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的涵義以及在翻譯研究中的功能性,并且對二者在《飄》中譯本中的體現(xiàn)做了簡要的介紹和對比,綜述這兩種語境觀在翻譯研究中的區(qū)別和互補性。
關鍵詞:語境,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關聯(lián)理論,《飄》
一、引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之后,其在翻譯領域的地位日益提升。
國內(nèi)外語言學家通過探索和爭論將語境大致分成了兩種: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然而,語境本身復雜而具有多義性,其定義和分類終究隨著研究者、研究目的不同。在我國語言研究領域,王建平先生從語用學的角度給語境下了定義:“語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觀因素?!盵1]以語境觀的角度探究英漢文學翻譯也是翻譯研究領域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及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并以傅東華所譯著的《飄》,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探究語境在文學翻譯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綜述
1.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
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 語言之意義只能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之中體現(xiàn)。 Halliday 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了語境的定義,類別,包括語境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所造成影響,之后將語境大致分成兩種的結論,即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文化語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類的行為模式, 在這種模式制約下,語篇的語類結構等均帶有宏觀意義上的語義結構。情景語境則是指三種與語言交際行為直接相關的因素,即話語基調(diào)—說話人和聽話人二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說話人的交際目的;話語范圍—話題以及與話題有關的活動;話語方式—話語活動所選擇的交流渠道。[2]總體來說,系統(tǒng)語言學語境觀是靜態(tài)的。
2.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
認知原則指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lián)性相吻合。交際原則指人們對于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其本身具有最佳的關聯(lián)性。其中,“最大關聯(lián)性” 是指在話語理解時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但付出最小的努力;“最佳關聯(lián)性” 則是對話語理解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之后也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3]語境效果貫穿在整個話語的推導過程中,起到過渡和預示語意含義的作用。與系統(tǒng)語言學語境觀相比,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具有動態(tài)性。
無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還是關聯(lián)理論,語境的研究都是二者所重視的問題。前者將廣義的文化語境以及具體的情景語境作為重點, 而后者則是將認知語境作為重點。前者是以社會文化角度看待語境, 后者則是以心理學角度。人們通過交際最后選擇出他們所認為的與其自身比較相關或是其所在意的內(nèi)容,使語言涵義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了交叉和重疊的部分,從而在交際雙方之間形成共識,這種共識就是認知語境。[4]
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在《飄》中的體現(xiàn)
1.書名簡約而不簡單。
《飄》的原名為“Gone with the wind”其剛一出版,一躍列在美國小說暢銷榜榜首上,通過多次的再版而風靡全世界,至今仍不減當年的魅力,在世界上影響之巨大,不負其經(jīng)典之作的盛名。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小說中不僅僅描寫了主人公的愛情與命運,同時也展示了當時在美國南北部具有相當差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其作者在成就了一部經(jīng)久不衰的愛情經(jīng)典的同時,也完成了一部反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史詩。
就其題目而言,其本意應為 “隨風而去”,而傅東華先生匠心獨運地將其譯為一個字“飄”, 看似直譯卻不生硬呆板,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寓意和意境。事實上,米切爾將“Gone with the wind”取作書名是涵義深刻的。其一,它比喻主人郝思嘉由于任性和自私,使自己的愛情“隨風而去”;其二,它比喻由于戰(zhàn)爭的殘酷,主人公的家園遭到破壞,使美麗的莊園變成了廢墟,其戰(zhàn)爭前安逸富貴的生活及快樂也“隨風而去”;其三,主人公郝思嘉所居住的美國南方存在著的舊的社會制度也被殘酷的戰(zhàn)爭暴風一并刮走,“隨風而去”;其四,主人公郝思嘉的心情和命運也如風一般,飄忽不定。相對于電影版的譯名“亂世佳人”,傅先生的譯作更加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可以看出,譯者在對待作品的處理上對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主人公人物特點的重視,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所持有的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的觀點。
2.文字處理靈活而巧妙。
在傅先生的譯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巧妙而有靈氣的語句。例如:
