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中國佬》;中國勞工;黑色幽默
摘 要: 在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中國佬》(Chinago)中,中國勞工被描寫為一種受歧視、膽小怕事、麻木不仁、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的奴隸形象。杰克·倫敦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從人物的語言、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方面來表現(xiàn)歧視,而這種歧視則源于他對中國文化的認(rèn)知不足和對中國人的偏見。主人公阿秋的性格特征代表了20世紀(jì)初西方主流社會和西方文化對中國形象的認(rèn)知,作品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幅有偏見和歧視的畫面,而要改變西方文化看待中國人的主流意識,中國就必須強大,只有強大才能使歧視華人的政客文人放棄對中國人的偏見。
中圖分類號: I207.4文獻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6-0050-04
一、引言 當(dāng)今中國與美國的國際關(guān)系迫切需要對中美文化做出更多、更深層的研究。美國人的中國觀一直是中美文化關(guān)系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該課題的研究在國內(nèi)方興未艾。以杰克·倫敦為代表的西方主流文化對中國人形象持有根深蒂固的歧視,《文匯報》一篇《矛盾的杰克·倫敦》就提到:杰克·倫敦在他為數(shù)不多的有關(guān)中國人的作品里懷著非常厭惡的心理將中國人視為劣等民族〔1〕。衛(wèi)景宜在《美國主流文化的“華人形象”與華裔寫作》中運用賽義德有關(guān)“東方主義”話語進行論述并對美國公眾文化意識中的“華人形象”的產(chǎn)生過程作了較為細致的考察〔2〕,認(rèn)為西方主流社會的中國人形象與社會的變化緊密相關(guān),中國因貧窮與落后而遭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從而導(dǎo)致其形象受損?!吨袊小罚–hinago)是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唯一的一篇以華人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作品以阿秋(Ah Cho)這位中國勞工的經(jīng)歷為主線,通過對其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展示了近代海外中國苦力受盡剝削、地位低下卻被認(rèn)為是劣等公民、不值得被尊重的境遇,表現(xiàn)了近代西方文化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而這種偏見和歧視則源于作者對中國文化認(rèn)知的不足。
二、用黑色幽默手法描寫人物的語言、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以表現(xiàn)對中國勞工的歧視 故事發(fā)生在南太平洋法屬波利西亞經(jīng)濟活動中心的塔西提島,五百名中國苦力在法國殖民地種植園種植棉花。主人公阿秋目睹了同伴阿善殺死另一伙伴長剛的過程,阿善逃走后,種植園工頭趕到現(xiàn)場將阿秋和另外四名苦力逮捕了。法官在沒有調(diào)查的情況下進行了審判,阿楚被處以砍頭極刑,阿秋則被判入獄20年。由于法官的疏忽,宣判書上的名字“Ah-chow”(阿楚)被寫成了“Ah-cho”(阿秋),于是阿秋被警察押到刑場執(zhí)行了死刑〔3〕。杰克·倫敦在《中國佬》中用濃墨重彩的手法和大量篇幅描述了阿秋的性格和心理活動,這種寫作風(fēng)格在杰克·倫敦的作品中是少見的。很顯然,作者極力想要把阿秋這個人寫活、寫透徹,將其寫成“中國佬”的典型。因為杰克·倫敦認(rèn)為阿秋的所思所為就是所有中國人的所思所為,換一句話說,刻畫出阿秋就等于刻畫出了中國勞工。
韓紅梅 試論《中國佬》中的中國勞工形象《中國佬》中的阿秋是一個小農(nóng)意識強烈的可憐之輩,只要見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湖里游動的魚兒,他就會忘記所有的痛苦。他的心中存有一個夢,期待著靠做苦力發(fā)財致富,可以在5年的合約期滿后“衣錦還鄉(xiāng)”,娶妻生子,享受天倫之樂。因此阿秋被關(guān)進牢房、等待法官發(fā)落的時候,他這樣想著;在阿秋被宣判送往太平洋島上服20年苦役的時候,他還是這樣想著;在被押往刑場而他以為自己只是被帶到苦役執(zhí)行地的時候,他仍然在幻想20年以后還可以回到種植園履行還剩3年的合約,還可以在漂亮寬敞的房子四周“筑高墻,建花園,于風(fēng)鈴悠悠和泛光金魚間,沉思冥想”〔3〕,自得其樂。如此可憐的小農(nóng)意識,實際上已經(jīng)化為毒害阿秋靈魂的迷幻劑,以至于在他躺在斷頭臺下的時候,他依然在想象著自己將會擁有花園。
