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在各級各類的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中,多媒體在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多媒體具有能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于一體的特點,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單一的方式,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給許多不活躍的語文課堂以很大改變。
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一點體會。
1.巧妙地運用視聽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不僅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陣地,并且有發(fā)揮這種功能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一般來說,入選為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典范文章,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生動鮮明的形象來感染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審美情趣。要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可通過顯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撞擊出情感的火花。
2.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掌握課文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文學,由于它巧妙地運用語言,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表達方式,甚至是根據作者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生存空間,不同的研究領域,向讀者傳達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這些主觀與客觀的原因都造成了讀者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困難。例如,在講述實用類文本《鄧稼先》一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鄧稼先為我國科學事業(yè)獻身的思想根源,讓學生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現實,在講解這一課時,教師往往先向學生講講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屈辱歷史,由于時代關系,許多學生并不能很形象地知道中國挨打時血淋淋的歷史,利用了多媒體,這種直觀的感受便成為了可能。除了由于歷史原因,教師需要向學生展示歷史圖片外,在空間上的差異往往也是需要通過圖片、視頻來拉近距離的。
另外,我們知道語文的說明文是學生最害怕的文體之一,因為說明文往往涉及到事物的空間、時間、操作等方面的說明,原本實實在在的東西在語言上變得有些抽象,這樣對于沒有相似見識的學生而言,要很好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便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說明形象化。
3.巧用多媒體,增加課堂容量
語文教材是多種科學文化、人文素養(yǎng)匯集的“信息場”。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課堂容量大大增加,教師寫板書的時間大大減少。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的環(huán)境中,減少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過程,節(jié)省了教師課堂大量板書的寶貴時間,使演示和呈現的速度加快。這樣,只需要用鍵盤和鼠標簡單的幾下操作,就能使教學內容、文字資料等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節(jié)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對教學內容作一些補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紹,以及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眾多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自主學習。眾所周之,單位時間內多媒體給我們展示的知識容量是傳統(tǒng)教育教學無法相比的。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東西盡可能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
這樣,在語文課堂中,使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得更多。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
當然,很多課文,特別是經典散文,需要我們慢慢地去咀嚼、去品味,語言的朦朧美、模糊美如果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會破壞作者給我們創(chuàng)設的美妙意境,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都t樓夢》、《水滸傳》經那么知名的編劇、導演之手拍出來也招來許多非議,不是很好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