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造,天下滔滔,禮崩樂壞。各國國君“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 “茫茫四州起戰(zhàn)爭,蒼生何日曉升平”,百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是時也,有人封相拜卿,追名逐利,如魚得水;有人痛心疾首,退隱山林;有人心知不可為而為之,奔走吶喊……獨有一位老者,看多了罪惡,超凡入化,羽化出一顆大慈大悲的心靈,在我們的民族文明還處在蹣跚學步的孩提時代,就首次拿起辯證思維的利器,只用區(qū)區(qū)五千字就將那一團亂麻的世界一下子廓清,讓我們豁然開朗,讓后人不得不對其頂禮膜拜:他就是老子,那就是《道德經(jīng)》。
這個世界紛繁顛倒,一塌糊涂;無數(shù)先賢圣哲上下求索,一籌莫展。但老子卻說,認清這個世界實在太容易了!你看,充滿這個世界的不就是治與亂、和與戰(zhàn)、貴和賤、生與死、禍與福、黑與白、是與非……矛盾的雙方對立,撕扯,絞殺,你死我活……
“天行有?!?,“禍福相依”,天地人相安相生。但當古圣和先賢終于讓人們明白了美和丑、善和惡、貴和賤、賢和愚……世界的平衡也就傾斜了:為了“五色”,為了“五音”,為了“五味”,為了“難得之貨”,太多的人“舉起了腳跟”“闊步前行”;“自見者”少了,“自是者”多了,“不有者”少了,“自伐者”多了,“不恃者”少了,“自矜者”多了……為了更廣的土地,“流遍了,郊原血”;為了更多的子民,“白骨露于野”;為了更大的寵幸,拼爭得你死我活;為了更舒適的生活,打斗得頭破血流……
當車輪有了中心的虛空,它才學會承載;當杯子因了中間的虛無,它才可以容納清泉;當黑墻敞開了心胸,它才擁抱了光明,這便是讓無數(shù)后世圣哲如癡如狂孜孜以求頂禮膜拜的“無為”。
濁水滔滔,攪動得越兇,清水越不可得;汲水一瓢而不為,清水自得。世事如水,天下人熙來攘往,不知人、不自知、不自勝、不自足,孰不知僵死的尸體硬過任何孔武的力士;柔弱的春草可以掀翻巨石,干枯的秋草在勁風中顫抖;“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沾沾自喜地“賣弄”著:“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笔|蕓眾生卻舍棄了慈愛而顯示著肌肉,享受著奢華而忘記了饑餓,舍棄退讓而爭先,在死亡的道路上奮勇狂奔而不自醒……
“圣人無為故無敗”。誠然,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怯;“強行者有志”——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才是有志者;“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想做一番事業(yè),開端、過程、結尾,老子都對我們進行了諄諄教誨,我們真能如棄敝屣甚至無知到以“虛無”非議?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真有資格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