在這種可憐的小農(nóng)意識支配下,阿秋不僅甘于做奴隸,而且還樂于做奴隸。他“性情溫和”,從不“惹是生非”,與世無爭。他認(rèn)為在炎炎烈日下像牛馬一樣地工作是一種“快樂”,兇殘的德國監(jiān)工的鞭打也是完全合理的?!笆芸嘤惺裁创蟛涣说哪亍保灰铣钥?,一天就能夠掙到“五元墨西哥幣”,三年以后,就會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富人,遠比那些“可憐的”鄉(xiāng)親父老“幸運”。在書中杰克·倫敦用精妙的語言表現(xiàn)了阿秋這種甘當(dāng)奴隸的心態(tài),還用一段心理描寫來暗示阿秋生來就是當(dāng)奴隸的料:當(dāng)阿秋被關(guān)進監(jiān)牢之后,他居然在心里嘲笑,“他們真愚蠢,這些法國佬!”〔3〕因為法國人并不像中國的官吏“審問的時候施加酷刑,讓找出兇手的事情變得簡單”〔3〕?;蛟S作者真認(rèn)為,以阿秋為代表的中國勞工甚至全部中國人都習(xí)慣了當(dāng)奴隸,以為當(dāng)某一天“文明”的西方人把不用酷刑的審判方法傳播來的時候,中國人真會感到不自在。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小說刻意要表現(xiàn)阿秋和他的同伴們的愚昧,這種愚昧表現(xiàn)為“中國佬”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的性格特征。五百名中國苦力像阿秋一樣,天真地幻想殖民者會遵守5年的合約,按期付給工資,讓他們“衣錦還鄉(xiāng)”;一廂情愿地認(rèn)為白人法官找不到真兇,會公正地判決他們無罪。這顯然是一種可悲的無知。但是相對于愚昧而言,無知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們竟然在欺辱面前、在斷頭臺下麻木不仁。阿秋被關(guān)進監(jiān)牢之后,不僅不抗議,反而抱怨鬧事的同胞使他損失了幾天的工資;得知自己被誤認(rèn)為阿楚而即將被執(zhí)行死刑后,連為自己申辯的聲音都不敢大聲;不斷申辯自己被誤認(rèn)時,德國監(jiān)工一聲“閉嘴”和一個拳頭,就讓阿秋沉默;被帶到刑場即將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阿秋竟然停止了申辯,默默地躺在斷頭臺下,順從地注視著即將落下的屠刀,而其余的五百名中國同胞在四周圍觀,麻木不仁地看著同胞被處死。
英文Chinago這個稱呼是對中國勞工的極大歧視。早期美國西部的白人對華人最明顯的歧視稱呼是Chinaman,后來卻換了Chinago這個詞。Chinago這個詞的歧視意味要比Chinaman更深?!吨袊小分袑⒅袊鴦诠しQ呼為“Chinago”,則更是露骨的歧視,因為該詞的意思為“中國人,滾”或“應(yīng)當(dāng)滾的中國佬”,“只不過是個中國佬”。近代西方對華人的歧視尤為過分,《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則干脆把“苦力”解釋為:“不熟練的雇傭勞動者,尤指契約華工或豬仔”〔4〕。可見“苦力”一詞在英語世界代表著沒有地位、沒有價值,甚至沒有說話權(quán)利的勞工。作品中當(dāng)監(jiān)工知道事實真相后,認(rèn)為沒有必要為一個即將被砍頭的苦力而浪費寶貴時間,所以沒有主持正義而改變決定。在他眼里,中國苦力長相一樣,不屑去費力辨認(rèn)他們的不同。
杰克·倫敦在小說中使用了他一貫的諷刺手法和黑色幽默風(fēng)格,通過大量應(yīng)用重復(fù)語言和人物性格的矛盾沖突來突出阿秋的無知。阿秋不懂法語,對其處境和命運一無所知,直到被帶到刑場,阿秋才明白白人所犯的錯誤使他的夢想破滅了,他失去知覺前,唯一知道的是刀子不像白人警察所說的那樣會使他發(fā)癢。信仰道教的阿秋與毫無信仰的阿楚的命運也形成鮮明對照。文中提到了文昌帝君的《陰騭文》〔3〕。《陰騭文》以天人感應(yīng)和因果報應(yīng)思想為依據(jù),認(rèn)為廣行陰騭近則善報個人,遠則福澤兒孫〔5〕。阿秋相信《陰騭文》的道義,奉行善道,以苦為樂;而阿楚并不相信任何教義,沒有思想靈魂,得過且過。雖然阿秋和阿楚都沒有殺人,但是一直以《陰騭文》的道德規(guī)范為準(zhǔn)則的阿秋卻被送上斷頭臺,而會享受生活的阿楚免于砍頭之災(zāi),更具諷刺意義的是真正的兇手則逍遙法外。小說中阿秋所得到的死刑完全是對其堅信的教義的諷刺和否定。
極具諷刺意義的是法官在荒謬的推理后所做出的荒謬判決,更為諷刺的是他們送上刑場的對象再次被弄錯。解押阿秋的警察僅僅因為如果承認(rèn)錯誤會浪費他的時間和名譽而草菅人命。很顯然,杰克·倫敦這樣描寫的目的不是要譴責(zé)殖民者的暴行,而是想從另一角度來證明“苦力”的愚昧無知。因為白人的行為越離譜,就越強有力地證明“苦力”的無知;白人的行為越殘暴,就越能反證出“中國佬”的可悲。在殖民者的眼里,“苦力”根本不值得尊重,因為他們知道后者根本就不會挑戰(zhàn)殘暴和不公正,根本不配得到尊重。杰克·倫敦實在是一個高明的語言天才,他用這些黑色幽默手法深刻地描寫出一個受歧視、無知、軟弱的中國勞工形象。
