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理念明確指出:美術課堂是由老師、學生、教材和美術環(huán)境構成的一個開放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系統(tǒng)中,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學生是最重要的、數量最大的、最直接的有效資源。因此,美術教師要想讓美術課保持一種新鮮感,讓學生產生持久的興趣,就必須樹立“學生資源觀”,敏銳捕捉并有效地開發(fā)利用來自學生的新的課程資源,來創(chuàng)新美術課堂,促使美術課堂豐富多彩。那么,如何開發(fā)利用學生資源,來創(chuàng)生我們的美術課堂呢?根據本人的教學體會,主要從以下幾個個方面進行開發(fā)和利用。
一、珍視信息——樹立“學生資源觀”
新課程下,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學生進入教學的初始狀態(tài),是教學能否對學生發(fā)展起真實、有效作用的基礎性資源,也是課堂上師生交互作用的起點。學生在美術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fā)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所畫的內容,還是以言語、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通過教學后學生呈現的變化狀態(tài),則是評價性資源和下一個教學流程的基礎性資源。有了這種“學生資源觀”的意識,教師才會在課前、課堂和課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fā)現學生上,才會不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教的配合,才會珍視來自學生的信息,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比如,學生總是將所畫的內容畫的很小,其實也是一種資源,它不但可以讓同學理解畫面的構圖知識,而且還能讓大家真切體驗到構圖的大與小、遠與近的關系。學生的無意識的畫大或畫小,也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膽怯的學生放不開,所以落筆時不能很好將自己所表達的內容躍然在紙張上,不敢大膽的表現,造成所畫的內容偏小,致使構圖不飽滿,畫面顯得蒼白空洞。作為教師應充分地利用這一學生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加以鼓勵,相信類似這類同學,會在短時間內能夠提高繪畫構圖能力。所以說,只要樹立學生資源觀,就不愁“沒柴燒”啦!
二、預測課堂——教學采用“軟設計”
教學是一項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教學設計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基礎,是教師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美術學科特點,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構思。教學設計不僅有別于最低層次的備課,不但把課本知識要點陳列出來,而且也有別于多少年來我們習慣了的“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它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教學活動: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安排多種教學事件,營造真實教學情境,調配各種教學要素……這個教學設計是教師對美術教材的理解,加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充分預測而做出的一種框架。這樣的教學設計是“軟設計”,不是設計一個個“套子”,課堂上讓學生“請君入甕”,而是帶著這種設計到課堂上,讓綜合的課程效應“動態(tài)生成”。設計的課堂不是“教案劇”的演藝場,而是師生不斷進行交流、積極互動、達到共同發(fā)展的人生旅程。
三、尊重學生——課堂富有人情味
美術課堂交往是“兩代人”以信息為背景,以美術語言為中介的一種溝通。教師與學生各自憑借自己的經驗,用各自獨特的精神表現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必須以尊重為前提,善待學生的過錯,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從而促進生命的良好發(fā)展。有一次,有學生發(fā)現一個同學未帶水彩筆等學習工具,我當時不但沒生氣地批評他,給他罰站,而是馬上倡導大家,誰能借給他學習用具,并把教材中的《我的同學》一課提前學習。課堂中,同學之間友好氣氛,讓人覺得非常溫馨。這是我執(zhí)教十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一課。之后,那位同學也再沒有上美術課不帶學習用具,相反,變得積極參與美術活動中,愛上美術課了。
四、了解學生——建立學生資源庫
教師應多多了解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及時做好記錄,建立一個學生資源庫,以便更好地為創(chuàng)生美術課堂服務,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心靈相約的地方。學生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才,有學樂器的、有學舞蹈、聲樂的、有學武術的,也有善于朗誦演說的。這些人才我們都要及時了解并記錄下來,以備美術課堂之用。同樣的人才,在美術課堂里也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學生的一點一滴,教師都應該通過傾聽和觀察,及時把握學生的情況和需要,并想方設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提出合理的建議,或給予必要的引導,做學生學習成長的見證人,更作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伯樂。
五、隨機應變——善于捕捉“活資源”
課堂生成靈活性來自于師生之間多層次的交往互動。交往是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主要是通過對話、合作和溝通來實現的。師與生、生與生的真誠合作,有效互動,凸現學生主體性的參與,昭示著教學的交往、對話特殊性征,促進課程的創(chuàng)生。處于學習主體中的學生,他們的創(chuàng)新在課堂學習中主要表現為:語言表達的求新,思維的求異,想象的創(chuàng)意,學習方式的獨特,以及解決問題的個性化等。這些學生的學習信息,有時通過美術語言表達,有時通過畫面內容來傳遞,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信息,及時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使教學充滿智慧,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六、求同存異——發(fā)展眼光看學生
小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的差異,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判斷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美術素養(yǎng)上更是表現得千姿百態(tài)。教師首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素質的差異、情感態(tài)度的差異等在任何時候都存在,重要的是針對差異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解決差異。如,對待學生美術素質的差異,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多從學生的心理年齡去思考,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善待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多引導,多疏通,多解釋。對于一些不知如何表現故事內容的記憶畫,想象畫學生,我不但不責備求全,而是加以表揚學生,表揚他們閃光的構思和畫法,讓他們懂得我也是好樣的。
同樣的一個主題,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再通過變幻無窮的線條,五彩繽紛的顏色表現出來,這樣的資源才是豐富多彩的,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通過教師的恰當引導、激情鼓舞,使美術課堂不斷創(chuàng)生新資源,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不斷衍展,得到層層推進、上升感悟,讓美術一步一腳印地走進學生的生活、心靈,讓美術與學生的心靈對話、碰撞,在學生的經驗系統(tǒng)里建構起意義。有著這樣源源不斷的“活資源”,我們的美術課堂一定會散發(fā)出七色的光彩,成為學生快樂童年的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