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語病,是近十幾年高考語文必考的題型之一。辨析語病的方法大同小異,主要有語感審讀法(調(diào)動語感,從感性上判斷語句是否有毛?。⒅鞲芍θ~梳理法(先檢查句子主干之間是否有語病,再檢查修飾語和中心詞、修飾語和修飾語之間是否有語?。?、造句類比法(仿照原句結構造一日常用的句子,兩相比較,從而判斷原句是否有語病),等等。但是,這些方法操作起來,甚是繁瑣麻煩。在這里,我向大家補充介紹一種比較直觀、容易操作的辨析語病的方法——審讀關鍵詞語法。下面,就結合高考有關例子,來談談此法的具體運用。
一、否定詞
一個句子,如果多次出現(xiàn)“不”“沒有”之類的否定詞或隱性否定詞防止、防備、禁忌、禁止,很有可能出現(xiàn)語病,即句子字面意義可能和要表達的意義正好相反。
如:為了防止這類交通事故不再發(fā)生,我們加強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和“不再”形成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恰與應表達的意思相反。
二、兩面詞
一個語句,若出現(xiàn)“能否”“是否”“有沒有”之類的兩面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句子可能犯有一面與兩面搭配不當?shù)拿 ?/p>
如:電子工業(yè)能否迅速發(fā)展,并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yè)中去,關鍵在于要加速訓練并造就一批專門人才。(1993年)前半句中“能否”是兩面詞,是從兩個方面來說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詞,只是從“能”的方面來說的,這就造成“一面對二面”的毛病
三、關聯(lián)詞
如:無論干部和群眾,毫無例外,都必須遵守社會主義法制。(1992年)
“無論”是表無條件的關聯(lián)詞語,后面不能帶并列性的詞組,只能帶選擇性的詞組,“干部和群眾”應說成“干部或群眾”。
四、介詞
如:經(jīng)過老主任再三解釋,才使他怒氣逐漸平息。(1992年)
例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詞,使得整個句子缺少主語,要去掉“經(jīng)過”,或去掉“才使”才可以。
五、并列短語
如:青灰色的方形地磚,原木色的一組藤椅依稀有些斑駁,客廳右側那面墻邊放置著的同樣刻畫著痕跡的書櫥,古氣中渲染出中國文化 “傳統(tǒng)”特質。
將“原木色的一組藤椅依稀有些斑駁”改為“依稀有些斑駁的一組原木色藤椅”就與前后的“青灰色的方形地磚”“客廳右側那面墻邊放置著的同樣刻畫著痕跡的書櫥”構成并列結構的主語,與謂語“渲染出”相搭配。
六、句中如有代詞“這”“那”“此”“他(它)”“自己”等,檢查是否犯指代不明的毛病
1.搜集史料不容易,鑒定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分史學家主要力量就用在這方面。
“這方面”指搜集史料,還是鑒定和運用史料,不明確。
2.在科學問題上的是非之爭,不應該采取壓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獄一類的東西,歷史上凡是這樣做了的,沒有一次有好結果。
“這樣做”應指采取壓服的方式或搞文字獄,在句中既不明確,又不對應。
七、有判斷詞“是”的句子,應檢查是否有搭配不當或缺乏賓語的毛病
1.世界是一個永遠不停地運動、變化和轉化的過程。
2.電視劇《北大荒》講述的是一群知識青年返城的前后隨時代浮沉,在浮沉中奮起。
分析:
1.本句的主干就成了“世界是過程”,主語與賓語搭配不當
2.這句話有判斷詞“是”,緊縮主干后“講述的是”,顯然缺少一個賓語與“是”搭配,應在奮起……“后加賓語”的故事,這樣句子才完整。
以上介紹的這一辨析語病的方法,直觀、快速易操作。當然,不是所有的語?。ū热缇涫诫s糅)都能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辨析的,筆者在這里介紹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地運用解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