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百年來為什么知音難覓?文學鑒賞者怎樣才能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一文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解答:鑒賞者必須在“博觀”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六觀”的標準和原則,采用“妙鑒”之術(shù), 通過文學接受活動,“深識鑒奧”,找出作品的“異”——知音就打造成功了。
關(guān)鍵詞:劉勰古代文論文學鑒賞深識鑒奧 知音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chuàng)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chǔ),兼采道家,全面總結(jié)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zhì)及其創(chuàng)造、鑒賞的美學規(guī)律。《知音》是《文心雕龍》的第48篇, 是劉勰論述文學批評的專篇,重點討論的是如何正確鑒賞文學作品的問題。
“知音”一詞首見于《禮記·樂記》:“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笨梢姟爸簟钡囊馑?,本指懂得音樂。后來,“知音”被固化成為一個文化內(nèi)涵并典出《列子·湯問:》這么個深知音律的故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憋@然, 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劉勰以“知音”來命篇,藉此喻彼,是以“知音”代指正確的文學鑒賞者,意在探討鑒賞者如何才能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
筆者反復研讀《文心雕龍·知音》后,對劉勰的文學批評理論有了一定的理解;對劉勰關(guān)于鑒賞文學作品的標準和原則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劉勰知音難覓的感嘆和怎樣做知音的觀點有了更深層的感悟。
一、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知音難覓的原因
文學作品的優(yōu)劣怎樣鑒別?鑒別的標準和原則到底怎樣?深知“文心”的知音又在哪里?劉鰓在《文心雕龍·知音》開篇就感嘆:“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千百年來,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堆山疊海,但深知“文心”的鑒賞者(知音)卻“千載其一”,這是為什么?知音難覓的原因究竟何在?劉勰認為:
(一)音實難知
客觀上,“形器易征”而“文情難鑒”。和實物相比,文學作品本身比較抽象而復雜:“夫麟鳳與麏雉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然魯臣以麟為麏,楚人以雉為鳳,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征,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的確,文學鑒賞的對象是抽象而復雜的文學作品,它是通過藝術(shù)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有深層的內(nèi)涵。因此,鑒別抽象性的文學作品,要難于鑒別具體的實物。
主觀上,“知多偏好”而“人莫圓該”。劉勰認為,文學鑒賞者往往見識有限并各有偏好,不能客觀而公正地評價有“萬端之變”的文學作品:“夫篇章雜沓,質(zhì)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犊吣媛暥鴵艄?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zhí)一偶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眲③恼J為,盡管鑒賞者的評價標準不同,但如果鑒賞者見識淺薄、素質(zhì)低下而且“知多偏好”,那么他們就屬于“俗鑒”者。而“俗鑒”者“各執(zhí)一隅之解”,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文學作品,不能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其結(jié)果將直接導致“深廢淺售”,曲高和寡。古往今來,這樣的事實大量存在,因而劉勰感嘆:“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二)知實難逢
劉勰認為古來知音難覓的另一原因,是鑒賞者往往犯“賤同思古”( 貴古賤今)、 “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的錯誤,無法成為知音。比如秦皇漢武,雖然鑒照洞明,但也貴古賤今:“‘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這與復古派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何其相同 !所以他們不是真正的知音;又比如班固曹植,才實鴻懿,卻也崇己抑人:“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筆不能自休’。及陳思論才,亦深排孔璋,敬禮請潤色,嘆以為美談;季緒好詆訶,方之于田巴,意亦見矣?!?這與曹丕嗤笑的“文人相輕”何其一致!所以他們也不是真正的知音;再如樓護之流,學不逮文,卻信偽迷真:“至如君卿唇舌,而謬欲論文,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quán)托?。”這與 “以訛傳訛”有何區(qū)別!所以他們更不是真正的知音。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劉勰認為,秦皇漢武、班固曹植、樓護之流,都屬于低層次的“俗鑒”者,根本算不上“知音”。
二、操千曲,標“六觀”,無私輕重——知音的必備條件
雖然知音難覓,但劉勰認為,只要具備條件,深知“文心”的知音仍然可以培養(yǎng)和造就。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真正的知音呢?劉勰認為:
(一)博見廣聞,不偏憎愛
鑒于“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知音難覓的原因,劉勰認為,要想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鑒賞者的學識水平和人格素質(zhì)非常關(guān)鍵。鑒賞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曲折的積累過程。鑒賞者應博見廣聞,廣泛地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文學作品,努力培養(yǎng)自己廣博的藝術(shù)趣味和寬厚的審美心胸,排除私見偏愛,以增強其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素質(zhì),從而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的正確理解和評價: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p>
