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就針對三明南方林區(qū)生態(tài)條件特點與造林樹種適生區(qū)的劃分進行簡單的介紹以及分析。
關鍵詞:生態(tài)條件;造林樹種;適生區(qū);三明南方林區(qū)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145-2
1 三明南方林區(qū)生態(tài)條件特點分析
1.1 氣候本身存在極大地差異性
在所有的氣象因素當中,對于樹木而言,影響最大的無非是水濕度以及熱量。但是造成熱量形成地域差異性的根本原因,卻是因為海拔高度的不同,以及緯度的不同。
對于福建省而言,其林區(qū)的緯度差距大約有4度左右,但是實際熱量相關的水平差異與垂直差異相比,卻遠遠要小許多。比如:地理位置位于北緯31°21′的A城,與位于北緯27°15′的B城相比,兩者之間的緯度差足有4°6′,但是兩者的年平均氣溫之間的差異只有1.3℃。但是對于熱量而言,其垂直差異即便是僅存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也可能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本文主要針對清流縣,下面為清流縣地理情況概述:清流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為1583.4小時。年平均氣溫18.2℃,年平均無霜期300天,平均降水量1853.5毫米。清流地勢東、南、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傾斜。峰巒疊嶂,多半為侵蝕型中山、低山地形。全縣平均海拔350米,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1座,賴坊大豐山棋盤峰海拔1705.7米為最高點,系三明地區(qū)第二高山脈,沙蕪洞口村海拔250米為最低點。清流縣地處中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特點。受季風環(huán)流影響,風向隨季節(jié)變化非常明顯,秋冬季,尤其是冬季多西北風;春夏季,尤其是夏季多東南風。由于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熱量收入較多,常受海洋上大量水汽調節(jié),氣候既溫暖又濕潤。年平均氣溫18.2℃,最高氣溫38.8℃,7月最熱;最低氣溫零下8.9℃,1月最寒冷。平均年降水量1853.5毫米,日最大降水量345.0毫米,出現在1994年5月2日。5~6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3強,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1994年5月2日,清流縣遭遇特大洪澇。平均年日照時數1583.4小時,夏季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較長;冬季晝短夜長,日照時間較短。
1.2 土壤的多樣性
在林區(qū)土壤整個形成的過程中,一方面,地形通過水、光以及熱進行再一次的分配,實現氣候的決定,對植被造成影響,另一方面,還會通過坡位以及坡度的不同,對物質移動方等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在地形整個的形成過程中,其本身起著一定的主導地位,從而導致整個林區(qū)的土壤呈現出了與平原土壤完全不一樣的特點。就目前以實驗地A(如表1)的實際資料,進行簡單的敘述:
1.2.1 土壤類型的多樣化 A地的成土母質中93.1%都是板頁巖。雖然對于成土母質而言,過于的單一,并且同樣都屬于黃棕壤地帶中,但是其土壤的種類卻是樣式繁多,在分布上來講,對于其垂直分布而言,黃棕壤一般情況下處于海拔800m以下的地勢中,而800m~1500m的范圍內屬于山地黃棕壤,當大于1500m時,一般為山地棕壤。在A地一共有五個土類,二十八個土屬、十五個亞類、六十五個土種,在這其中包括有四種土類,十一個亞類、十五個土屬以及三十個土種。
1.2.2 理化性質不同 在每一個土種之間,他們的理化性質截然不同,對于同一土種而言,其剖面的不同也會導致含量的差異。
1.2.3 土壤的分布零星 A地的土壤類型雖然不斷的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性的變化,但是在同樣的海拔范圍內,因為地形本身的復雜性,導致整個土屬土種呈現不連續(xù)分布的情況;并且這些分散零星的土屬,一部分在利用上是一樣的,但是有一部分卻存在極大地差異性。
2 林區(qū)立地條件類型確定以及適生區(qū)的劃分分析
2.1 確定造林樹種選擇
對于生態(tài)因子分布圖而言,其只能對各地實際立地條件進行反應,但是為了合理的劃分造林種樹的適生區(qū),還必須對樹種的實際生存條件以及對環(huán)境的要求進行充分的了解。同時還必須對某一種樹種在某一指定的地區(qū)必需的條件進行判斷,因為林區(qū)生態(tài)條件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每一種樹種的變形性,我們很難在書籍中找到相應的結論。就比如杉木,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中提到的,其最適宜的環(huán)境為每一年的氣溫在15℃~23℃范圍內,每一年的降水量必須保持在900mm以上,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根據溫度要求來看,A地種植杉木必須安排在400m海拔以下,但是從現實來講,其最適宜的海拔應該是在800m~1200m的氛圍內。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杉木本身的耐干旱性要遠遠低于耐寒性”。但是在A地這個特殊的地勢當中,杉木生存所需要的水濕以及熱量條件并不能被同時滿足,所以水濕條件較優(yōu)的800m~1200m的地帶,每一年的生長量超過了400m以下的地理環(huán)境,但是如果超過了1200m,溫度過低又成為了抑制杉木正常生長的最主要因素。該結論在A地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放在其他的地方,又不一定正確了,因為兩地之間的生態(tài)因子有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只有針對樹種在不同條件下實際生長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才能夠得出真正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來。
