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儂”尾人稱代詞是吳語一大特點,贛語昌都片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也可加“儂”尾,從歷史來源來看,都昌地處古“吳頭楚尾“的位置,結合歷史文獻和方言事實,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同吳語人稱代詞“儂”尾具有同源性。
關鍵詞:都昌方言 人稱代詞 歷史來源
贛北鄱陽湖畔是江西贛文化最早的發(fā)源地,南北溝通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必然受到不同歷史時期東西南北多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再經歷史沉積上形成當前贛北文化多源一體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文將聯(lián)系贛語昌都片都昌方言及其他漢語方言情況,探討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的歷史來源,以從中窺見贛北鄱陽湖文化的多源性。
一、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加“儂“尾情況
都昌方言內部南北差異小,東西差異大,中西部方言是都昌方音的主體。我們結合當?shù)厝苏Z感,根據(jù)田野調查材料,將都昌方言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片。根據(jù)1993版的《都昌縣志》,全縣分為30個鄉(xiāng)[1],各片包括的鄉(xiāng)鎮(zhèn)分布是:東部片包括大港、鳴山、鹽田、獅山、鳴山、中館、南峰、薌溪、萬戶;中部片包括北炎、蔡嶺、杭橋、化民、土塘、陽峰、三汊港、和合、大沙、西源、周溪;西部片包括春橋、蘇山、徐埠、左里、多寶、北山、七角、汪墩、大樹、都昌鎮(zhèn)。全縣境內人稱代詞加“儂”尾情況如下:
1.西部片及中部的杭橋、化民、土塘、鳴山、和合、大沙、三汊港、陽峰、西源、周溪方言中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均可加“儂”尾。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我儂復數(shù)包括式俺/俺儂一傍人復數(shù)排除式我/我儂一傍人第二人稱單數(shù)你/你儂復數(shù)你/你儂一傍人第三人稱單數(shù)渠/渠儂復數(shù)渠/渠儂一傍人2.中部的蔡嶺、北炎,東部的大港、鹽田方言中人稱代詞單數(shù)均可加“儂”尾,復數(shù)形式則加“俚”尾
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我儂復數(shù)我俚第二人稱單數(shù)你/你儂復數(shù)你俚第三人稱單數(shù)渠/渠儂復數(shù)渠俚3.東部南峰、薌溪、萬戶(當?shù)厝撕喎Q南薌萬)方言中人稱代詞單數(shù)均可加“儂”尾,復數(shù)形式中加“儂都”。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我儂復數(shù)我儂都第二人稱單數(shù)你/你儂復數(shù)你儂都第三人稱單數(shù)渠/渠儂復數(shù)渠儂都從地理分布上看,都昌人稱代詞加“儂”尾情況不一致的。全縣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均有兩套:可加“儂”尾和不加“儂”尾;而復數(shù)形式有差異,東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qū)復數(shù)也可以加“儂”尾,中部接鄰湖口的的蔡嶺、北炎,東部接鄰彭澤的大港、鹽田復數(shù)不可加“儂”尾;東部偏南的南薌萬復數(shù)加“儂都”。另外處于都昌東部中端的中館鎮(zhèn)方言中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形式存在“我儂一傍人/我俚/我俚一傍人/我儂都”多種混雜表達。全縣“儂”尾均讀輕聲。從實際語用看,偏僻鄉(xiāng)村“儂”尾保存更完整, 50以上的人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的口語中更易帶“儂”尾,年青人用人稱代詞時往往不說“儂”尾。
二、都昌方言“儂“尾人稱代詞語法功能
都昌方言“儂”尾人稱代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沒有主語、賓語及定語的分工。(標*說明此句不成立。括號內的句子為相應的普通話;字下劃波浪線表示同音字。)
1.“儂”尾人稱代詞可出現(xiàn)在主語、賓語位置。
我儂明朝去。(我明天去。)
么人?——我儂。(誰?-我。)
你只叔尋渠儂喲。(你的叔叔找他。)
2.“儂”尾人稱代詞可以出現(xiàn)在定語的位置。
我儂只姑婆來嘚。(我的姑婆來了)
里是我儂只姑婆。(這是我的姑婆)
但在對話答句中, “儂”尾卻可以出現(xiàn)在省略中心詞的定語結構中:
里是么人個?(這是誰的?)——我儂個。(我的)
——你儂個。(你的)
——渠儂個。(他的)
當用作一些指人和處所名詞的定語時,儂尾后面加量詞(只、把、根等),以省略“儂”為常。
我(儂)只姑婆來了。(我的姑婆來了)
里是你(儂)只狗。(這是你的狗)
3.一句話中若多處出現(xiàn)人稱代詞,一般只允許出現(xiàn)一個“儂”尾。
從本地人語感來看,人稱代詞加“儂”尾語氣會更舒緩些,在句中,儂尾處可停頓、拖音。盡管“儂”尾人稱代詞可出現(xiàn)在主賓語位置上,但是若一句話中有多處人稱代詞時,一般只出現(xiàn)一個“儂”尾。如“昨天我去找你,你不在家里?!笨梢赃@樣說:
昨日我儂去尋你,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尋你儂,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尋你,你儂不在屋里。
昨日我儂去尋你儂,你儂不在屋里。
據(jù)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和陳昌儀《江西方言志》所載,客贛方言中許多地方的人稱代詞在方言中有“格”的區(qū)分。如鉛山縣最為典型,主語用阿、爾、渠,賓語用阿仂、爾仂、渠仂[2]。從都昌人稱代詞的使用上看,單數(shù)雖可用兩套,但已經沒有語法上“格”的區(qū)分。
三、人稱代詞“儂”尾在其他漢語方言中的使用情況。
