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最為古老的德目之一?!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古老命題,何以成為時代焦慮?因其重,也因其急。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種“差序格局”(費孝通語),人們普遍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生活在一種典型的“熟人社會”里。
當下中國社會處于轉型中,正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在這種情況下,人性的自然反應是對陌生人設防,不敢輕易信任他人,或者反正也不認識,失信也沒有關系。加之誠信教育的某種無奈,比如“不和陌生人說話”“不給陌生人開門”……于是,如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沒人扶、地溝油等“誠信門”就越來越多。表面上看,這些誠信事件是一些當事人所為,其實每一個社會成員都難辭其咎。這下,大家都急了,又是反思,又是呼喚。
毫無疑問,社會的這種轉型是不可逆的,我們再也回不去“熟人社會”了。那誠信問題,就不是簡單地回歸,而是重建。
誠信教育也有個重建的問題。多年來,誠信教育都強調“你要高尚”“你要有誠信”。這無疑是對的,有助于使人成為一個“好人”。在終極意義上,當每個社會成員都是好人的時候,不會有誠信危機。但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現(xiàn)實的。在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今天,誠信教育要著力解決的是如何與契約關系下的陌生人打交道。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彼此不知道對方是否養(yǎng)成了誠信品質,是什么東西才能讓大家不愿、不能、不敢失信呢?惟有公共規(guī)則和公共精神。誠信教育要在培養(yǎng)“好公民”的意義上來重建。
本期“特別策劃”的出發(fā)點在此,落腳點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