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課后練習是編者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針對選文特點精心編制出來的,它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沒有有效使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在上公開課時,教師基本不涉及課后練習。在平時教學中,有的教師對課后練習一題一題講解,甚至讓學生把課后練習答案全寫在筆記本上,更多的教師只是蜻蜓點水一句帶過。
一、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使用的問題分析
(一)課后練習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語文教師,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語文教師,他們比較喜歡逐一講解或請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他們認為,既然編者在教材后面設置練習,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時,萬一考試考到練習上的題目或相似題目,講過和沒講過的考試結果不一樣,而且即使學生考不出教師也能夠感到心安理得,因為他已經(jīng)講過了。所謂“不講不放心,講過就放心”,這明顯沒有針對性而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他們對課后練習沒有選擇,不分側重點,只是一味平鋪直敘式地講解或請學生回答。這明顯脫離教學實際。他們弱化學習方式的指導,用結果代替學習的過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常常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而教學實效卻很低。
(二)課后練習使用的隨意性
有的語文教師在新課結束后,常常根據(jù)課堂上剩余的時間多少來決定課后練習的使用。剩余時間多就多講,剩余時間少就少講,當然,沒有剩余時間就不講。這帶有一定的隨意性。他們在上課前沒有認真準備,教學隨意性大。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課后練習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語文教師在使用課后練習時,只選擇一些客觀題目,一律放過大量的實踐活動類題目。由于客觀題目答案單一、明確,他們認為易于講解也便于學生回答。而實踐活動類題目的答案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一時半刻難以講清或學生難以回答,白白浪費課堂教學時間。這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他們對新課標認識不到位,對新教材后的練習的實質理解不透,甚至懶于鉆研。這種片面性的課后練習使用會大大影響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四)課后練習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語文教師基本不使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他們認為如果使用課后練習,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諸如課堂教學結構不完整、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等問題。同時,學生人手一本類似教學參考書的輔導資料,如《語文教材全解》《語文教材詳解》《語文教材全易通》等。這些語文輔導資料不僅有教材分析,還有教材課后練習答案。教師講解課后練習時,學生基本不聽。他們要么自己在看輔導資料答案,要么認為自己看過答案在東張西望。請學生回答課后練習時,他們常常照讀輔導資料答案。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使用在這些教師的教學操作中是缺失的。他們不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結果白白浪費了課后練習這個寶貴的課程資源。
二、語文教材課后練習有效使用的策略
課后練習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落實基礎、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課后練習,將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斷課后練習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據(jù)就是語文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效的課后練習使用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前提,以靈活使用課后練習為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為實現(xiàn)語文三維目標服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基礎練習,學生課前預習時使用
基礎練習主要指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后經(jīng)過查字典詞典或查閱其他資料等可以完成的練習。它包括現(xiàn)代文中的字詞注音抄寫、文言文中的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等。《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學會漢語拼音;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類基礎練習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們?yōu)閷W生下一步的學習與提高,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只有在這些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從事閱讀理解,才能形成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其它諸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培養(yǎng)與提高世界觀、人生觀及道德情操。
例如現(xiàn)代作家劉紹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4題,兩人一組輪流朗讀課文,結合查字典,互相檢查下列字的讀音是否準確。再共同辨析加點的字容易與哪些字在形體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則》(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2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第三題,辨別“其”和“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度龒{》(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2題,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查閱相關資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練習。因此,教師應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完成。
(二)內容練習,教師課堂教學時使用
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文章內容類題目大多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它們大多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重點內容。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時使用這類題目。如果教師能夠化用,即把這類題目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適當改編,再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那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北師大版初中語文編委會副主編賴瑞云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jīng)提到關于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的一個教例。課后練習第1題,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卻大量地、細致地記敘他生活、工作中的瑣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認為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嗎?第2題,朗讀魯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嬰連喊“明朝會”兩小節(jié),談談你的感受,說說哪些地方最動人。教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1)課文寫了魯迅先生幾件事?表現(xiàn)了魯迅什么品質?(2)說說文中最使你感動的事件和細節(jié)。賴瑞云教授對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評價。顯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練習,又深入淺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練習,效果很好。學生們“七嘴八舌”,氣氛熱烈,效果極佳。
另外,語言訓練一類題目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很好地使用它?!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組長張傳宗在《構建以語言教學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體系》一文中也指出,課文練習應著重練語言,但必須把練習的具體要求和語言表達的可學之處講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語言訓練這類題目同樣適宜于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三)寫法練習,學生課堂學習中使用
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文章寫法類題目大多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教師應在課堂上適當引導點撥學生,讓學生思考、討論、完成這類題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2題,課文由近及遠地對宇宙進行了介紹。你能按照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的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簡要說明嗎?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筆者就大膽拋出了這個題目。這個問題一拋出,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有讀書的,有討論的。在理出課文說明順序之后,他們較好地完成了這個題目。再如這篇課文課后練習第3題,讀讀下列畫線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人們不熟悉的宇宙空間說明得通俗易懂的。筆者先給學生補充介紹說明方法方面的知識,然后再請學生思考。他們很快舉手回答這個問題。如第2小題,畫線語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師善于把課后練習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認真學習,那么必定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大有裨益。
(四)活動練習,學生新課結束后使用
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實踐活動類題目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鞏固和擴展,它們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而設置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由于實踐性和活動性,這類題目靈活開放,難度較大。但是,語文教師不能因為難度大就隨意棄置這些題目,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一般來說,在新課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完成這些題目。教師要及時檢查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并對他們加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清代作家沈復的《幼時記趣》(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3題,休息日到公園或野外去,從大自然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仔細觀察,把你的感受寫到日記里,并講給同學們聽聽。在學生學習新課《幼時記趣》結束后,他們已經(jīng)初步學會觀察、想象和聯(lián)想。在此基礎之上,筆者要求學生完成此題。筆者在批閱他們寫的日記之后,又利用課前三分鐘講演的時間請學生讀日記給同學聽,最后簡單點評。再如《中秋詠月詩詞三首》(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3題,在中秋傳統(tǒng)佳節(jié),賞月吟詩別有情趣。邀請你的家人或朋友舉辦一個中秋賞月晚會。一邊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等樂曲,一邊誦讀中秋詠月詩詞;如有興趣,可以自己做詩。由于班中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筆者就把這個“中秋賞月晚會”提前到中秋放假前一天的語文課進行。活動地點統(tǒng)一在教室,并在教室前方用多媒體打出一個又大又圓的中秋月。這次班級舉辦的“中秋賞月晚會”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