如上文中所說的一樣,每一年的降水量以及土壤的實際利用類型、海拔高度是影響林區(qū)立地條件的主要因素。所以,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對上述三種生長因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并結合相應的生長情況,便能夠對該樹種需要的立地條件實際要求進行確定。根據這樣的理論,A地自從上個世紀末期便對二十八個不同的樹種以及382株立地條件彼此不同的樹種平均生長值進行測量;并且通過海拔高度,縱軸以及坡向來看,而橫軸則是通過土壤確定,通過這種方式對立地條件進行劃分。最后則是根據實際生長以及生長平均量對每一個樹種實際的適生條件進行確認。
2.2 適合主要樹種生活的區(qū)域
筆者在前段文章中已經把適合在山區(qū)縣生長的主要樹種以及這些樹種對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和土壤的類型等要求做了簡要分析,并且描繪出了生態(tài)因子的分布圖,細致地體現了不同地方的年降水量、土壤類型以及海拔高度,所以,我們完全能夠使用表:2為每個主要的樹種明確了適合生長的范圍。有關適合主要樹種生長區(qū)域的描述方式,按理說,某個樹種適合生長的區(qū)域應該是滿足其生態(tài)學特征所要求的年降水量、土壤類型以及海拔高度這三種因子組合而成的(下面的文章中稱為“立地條件類型”)。但是,按照“立地條件類型”其分布的范圍來講,在平時的工作中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立地條件類型”的分布界限的線條不僅綿長而且迂回曲折,線條通過的地域多為小地名,多數人缺乏了解。第二,是各村的行政界線與自然的分布界線不吻合。若是不按“村”為單位來劃分界線,以后在組織實施上就會產生很大障礙。為了將以上兩個問題解決掉,相關人員就需要將村作為單位為適合主要樹種的區(qū)域進行合理的劃分。
因為適生區(qū)主要通過類型差不多的村落逐漸而成,但是每一個村落本身的立地條件以及類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進行報告應用時,必須按照相應的適生區(qū)布局進行樹的栽種、對整塊地進行規(guī)劃以及對生產計劃進行編制。但是當對某一樹種的實際落地地點進行具體化時,必須繪制相應的類型分布界線的分布圖作為主要的依據,并且對其內容進行一系列的補充性調查。
我們根據上述的方法,針對杉木適合的生態(tài)區(qū)做出劃分:
根據上表中數據可知杉木的立地條件為:海拔800m~1200m范圍內,每年的降雨量為900mm以上,土壤相應的利用類型選為1A。
我們從生態(tài)因子相應的分布圖上可以獲知,適合上述立地條件的村落一共有六十個,占A地村落總數的12%。
我們根據同樣的辦法,對其他樹種的適生區(qū)進行確定如下表3:
3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下面幾點結論:
光、熱、水、土等生態(tài)因子,在山區(qū)的空間分布,既受經緯度的影響,又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其中地形地貌是主要的,特別是在一個縣這種經緯跨度很小的范圍內,情況更是如此。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雙重的。在水平方向上,它造成同一地區(qū)不同方位的降雨量有所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它對水熱條件同時發(fā)生顯著作用,海拔升高,熱量和蒸發(fā)量減少,降雨量和濕潤度增加,由于地形多變,高低懸殊,致使山區(qū)小氣候環(huán)境復雜,且垂直差異大于水平差異,地形對于土壤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土壤種類的多樣性、土壤分布的星散性以及同土種不同剖面養(yǎng)分含量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程曉建,黎章矩,戴文圣.浙江省經濟林產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9,(03).
[2] 程曉建,黎章矩,戴文圣,喻衛(wèi)武,符慶功.香榧的生態(tài)習性及其適生條件[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9,(01).
[3] 李志剛.陜甘寧接壤區(qū)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構想——以生態(tài)農業(yè)為重點[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7,15(1).
作者簡介:林芳根(1966-),男,本科學歷,就職于福建省清流林業(yè)局,從事林業(y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