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主體行為句的形式語義描述目前并沒有很好的答案。本文從行為的發(fā)出和接受的角度進行思考,借用Cp系統(tǒng)和語義解釋,并對其進行了增加自由變元的擴充,為多主體行為句的語義解釋和邏輯分析找到新的思路。規(guī)避了舊系統(tǒng)在語義描述時出現(xiàn)的語義混亂和矛盾,實現(xiàn)了對多主體行為句的形式語義初步描述。
關鍵詞:多主體行為句 自由變元 形式語義
一、多主體行為句的形式語義分析現(xiàn)狀
對于單一主體行為句的分析,現(xiàn)有的語義學理論給出了完整的處理方法,蒙塔古語法對此類問題亦有著完善的解決。而關于多主體行為句的形式語義分析,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下面我們列舉幾個多主體行為句的例子。
1 大家都很高興。
2 大家不喜歡皮皮。
3 大伙兒抬起這塊石頭。
4 這些人互相擁抱著。
5 這群犯人互相解開了手銬。
例句1中, “高興”作為一元謂詞,即帶有一個空位的函項,應該由外延為單一個體的主語與其匹配。即使沒有量詞“都”的存在,在現(xiàn)有方法下,也只能理解為“每個人都很高興”這樣的單一個體做主語的句子。如果要對群體進行量化,按照“每個人都很高興”這一句子中人們對“每個人”和“都”的關系的理解,“大家都很高興”也許就要理解為所有的個體群都很高興。這樣一來,句子所指涉的個體的數(shù)量就比人們直觀所理解的個體的數(shù)量多了太多。顯然,這樣的語義解釋是不合適的。
相對而言,對多主體行為句的否定式的理解則比較容易?!按蠹也幌矚g皮皮”這一句子的直觀理解是“大家”中的每個個體都不喜歡皮皮。將“不喜歡”處理為一個單獨的謂詞,具體的語義分析和例句1相同。
例句3是和前兩句都不太相同的情況。既不是每個個體都舉起了石頭,也不是幾個個體舉起了石頭,而是所有人共同的力量舉起的石頭。
例句4和例句5有著共同的詞項“互相”,也是造成句子解釋有困難的關鍵原因。先來看例句4,對這句話的直觀理解就有著不同的版本。每一種理解都意味著一個不同的模型。
對例句5的直觀理解不同于例句4。所有的個體一起解手銬這種理解是不合直觀語義的。同理,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個體同時擔當句子的發(fā)出者的理解也是不合實際的。
二、多主體行為句的邏輯分析和語義解釋
其實,我們所舉的所有例子無非兩類:多主體整體對外的動作和多主體對內(nèi)的動作。第一種如例句1、2、3,第二種如例句4、5。
對于第一種例句,我們傾向于把多個個體看作統(tǒng)一的整體,簡化或是忽略了關于主語多個體的特性。
對于第二種例句,我們無法再回避多個體特性的存在。對群體內(nèi)部行為的描述由于群體內(nèi)個體行為的不統(tǒng)一而導致描述無法精確。
我們借用蔣嚴和潘海華教授的Cp系統(tǒng)和語義解釋來進行分析。
(一)邏輯轉(zhuǎn)換:
為了簡便,下面我們只列舉所用到的句法規(guī)則。
1a.規(guī)則1句子 → 名詞短語1+及物動詞+名詞短語2
b. 規(guī)則2 名詞短語 → 名詞
c. 規(guī)則3 句子 → 名詞短語+副詞
d. 規(guī)則4 句子 → 句子1+連接詞+句子2
2名詞→ {手銬、大家、這些人、這群犯人、大伙兒}
專有名詞→ {皮皮、李老師}
表語詞 → {起,開}
及物動詞→ {喜歡、擁抱、解開、解、抬起、抬}
3根據(jù)詞庫(2),GCP便可生成下列的句子。
1 大家都很高興。
2 大家不喜歡皮皮。
3 大伙兒抬起這塊石頭。
4 這些人互相擁抱著。
5 這群犯人互相解開了手銬。
6 李老師喜歡皮皮。
我們把每個詞庫里的詞項在右上角加上一撇,表示該詞項對應的邏輯詞匯。并且進一步規(guī)定所有漢語詞項譯成邏輯詞項時都取其漢語拼音的形式加右上角一撇,謂詞以大寫字母開頭,論元以小寫字母開頭。
接下來我們要設計一套對應于句法規(guī)則的翻譯規(guī)則TGCp:
a.規(guī)則1 句子, →及物動詞,(名詞短語1,,名詞短語2,)
b. 規(guī)則2名詞短語, → [名詞],
c. 規(guī)則3 句子, → 表語詞1,(名詞短語,)
d. 規(guī)則4句子, → (句子1,∧ 句子2,)
連接詞, →( ∧ )
e. 規(guī)則5 句子, → (句子1, → 句子2,)
謂語后的論元的排列次序是固定的,表示各個個體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里的成分當作一個詞項來翻譯,并在語義解釋時作為一個詞項來解釋。
(二)語義解釋:
我們把邏輯詞項用【】括起來,【A,】表示A,的語義值,即A,的指謂對象。
邏輯式的真值條件取決于其論元指謂對其謂詞指謂的依屬關系。定義如下:
a. 不及物動詞,(名詞短語,) = 1 當且僅當 【名詞短語,】∈【不及物動詞,】,否則為0。
b. 及物動詞,(名詞短語1,,名詞短語2,) = 1 當且僅當<【名詞短語1,】【N名詞短語2,】<∈【及物動詞,】,否則為0。
