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獲取、信息儲存和信息應用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構建良好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語文信息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盲目機械、低效重復、脫離實際等問題,文章從信息獲取、信息儲存和信息應用三方面,尋找培養(yǎng)學生語文信息能力的可行方式。
關鍵詞:語文信息能力 信息獲取 信息儲存 信息應用
作為課程改革的熱點內(nèi)容,培養(yǎng)信息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習尤其注重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一定程度上說,語文學習過程就是對各種信息的搜集、加工、處理,再生成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然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信息能力的發(fā)展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語文特有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不能很好地彰顯,致使學生消極被動,沒有形成對于信息的敏感,因此難以根據(jù)需要獨立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一、語文信息能力培養(yǎng)中的常見問題
(一)信息獲取——盲目機械
文本是學生語文信息的主要來源。在中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學生獲取了什么信息,而不是怎樣獲取到這些信息。因此,學生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卻不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無關緊要。課堂上,教師只推薦課外讀物,而不對學生的閱讀方式提出要求,學生讀書時就會走馬觀花,不會從書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與教師之前的設計背道而馳。
(二)信息儲存——低效重復
很多教師在學生信息儲存能力的培養(yǎng)上缺少切實高效的方法,而不能引導學生使用分析、對比、概括、綜合等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將信息永久存儲。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的反復呈現(xiàn)來幫助學生鞏固和儲存,但這樣的機械重復并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主動建構。
(三)信息應用——脫離實際
信息的提取和應用是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衡量信息水平的最重要標準。在信息的提取和應用環(huán)節(jié),有些語文教師不能夠引導學生將課上學習的內(nèi)容與實際相結合,導致學生存儲的信息不能恰當運用。
二、語文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
信息的獲取、儲存和應用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制約。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堂,積極拓展課外閱讀,在語文課內(nèi)外閱讀中引導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及應用信息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目標定向,訓練信息獲取能力
中小學生經(jīng)常接觸的信息來源主要為教科書和課外閱讀物。學生未經(jīng)過指導在自讀時獲取的信息往往是低效的,只有經(jīng)過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提高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時,應區(qū)分課內(nèi)外選擇不同的培養(yǎng)方法。
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重點強調(diào)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在學生拿到教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教材的整體結構和內(nèi)容要點,然后帶領學生通過速讀、略讀,熟悉每一單元和每一課的學習重點,對全書乃至整個學期的學習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具體到每一篇課文的學習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多次閱讀逐次掌握基礎知識、內(nèi)容等方面的信息并進行歸納。引導學生了解教科書是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方法。
在課外,書籍、報刊、雜志、網(wǎng)絡等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小學會閱讀課外書,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梢砸龑W生有選擇地讀書,如讀些有價值的科普著作、期刊雜志、文學名著、優(yōu)秀詩文等。也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先看作者的簡介、前言或序文,從整體上獲取所需信息的習慣,以了解全書的大概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決定閱讀的重點。
(二)方法指導,培養(yǎng)信息儲存能力
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的信息往往是雜亂無章的,也就容易產(chǎn)生低效重復這一現(xiàn)象。學生只有將已有的信息進行選擇重組,構成系統(tǒng),使“散珠”變成“珠串”,獲取的信息才會內(nèi)化為自身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整理并提煉出主題,像圖書館里的書籍一樣,分門別類,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進行有效儲存及整合的好習慣。
1.制作“信息卡”
信息卡通常有知識卡片、作文卡片、習題卡片、資料剪貼等形式。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制作信息卡,記錄成語、格言、精彩詞句、名言警句、優(yōu)美的詩歌進行學習。在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目的對卡片上的信息提出不同要求,再讓學生根據(jù)統(tǒng)一目標制作信息卡,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更好地使信息存儲和集成。
2.寫語文日記
在生活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生活的不同層次從不同角度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對于靜物,觀察它的顏色、形狀、大小;對于人物,觀察他的外貌、衣著、語言、動作;對于景物,觀察它的特點及細節(jié),從大千世界中汲取“營養(yǎng)”。儲存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是寫日記。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只要堅持多寫多練,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或者在閱讀時將文章中精美的詞匯、精彩的語句、優(yōu)美的段子積累下來,借鑒和學習他人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手法、表達技巧和寫作經(jīng)驗,這樣就能逐漸寫出好的文章,并且能使信息得以牢固地儲存起來。
3.編手抄報
手抄報有著獨特的設計、新穎的創(chuàng)作,是校園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手抄報的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儲存的信息量也較大,很能吸引中小學生的興趣。在學生編寫之前,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通過信息卡、日記本或工具書等其他途徑來獲取他們需要的信息,在此也就復習了以前儲存的信息。編手抄報不僅能把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巧妙地儲存,還能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手抄報本身的保存也較方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學習角”、“小書桌”,營造一片學生自己的信息天地。
三、聯(lián)系實踐,強化信息應用能力
(一)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最實用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培養(yǎng)方法。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處理信息,獲得體驗和感悟,即仔細聆聽別人的信息,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并且對這些信息加以思考并創(chuàng)造,學生要從傳統(tǒng)教學中服從、被動的地位提升到自主、自動的地位。課堂爭論更是信息多方位、多層次的、高頻率交流的最佳時機,各種思路的匯合,不同觀點的撞擊,或在爭鳴中各抒已見,或在商榷中求同存異,或在辯論中針鋒相對。
(二)寫讀后感
語文教學強調(diào)讀寫結合,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博覽群書,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增進了積累,但這還僅僅停留在閱讀的初級階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就要使閱讀時獲得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中小學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有明確的規(guī)定。每一位學生在閱讀過一篇文章后的感想是不同的,在編寫讀后感的同時儲存了獨特的文本信息,也通過思考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信息。
(三)仿寫課文
仿寫課文也是整合與運用學生語文信息的一種有效方式。在仿寫課文的同時學生既牢記了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又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新信息,是一舉兩得的培養(yǎng)方式。如學習完《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要求學生依照這個格式來寫一篇文章,可以是寫桂林山水的,也可以是學生親身游覽過的奇美風景等。
(四)改寫課文
在文本學習之后,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與原文不同思路、不同表達的想法來。教師可抓住這一時機,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改寫課文。
參考文獻
[1]薛飛 增強搜集處理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1,6
[2]任永芬 如何搜集整理語文信息[J].21世紀中學生作文(初中教師適用),2009,8
[3]陳穎 低年級學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