所謂“圓照”,指客觀公正地評價文學作品;所謂“博觀”,即要求鑒賞者積累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拓寬多維度的審美視野,深化文學鑒賞的理論修養(yǎng),提升自身的審美鑒賞力?!安┯^”是“圓照”的基礎(chǔ),是達到文學鑒賞最高境界——“妙鑒”的首要因素?!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辫b賞者只有通過“博觀”,大量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文學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和理解能力。正如蘇軾所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不睹瓊琨之熠爍,則不覺瓦礫之可賤;不覿虎豹之彧蔚,則不知犬羊之質(zhì)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極鄙?!闭f明只有“博觀”方能細大不捐,網(wǎng)羅無遺。
劉勰還很重視鑒賞者人格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他認為鑒賞者的人格素質(zhì)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起到很關(guān)鍵的引導作用。他反對鑒賞者以主觀好惡去評價文學作品。鑒賞者如果只憑主觀好惡去鑒賞文學作品,就必然會失掉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就不可能對文學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因此,劉勰認為鑒賞者在“博觀”的基礎(chǔ)上,還要增強自身的人格素質(zhì),培養(yǎng)自己廣博的藝術(shù)趣味和寬厚的審美心胸,使自己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能夠堅定持有“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的態(tài)度,努力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二)將閱文情,先標“六觀”
劉勰認為,文學作品雖然很抽象且“文情難鑒”,但不是不能鑒。關(guān)鍵在于鑒的標準和原則。鑒賞者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標準和原則,懂得“妙鑒”之術(shù),文情就可鑒。即在“將閱文情”之時,先要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shù)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p>
“六觀”既是文學評價的標準,也是文學評價的原則?!坝^位體”,就是看作品的體裁如何;“觀置辭”,就是看作品語言句式的特點如何;“觀通變”,就是看作品對前人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如何;“觀奇正”,就是看作品的結(jié)構(gòu)和風格如何;“觀事義”,就是看作品描繪的人、事、景、物典型性如何;“觀宮商”,就是看作品敘事的節(jié)奏和語言表達的韻律如何。劉勰認為,“六觀” 是鑒賞文學作品的標準和原則。要正確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就要深入作品結(jié)構(gòu),從體裁的安排、辭句的運用、繼承與革新、表達的奇正、典故的運用、音節(jié)的處理六個不同的角度去審視作品,去解讀和探究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去還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為此,鑒賞者就必須具備六種素養(yǎng):文本體裁的素養(yǎng);處理文辭的素養(yǎng);貫通創(chuàng)新的素養(yǎng);運用奇正的素養(yǎng);善用典故的素養(yǎng);音韻聲律的素養(yǎng)。
依據(jù)劉勰的上述觀點,與“俗鑒”者相對比,“妙鑒”者能夠博見廣聞,不偏憎愛,懂得“六觀”——這是成為知音的基本條件。文學鑒賞者只有具備這一基本條件,才奠定了成為知音的堅實基礎(chǔ)。
三、披文入情,沿波討源,深識鑒奧——成就真正的知音
文學鑒賞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作者被現(xiàn)實生活所感動,根據(jù)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塑造藝術(shù)形象,通過藝術(shù)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精神產(chǎn)品。如前所述,文學作品雖然很抽象且“文情難鑒”,但不是不能鑒。比如《練字》篇:“心既托聲于言,言必寄形于字?!痹俜彪y艱深的語言文字,畢竟也是用來表達作者思想的符號。
文學鑒賞是一種精神活動。一方面鑒賞者通過作品中的特定形象來激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鑒賞者又可能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親身體驗來理解和認識作品中的形象。甚至會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補充和豐富作品里的形象內(nèi)涵。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文學鑒賞者的鑒賞過程是相反的。劉勰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一個深刻的闡述:作者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鑒賞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鼻罢呤怯汕榧拔?;后者則是由文及情。
什么才是深知“文心”的知音?鑒賞者怎樣才能成為知音?劉勰認為:“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币虼耍谖膶W鑒賞過程中“見異唯知音耳”。
所謂“見異”,就是文學鑒賞者在“博觀”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六觀”的標準和原則,采用“妙鑒”之術(shù),“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通過文學接受活動,沿著審美的軌道,深入地探求作者的思想與情志,“深識鑒奧”,找出作品的“異”。即通過理解作品的語言而感受意象,通過感受意象而體驗情感,通過體驗情感而認識意象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意義,達到“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的審美最高境界。劉勰認為,此時,鑒賞者就會表現(xiàn)出“歡然內(nèi)懌,譬春臺之熙眾人,樂餌之止過客。”——真正的知音也就成功了!
參考文獻
[1]王學敏 《文心雕龍·知音》辨疑 語文學刊[J]2007,21
[2]何蓉 周玲 《文心雕龍·知音》淺析大眾文藝(理論)[J]2009,17
[3]李映山 《文心雕龍·知音》探賾 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J]2001,06
[4]姚念 耿曉輝 《文心雕龍》“知音”一詞解讀時代文學(下半月)[J]2012,01
[5]詹锳 《文心雕龍·知音》篇義證 天津社會科學[J]1982,04
[6]張文浩 李平華 《文心雕龍·知音》篇“妙鑒”論 湖北社會科學[J]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