(三)對Cp的擴充:
然而,要對例句1-5進行一階謂詞邏輯式翻譯,則還缺少一個必要的元素——自由變元。因此,我們要對系統(tǒng)CP進行擴充。記做C+P。
a. x、y、z表示Cp中的任意個體變元。
b. 為全稱量詞符號,為存在量詞符號。
同時要增加Cp的句法規(guī)則。
句子 → x句子
句子 → x句子
轉(zhuǎn)換成邏輯公式仍是同樣的表達。
對真值的定義也要增加:(x句子,= 1 當且僅當任一d∈D,句子,(x/d) = 1,否則為0。
先來看例句1:
a. 句子. →句子,
b. x句子1 →x句子1,
c. x(名詞短語+標語詞) →x(x∈[名詞], → 表語詞,(x))
d. 所有人都很高興.→x(x∈dajia, → Gaoxing,(x))
同理,例句2最后的邏輯表述為:
x(x∈dajia, → Xihuan,(x,c)).
例句3的表述應該為:
a. 句子.→ 句子,
b. 句子1+連接詞+句子2 →句子1, ∧ 句子2,
c.x(句子1+連接詞+句子2) →x(句子,∧ 句子2, )
d.x((名詞短語+及物動詞+名詞短語)+連接詞+(名詞短語+表語詞 ))
→x(及物動詞,(名詞短語,,轉(zhuǎn)有名詞) ( 表語詞,(名詞短語,)
e. 大伙兒抬起這塊石頭。→x(x∈dahuoer, → Tai,(x,s))∧ Qi,(s).
例句4和5與例句3不同的地方在于“互相”的存在。可直接表達為:
4 xy(x∈zhexieren, ∧ y∈zhexieren, ∧ x≠y → Yongbao,(x,y)).
其中,x∈zhexieren, ∧ y∈zhexieren, ∧ x≠y就是對“互相”所做的邏輯解釋。
5 ynxm ((xm∈zhexiezuifan, ∧ yn∈shoukao,∧ m≠n → Jie,(xm,yn)) ∧ Kai,(yn)).
其中,xm∈zhexiezuifan,∧ yn∈shoukao,∧ m≠n是對“互相”所做的邏輯解釋。
到此,我們所用的邏輯解釋概括了所有提到的對例句4和5不同的直觀理解。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邏輯解釋也包含了人們不認為是例句4和5的直觀理解的情況。如例句5,一個罪犯打開了其他所有罪犯的手銬,然后由任意另一個罪犯打開它的手銬,這符不符合直觀理解。如何排除這部分情況呢?
對于“互相”的理解,還是應該對應一對個體,每個個體都擔當行為的發(fā)出者和接收者。如果主語是多個體,則應是任意兩個個體構(gòu)成一個組合,實施上一句中所提到的行為。只要存在一個個體,既沒有發(fā)出動作也沒有接收動作,就不再符合“互相”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符合傳統(tǒng)理解的 “互相”的個體個數(shù)超過半數(shù),且不存在違背動作的個體,就是符合多主體行為句的直觀解釋的。
總而言之,對多主體行為句的理解,從行為的發(fā)出和接受的角度進行思考,會對多主體行為句的語義解釋和邏輯分析有新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韌弦 《形式語用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6(第一版)
[2] 王德春 《大學修辭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第一版)
[3] 溫科學 《中西比較修辭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9
[4] Nicholas Asher Logics of conversation
[5] 夏年喜 《從蒙太格語法的局限性看DRT的理論價值》,《哲學研究》2005,12
[6] 夏年喜 《從DRT到SDRT——動態(tài)語義理論的新發(fā)展》,《哲學動態(tài)》、2005,11
[7] 毛翊 周北海 《分段式語篇表示理論》
[8] 潘海華 《篇章表述理論該說》,《國外語言學》1996,3
[9] 康光明 《語篇語言學及語言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
[10] 蔣嚴 潘海華形式語義學導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11] 鄒崇理 自然語言邏輯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12] 理查德 蒙太古 形式哲學 新哈弗和倫敦 耶魯大學出版社 1979
[13]Montague R, Pragmatics. FormalPhilosophy: Selected Papers of Richard Montague, ed., by Richmond H. Thomas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