據(jù)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指出吳語中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有兩類,第一人稱第二類為雙音節(jié),如黎里、嘉興、寧波,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常寫作“我儂”,如清代的寶山、金山、青浦等地的縣志中都記為“我儂”。明代馮夢龍《山歌》中也記為“我儂”。第二人稱第二類也是雙音節(jié),上海地區(qū)明清縣志寫為“你儂”,現(xiàn)在很多地方(如上海、羅店、周浦、余姚等地)“你儂”兩音節(jié)省略稱為“儂”[3]。江西廣豐、玉山是吳語的自然延伸,胡松柏《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記廣豐話、玉山話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記為阿農、爾(你)農、渠農,這也應是吳語人稱代詞的特點表現(xiàn)[4]。
據(jù)黃伯榮《漢語方言語法類編》中記載,湖南汝城方言中人稱代詞有加“儂”尾的情況,同都昌與吳語點不同,汝城方言中我儂、你儂、之儂分別對應普通話中的“我們”“你們”“他們”。汝城方言中儂尾人稱代詞可以用作事物的名詞的定語,當用作一些指人和處所的名詞的定語時,后面的“個”也可以省略,如你儂(個)單位。(你們的單位)[5]
又據(jù)彭澤1992年版的《彭澤縣志》的方言卷分類詞表[6],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記作“我儂、你儂、其儂”,彭澤縣同都昌東北部接壤,故人稱代詞“儂”尾同都昌方言“儂”尾地理上連成一片,具有相關性。不同地域漢語方言都有人稱代詞加“儂”尾現(xiàn)象說明現(xiàn)代漢語方言在歷史上有著共同的源頭,在不同地域有多樣性的發(fā)展
四、都昌人稱代詞“儂”的歷史來源
“儂”是吳語人稱代詞的一大特征。隋代陸法言《切韻》(五代刊本)中記:“儂,奴冬反,吳人云我” [7]。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也指出上文所指吳語單數(shù)人稱代詞第二類“我儂、你儂”之類是比較古老形式,具有古老吳語的特色[3]。陳忠敏、潘悟云《論吳語的人稱代詞》都用大量史料論證吳語三身代詞經歷了“我儂、你儂、渠儂”才發(fā)展到今天的狀況[8]。
我們認為包括都昌方言在內的贛北人稱代詞“儂”尾應是同吳語人稱代詞“儂”有著同源關系。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雜志部第三十中提到的“嘉定近海處,鄉(xiāng)人自稱曰‘吾儂’、‘我儂’,稱他人曰‘渠儂’、‘你儂’,問人‘誰儂’。夜聞有叩門者,主人問曰‘誰儂?’外客曰:‘我儂。’主人不知何人,開門方認,乃曰:‘卻是你儂?!笕艘蛎涮帪椤齼z之地’” [9],這段話是早期吳語的生動再現(xiàn),可就都昌人來看,這段話幾乎講的就是都昌話。都昌同治十一年縣志在《封域志*風俗》一節(jié)也提到都昌話“語不無吳楚鴃舌之余音”,從當前語言使用事實來看, “儂”尾人稱代詞應是更早的歷史層次,同吳語有著歷史上聯(lián)系。
都昌方言中人稱代詞“儂”尾同吳語的“吻合”不是巧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江西鄱陽湖平原有番、艾兩邑,據(jù)史料及史家考證,番就是今天的鄱陽縣,艾在今修水縣境,當時都昌境地處于番邑內?!妒酚??楚世家》云“(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吳復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10], 《左傳》魯哀公二十年(前475年)記:“吳公子慶忌聚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于艾。[11]”根據(jù)這兩條語料,我們可以確知吳國西疆包括今天贛北平原的西部,楚國東界至少到達了今天鄱陽一帶,由于春秋戰(zhàn)國楚吳越政權的興衰交替,贛北鄱陽湖平原自古被稱作“吳頭楚尾”。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贛北文化與古吳楚文化相近。據(jù)此,贛北當時的方言也應同古吳楚方言相近。比如濁音現(xiàn)象,古全濁聲母仍念濁音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湘語區(qū)、吳語區(qū)。近年來調查發(fā)現(xiàn)鄱陽湖畔湖口、星子、都昌、修水、武寧、瑞昌西南的田義鎮(zhèn)(與武寧相鄰)也有濁音現(xiàn)象。所以都昌方言中人稱代詞“儂”尾現(xiàn)象同古吳楚文化也不無連系。
綜上所述,方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民俗文化賴以留存、傳承的媒介,同時它也是民俗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12]。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吳語“儂”尾人稱代詞有著歷史同源性,這種淵源同這些地域曾經共處的行政地理和相同的文化背景有關,而都昌方言人稱代詞“儂”尾又有著不同他處的特點,這些語言個性化特點正是反映贛文化在融合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都昌縣志[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10
[2]陳昌儀 江西方言志[M] .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4
[3]錢乃榮 當代吳語研究[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16
[4]胡松柏 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415
[5]黃伯榮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M] .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459
[6]彭澤縣志[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536
[7]游汝杰 漢語方言學教程[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0
[8]陳忠敏 潘悟云 論吳語的人稱代詞[J].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四輯)(李如龍、張雙慶主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716
[9]馮夢龍編著 古今譚概[M].北京:中華書局,2007:491
[10]司馬遷(漢)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1982:1716
[11]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90:1715
[12]余悅 江西民俗文化敘論[M] .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