三、美國對華人的誤解和歧視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以及個人因素 對華人歧視的文化根源來自美國的白人意識觀。這種白人種族最優(yōu)越的意識由來已久,它并不是在接觸其他膚色人后才產(chǎn)生的。在美國人看來,只有與他們有血緣關(guān)系、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傳統(tǒng)的英國人即盎格魯撒克遜族才可稱得上是最優(yōu)秀、最高貴的民族,其他民族不管膚色深淺一律為下等人。這種以種族論優(yōu)劣的思維必然導(dǎo)致他們對中國勞工甚至中國人有偏見。1784年的一本地理教科書形容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卑劣的、偷竊成性的民族”〔6〕。可見《中國佬》對中國勞工的描寫和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歧視并非空穴來風(fēng)。19世紀(jì)下半葉到20世紀(jì)初,西方社會盛行“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文化優(yōu)越感、種族優(yōu)劣論的毒素侵入到很多西方人甚至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的心靈深處,并成為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7〕。
19世紀(jì)中期,大批中國勞工來到美國西部修建橫跨東西的鐵路,在那里他們得到的不是寬容,而是種族歧視。美國人講究“公平競爭”和“機會均等”,可是“不給華人一個機會”卻成了19世紀(jì)80年代以后美國的流行口號〔8〕。由于膚色、語言以及文化與白人的差異,華人成為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攻擊對象,加之19世紀(jì)70年代加州經(jīng)濟的不景氣,使排華情緒不斷升溫。白人工會領(lǐng)袖譴責(zé)華工使他們工資降低和工作機會減少了,于是美國一些政客為了選票而順應(yīng)這股排華潮流,推動國會通過排華法案。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嚴(yán)格限制中國向美國移民,中國人不得加入美國籍,歧視華人的文化偏見史無前例地被法律化〔9〕。當(dāng)時美國人普遍認(rèn)為中國人是一個無法被同化、無法融入美國社會的種族,如果不對其加以限制的話,會給美國社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并且會影響美國人種的質(zhì)量。近代美國對中國勞工的偏見,幾乎成為毒害全社會的一種病態(tài)心理。美國《萊斯理圖文報》1870年5月7日報道“新來者”(即中國勞工)時,斷言中國人是愚昧、麻木和任人宰割的群體:“這些中國人溫順、勤勞而節(jié)儉,他們可能永遠不會承擔(dān)工職或?qū)φ闻蓜e產(chǎn)生影響,但只要不被迫害太甚使其失卻忍受的限度,他們將成為聰明與遵紀(jì)守法的公民”〔10〕,應(yīng)該給他們一個機會“尋求自己的拯救之路”。以“上帝的選民”自居的美國人“把中國人和土著印第安人歸為一類”,“用輕蔑和厭惡的口氣談?wù)撝袊恕薄?1〕。美國文學(xué)中的中國人形象多半是根據(jù)中國勞工而臨摹的,他們鄙視非西方的一切古老文明,歧視所有“劣等人種”,尤其蔑視那些到海外謀生或者通過契約形式被拐騙到海外的勞工。很多文章通過虛構(gòu)、諷刺和批評的手段表達對中國文化的看法,講述中國勞工的異地經(jīng)歷和遭遇,抨擊中國人的惰性并把他們斥責(zé)為劣等民族。西方小說家愛德華·W·賽義德在《東方學(xué)》中就把中國人定義為“狡詐的中國人”〔12〕。
進一步考察杰克·倫敦的個人經(jīng)歷,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在中國問題上的無知。事實上,杰克·倫敦本人對中國的知識是相當(dāng)貧乏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知的。究其一生,他從沒有到過中國,雖然他以熱愛奮斗和冒險聞名于世,曾經(jīng)冒險游歷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去過阿拉斯加,到過日本。他在生前也做過來中國旅行的計劃,但終因各種原因而放棄。他所接觸到的中國人,不是偷渡客就是劣跡斑斑的社會底層人物。他曾經(jīng)夸口說自己曾“親手抓過偷撈海蝦的中國人”,“徒手對付過16名帶刀的中國人,最后把他們一一抓獲”〔13〕。其實在杰克·倫敦的個人經(jīng)歷中,我們根本無法尋找到他接觸過在美的中國勞工的證據(jù),即使在研究杰克·倫敦的文獻中,也難以找到他和中國勞工有直接接觸的信息?;蛟S是他輕信了謠言和道聽途說?然而眾所周知,杰克·倫敦的許多短篇小說都是以其真實的經(jīng)歷為寫作對象的,而其沒有親自去中國、沒有與中國人有過真正語言接觸,那么他所構(gòu)想和塑造的中國人形象就是不真實和不公正的。
