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尾孢菌葉斑病的防治一直以來是綠豆生產(chǎn)中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通過有針對性的試驗探索該病的防治措施,得出了可信的結論,為綠豆尾孢菌葉斑病和其他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為當?shù)鼐G豆生產(chǎn)作出貢獻。
關鍵詞:綠豆;尾孢菌葉斑??;藥劑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43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050-1
1 綠豆病害發(fā)生原因
(1)由于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不斷下降,大水漫灌帶來的徑流壓力,機動車碾壓等綜合因素的共同影響,耕地土壤板結,土壤孔隙度減小,土壤微生物活動減弱。
(2)由于干旱、化肥施用等諸多因素影響,土壤鹽堿化程度不斷加深,PH值較高。
(3)播種面積較大造成倒茬困難而不得不重茬或迎茬種植。
2 試驗設計及方法
2.1 試驗目的
通過試驗篩選出有效防治綠豆尾孢菌葉斑病的化學藥劑及使用方法。
2.2 試驗條件
2.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防治對象:綠豆尾孢菌葉斑病。作物品種:選用我縣種植面積較大的感病品種鸚哥綠。
2.2.2 試驗地田塊基本情況及環(huán)境條件 試驗地選在鎮(zhèn)賚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試驗示范基地,土壤肥力中等,綠豆尾孢菌葉斑病常年發(fā)生較嚴重地塊。
2.3 試驗設計和安排
2.3.1 藥劑 43%戊唑醇SC(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商品名:好力克);25%嘧菌酯SC(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商品名:阿米西達);60%乙霉·多菌靈WP(山東濰坊雙星農(nóng)藥有限公司);50%多菌靈WP(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3.2 藥劑用量與處理
2.3.2.1 種子處理 處理1:43%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浸種0.5~1小時;處理2:25%嘧菌酯懸浮劑500倍液浸種0.5~1小時;處理3:60%乙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0.5~1小時;處理4: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0.5~1小時。
2.3.2.2 噴霧處理 處理5:43%戊唑醇懸浮劑800倍液噴霧;處理6:25%嘧菌酯懸浮劑800倍液噴霧;處理7:60%乙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處理8: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
2.3.2.3 種子處理+噴霧處理 處理9:43%戊唑醇種子處理(方法同處理1)+噴霧;處理10:25%嘧菌酯種子處理(方法同處理2)+噴霧;處理11:60%乙霉·多菌靈種子處理(方法同處理3)+噴霧;處理12:50%多菌靈種子處理(方法同處理4)+噴霧。
2.3.2.4 對照 處理13:清水噴霧(ck)。
在播種前2~3天進行處理1~4和處理9~12的種子處理,陰干后播種。播后6周(42天)開始噴霧防治。噴藥量50kg/667m2,第1次施藥以后每隔7天施藥1次,共施3次。小區(qū)隨機區(qū)組設計,共13個處理,每小區(qū)15平方米,每處理3次重復。
3 試驗結果及分析
無論從各處理產(chǎn)量還是從病害發(fā)生和控制程度來看,各用藥處理均好于清水處理(處理13,ck)。相同使用方法的不同藥劑間沒有明顯差異,而不同使用方法上,“種子處理加噴霧處理”發(fā)病等級在1~3之間,較輕,產(chǎn)量較清水處理(ck)平均增產(chǎn)達到18.6%;“種子處理”與“噴霧處理”發(fā)病等級均在3~5之間,產(chǎn)量水平較清水處理(ck)增產(chǎn)分別為7.9%和6.6%,均低于“種子處理加噴霧處理”10.7和12個百分點(詳見下表)。
0級:無可見侵染;1級:葉片上僅有小點狀病斑,占葉面積少于5%;3級:病斑小,占葉面積6%~25%;5級:病斑較大,占葉面積26%~50%;7級:病斑大,占葉面積51%~75%,部分葉片脫落;9級:病斑多,相互連成片。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試驗結果看出,針對綠豆尾孢菌葉斑病而言,適當使用某種殺菌劑能起到預防發(fā)病和控制病害發(fā)展的效果,但是在合理綜合運用“種子處理加噴霧處理”的使用方法后效果最為理想,較單一使用“種子處理”或“噴霧處理”效果明顯。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在今后的實際生產(chǎn)中推廣使用綜合防治方法來防治綠豆尾孢菌葉斑病,并且進一步探索綠豆其他病害的綜合防治方法,以提高綠豆產(chǎn)量,增加農(nóng)民收入。
作者簡介:陳秀麗(1977-),女,吉林鎮(zhèn)賚人,鎮(zhèn)賚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農(nóng)藝師,研究方向:植物病蟲害防治,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