原文:She would have been a strikingly beautiful woman had there been any glow in her eyes, any responsive warmth in her smell or any spontaneity in her voice that fell with gentle melody on the ears of her family and her servants.[5]
譯文:她所缺少的是眼睛里的熱情,笑容里的溫煦,以及說話的自然性,不然的話,她竟可以算是一個絕世的美人。[6]
在原著中“any glow in her easy, any responsive warmth in her smell or any spontaneity in her voice”三個短語構成了排比句,后面承接一個定語從句。若將原著的復合句逐字逐句翻譯,不僅拗口,而且非常不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傅東華先生在此刪減了重復的詞語,將句子靈活地拆分和壓縮,使其符合了中文的語言特征,克服了英文中冗長復雜的復合句轉(zhuǎn)換成中文的困難,不能不說極大地體現(xiàn)了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的“最佳關聯(lián)”效果,考慮到了中文讀者的認知心理,使中文讀者的認知語境簡單化,本土化。
又如:
原文:Gerald looked crestfallen and embarrassed, as always when caught in a kind deed, and Scarlett laughed outright at his transparency.[7]
譯文:這話抓住了他的弱點,他頓時就倒了威,不知所措,于是思嘉呵呵大笑了起來。[8]
在這句話里,傅先生繼續(xù)打破常規(guī),不僅顛倒了原著的順序,而且將書面語中夾雜著口語,如“倒了威”“不知所措”“呵呵大笑”,使主人公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讓中國的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般與主人公交談。傅東華在文章的翻譯中大量了使用諸如此類的翻譯歸化策略,其目的在于使中文讀者與原文作者達到“最佳關聯(lián)”,為認知語境創(chuàng)造最佳效果。
3.由現(xiàn)實反映出的相對局限性
誠然,由于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不同,傅先生的譯作作為第一部《飄》的中譯本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與之后的譯文相比,在某些地方存在著缺陷,例如:
原文:“For dessert, there was a sweet potato pie by Rhett’s bonbons……” [9]
譯文:點心是山薯餃子,繼之以瑞德帶來的糖果……[10]
在譯文中,傅東華將“Pie”譯為“餃子”在現(xiàn)在看來不免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然而就譯文的時間來看,中國處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還未出現(xiàn)“派”“比薩”諸如此類的外來語。傅東華將其譯為“餃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放到現(xiàn)在的語言環(huán)境,完全可以將其音譯為“派”,然后通過采用關聯(lián)理論的異化策略,給其加上注釋“一種帶餡的食品”等,而不是將其譯成不倫不類的“山薯餃子”。因此,我們可知,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僅注重系統(tǒng)功能語境的建立,而忽視了讀者的認知能力,靜態(tài)的,毫無變化的翻譯只會讓讀者在閱讀時增加認知障礙,無法實現(xiàn)最佳關聯(lián),因而在翻譯實踐中,為給讀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認知語境,就應將靜態(tài)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與動態(tài)的關聯(lián)語言語境觀綜合起來,充分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相互借鑒并彌補不足和缺陷。這種互補既存在可能性,更存在必要性。
四、結論
本文主要通過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在《飄》之中譯本中的運用探究二者在翻譯實踐中的意義及功能。誠然,二者存在差異,但是在翻譯領域中又殊途同歸,成為翻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遵循原則。無論是翻譯的理論研究還是翻譯的實踐探索,語境問題永遠不會被忽視,因此,對不同語境觀的研究也應成為語言學學者及外文譯者們予以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曉艷 徐靈香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翻譯語境[J].安徽文學,2009
[2]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8:35-37
[3] 丹·斯珀伯,迪爾德麗·威爾遜 《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何自然譯,[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20-125
[4] 王建國,從翻譯研究看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J]江西: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04
[5] Mitchell,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Beijing:Foreign LanguagesPress.2008:8
[6] 傅東華譯,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13
[7] Mitchell,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Beijing:Foreign LanguagesPress.2008:32
[8] 傅東華譯,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36
[9] Mitchell,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Beijing:Foreign LanguagesPress.2008:270
[10]傅東華譯,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