歧視往往來源于偏見,因為偏見比無知更加遠離真理,偏見就像一幅有色眼鏡,使戴著它的人沒有可能獲得真實。因此我們只能推斷杰克·倫敦之所以寫出這樣一部歧視中國勞工形象的作品,是因為他對中國人持有強烈的偏見,而不是他對中國的無知,若無知則只需保持沉默。事實上,在他的心里的確充滿了這種偏見。1914年,他在《史無前例的入侵》中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預(yù)言:1976年,中國會對西方國家實行“空前的報復(fù)”,因此,必須“消滅所有的中國人”〔14〕。這種現(xiàn)代版本的“黃禍”理論如此荒謬,以至于至今都罕有知者。盡管我們尊重杰克·倫敦的文學(xué)才能,但是在對待中國人的問題上,他的確讓我們失望。
四、結(jié)語 文中描述的中國苦力阿秋的性格特征代表了20世紀(jì)初西方主流社會和西方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幅帶有偏見和歧視的中國畫面。杰克·倫敦塑造的阿秋這一可悲的形象,是中國勞工的代表,而他對中國勞工形象的歧視,代表了很多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偏見。這種偏見是多么深刻地扭曲了西方人觀察中國人的視線,而且還曾是西方文化看待中國人的主流意識。杰克·倫敦就生活在這樣一種有毒的空氣中,他也不幸感染了這種讓人遠離事實真相的病毒。甚至到今天,少數(shù)堅持“中國威脅論”的美日政客讓我們?nèi)匀粡娏业馗惺艿竭@種偏見并沒有離我們遠去。無疑,國弱民窮容易受人歧視,歧視又產(chǎn)生偏見,因此中國只有強盛起來,才能使那些不愿治療社會達爾文主義流毒感染、堅持現(xiàn)代化等于西方化、歧視華人的政客文人放棄這種偏見,才能使他們心服口服地閉上嘴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佬》所帶給世人的除了憤怒與思考外,還包括直面落后、盡快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勇氣和決心。
參考文獻:
〔1〕吳 冰.矛盾的杰克·倫敦〔N〕.文匯報,20010824(4).
〔2〕衛(wèi)景宜.美國主流文化的“華人形象”與華裔寫作〔J〕.外國文學(xué),2002,(1):34.
〔3〕Jack London.Chinago:To Build a Fire and Other Stories〔J〕.The Century Magazine,1908,(76):295,297,295,296,307,313.
〔4〕周南京.世界華僑華人詞典〔K〕.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357.
〔5〕任繼愈.宗教大詞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46.
〔6〕Ruth M.Elson.Guardians of Tradition:American Schoolbook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M〕.Lincoln;Nebra,1964:162.
〔7〕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的世界〔M〕.吳家嬰,梁赤民,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1:263.
〔8〕鄧蜀生.關(guān)于美國華人歷史的幾點思考〔J〕.世界歷史,1998,(1):35.
〔9〕吳琦幸.淘金路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0,41.
〔10〕Philip P.Choy.Lorraine Dong Marlon K.Hom Coming Man〔M〕.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26.
〔11〕William Speer.“Preface”to the Oldest and the Newest Empire: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M〕.Pittsburgh,PA:Robert S.Davis Co,1877:574,607,671.
〔12〕愛德華·賽義德.東方學(xué)〔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142.
〔13〕歐文·斯通.杰克·倫敦傳——馬背上的水手〔M〕.褚律元,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36.
〔14〕William F.Wu.The Yellow Peril:Chinese Americans in American Fiction.1850—1940 Archon Books〔M〕.Handen, CT:Archon Books,19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