要經(jīng)過彈花、紡線、攬紡、布漿、上機這些過程才能織成布。”老人讓兒子拿來紡織機,呈現(xiàn)在我們眼里的是一個看似極為老式的木制機器。從外形看,構造十分簡單:一個普通木架與一個刀形翻板,只要把不同顏色的毛線固定在兩端,通過木架子就可以完成紡織??吹竭@個紡織機,我得出一個判斷:這個古老器具絕對不可能晚于帕拉孜,不會存在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維吾爾族的紡車與中國內(nèi)地的紡車結構相同,只是維吾爾族的紡車扇輪較小,承線軸大都用紅柳枝做成,承繞的紗線團不大。初紡之后,還要把幾股單紗合紡成紗線。莫高窟98窟北壁的《華嚴經(jīng)變》中繪了一輛紡車和一架織機,6窟的同類壁畫中也繪了一輛紡車。西域的紡織歷史在敦煌壁畫中有著切實的記錄。
趁老人擺弄紡織機的時候,同行的文化館翻譯人員介紹說:“我們維吾爾族的帕拉孜其實就是土織棉布。帕拉孜可以用來做棉袍、棉袷袢、襯里、壁掛、窗簾、坐墊套、餐布等。即使不著任何顏色和圖案的大白布也可以用來做衣服,尤其是內(nèi)衣,吸汗、柔和、舒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我們的喜愛?!崩先耸帐昂昧藱C具,第一步是紡織棉線,用來織布的棉紗線細密而均勻。手捻出來的棉線粗細也不均勻,一般用于織粗紗布、編棉線毯或搓繩子用。第二步是攬紡,等紗線積累到足夠數(shù)量以后,將一頭固定在織布機機尾,另一頭纏繞于織布機機頭的大軸上,拉緊形成經(jīng)線。第三步要往棉線上涂由細面糊做成的漿料,這是為了保證在織布過程中棉線不互相粘連并提高單線的韌度。老人熟練地變化著手腳動作。利用吊在織布機上的兩個線檔分出經(jīng)線的陰陽兩組,用腳踏板使線檔上下變換,兩組經(jīng)線交錯變換位置,用內(nèi)藏緯線的梭子從兩組經(jīng)線的空當中穿過,把緯線留在兩組經(jīng)線之間,如此往復,經(jīng)緯線最終交織成一幅棉布??粗@個過程,我腦海里忽然浮現(xiàn)出地球的經(jīng)緯線,這不禁使我想到當東西方的人們不斷循環(huán)把彼此的文明交織起來時,也就織出了人類文明的絲綢布匹,成就了偉大輝煌的古今絲綢之路。
作為紡織業(yè)的活化石,帕拉孜的歷史淵源悠久,這個古老的技藝始于何時,當?shù)氐娜藗円呀?jīng)搞不清楚了,光是口傳心授的歷史據(jù)說有400年。但是從東西文明交流、西域和中原的文化交流歷史來看,它至少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在和田地區(qū)的尼雅古遺址上發(fā)掘出一團棉花,經(jīng)鑒定是東漢時期的遺物。也就是說,早在2000多年前,和田一帶就種植棉花用來紡紗織布、制衣做被了。維吾爾族祖先在回鶻時代才沿塔里木盆地定居,對此缺乏文獻資料。然而,作為絲綢之路文化中心的敦煌卻用壁畫說明了古代新疆土織棉布制作技藝的遠期歷史面貌。莫高窟第220窟(初唐)、榆林窟第35窟(五代)等壁畫中的帝王像;莫高窟第98窟(五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國王李圣天供養(yǎng)像(頭戴七星冕旒,身著日月山川等十二章的龍袍)都是高級絲綢制作的皇帝袍服。第130窟(盛唐)晉昌郡太守墨離使的軟裹、襤衫、烏鞋以及王氏夫人等的衣著;第61窟(五代)戴鳳案都來源于當時中西交流中絲綢的圖案紋飾和當時人們的衣冠服飾及其紡織品。而這些紡織品不但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古代各個時期的織錦工藝技術、印染技術,而且吸收了西方絲綢紡織的技術和風格?!洞筇莆饔蛴洝酚浭?,于闐國“工紡織絲綢”,產(chǎn)“白疊布”。據(jù)《庫車縣志》記載,庫車棉紡織業(yè)源遠流長,南北朝時期,龜茲就是西域紡織中心之一。南北朝時期的“龜茲錦”,宋朝的“花蕊布”極負盛名,并都曾充當過貨幣職能作用。元、明時期,龜茲織布業(yè)更為發(fā)達,所產(chǎn)“安西紲布”“白大布…‘花大布”不僅產(chǎn)量高,還由商人販運出國。1845年5月4日(清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奉皇命到南疆履勘墾務的林則徐來到和田,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回子亦善織布,伊犁庫存官布,皆由此地運往也。”專家據(jù)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部尼雅古遺址所出土的漢代棉花判斷,棉花自非洲沿古絲綢之路漸次東傳,最先進入中國境內(nèi)的地方是新疆的南部,進而傳人新疆東部,比中國內(nèi)地種棉織布的歷史要早得多。由此觀之,新疆由于最先引進了棉花的種植,也自然出現(xiàn)了最早的土布制作技藝。聯(lián)想到蔥蒜姜、西瓜、葡萄、石榴的西風東漸,可以說,西域?qū)?nèi)地包括文明的傳入是有著巨大貢獻的。
最后的程序是用植物染料給土布上色。老人說:“給土布上色,都是利用沙棘樹根、野山花、核桃皮、石榴皮等植物,也有一些是用礦石做染料,有黃、綠、紅、紫、淺綠等多種顏色。染色是我們印染土布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無論是織地毯還是印染土布,都是從礦石或植物中提取老式的天然染料,這些染料一百年都不褪色!”最后一句,他有意拉長了聲音強調(diào),我們頻頻點頭稱奇。
老人讓兒子把放在后院的手搖磨搬來,然后把存放多年的干核桃皮和植物果皮葉扔在手搖磨上磨成粉,把這種粉放入加熱的水中調(diào)勻,把白布放在水中,晾干后用木棒在石板上捶平,便開始印制圖案。伯克老人印制的圖案的模戳形狀各有不同,共有幾十個,都是木頭雕刻而成的。有圓形、橢圓、方形、長方形、菱形、梯形等,圖案有玫瑰花、草、葉、洗手壺、茶壺、巴達木圖案等。
當織好的土布在我們的手里時傳遞出一種別樣的溫暖,我立時感到,這如同伯克·阿訇老人一樣,有一種暮年的溫暖。這個文化符號的存在,對西域大地的民間歷史做了最真實最生動的表達,面對這種表達,用什么方式可以讓它傳承發(fā)揚,留存于我們的生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