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能夠獲得生命投入的真實感受;體驗,能夠賦予德育活動別樣的風彩。圍繞體驗,淮安市實驗小學策劃、組織了一系列活動,以此開發(fā)兒童的潛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一、小學者出訪
小學者出訪活動即在同一年級的兩個班級中各選出兩名同學,互換到對方班級去學習、生活一周。被選中的同學即為小學者。
小學者的選拔條件有三項:一是熱愛集體,尊重他人;二是自信開朗,樂于交往;三是勤于思考,善于借鑒。活動開始前,有兩周的推選時間,老師和同學一起對候選者評分,最后確定兩名同學代表自己的班級出訪。成功當選的小學者掛上胸牌來到受訪班級,通過事先設計好的自我介紹(視頻、PPT或文字),讓大家認識自己,接下來,他的任務就是努力適應,多交朋友,每天在“留學日記本”上和家長分別記錄當天的感受。訪期結(jié)束之際,受訪班級的老師和同學共同在小學者“護照”上簽字蓋章。
“家”中來了客人,受訪班級的每個學生都引發(fā)出了集體榮譽感,他們變得更加積極向上,發(fā)言時爭先恐后,做操時認真賣力,而小學者的同桌則自覺地幫助和維護小學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出訪,身在其中以及“旁觀”的學生,都有了明顯的進步。許多小學者在原班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點和能力在新環(huán)境中被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可復制的個體,相同的體驗將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小學者胸牌上的這段話道出了體驗的真諦,“一樣的耳朵有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嘴巴有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心有不一樣的想法,一樣的童年才有不一樣的快樂和精彩”。
二、小崗位實踐
班級是學校機體的細胞,學生在校生活的“家”。將班級生活的管理權、參與權還給所有學生,就需要為學生設立合適的崗位,讓學生在日常化的自我管理中鍛煉和發(fā)展。
小崗位由全班所有學生通過“協(xié)商會議”來設置。大家根據(jù)班級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明確集體生活中必需的崗位,做到“按需設崗”。
“班級是我家,哪些事情需要我們經(jīng)常去做呢?”學生們一邊討論,老師一邊寫下來——擦黑板、開關電燈、整理圖書、擦洗飲水機……并對應擬出崗位名稱——黑板美容師、課前小叮當、老師小助手、綠色小天使……到了中、高年級,班級日常生活的小崗位已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大家就從班級文化領域另行開辟新崗位或崗位組,于是產(chǎn)生了剪報員、古詩推薦人、長繩社團召集人、溜溜球俱樂部、板報專家組……
學生根據(jù)個人特點自主認崗。遇到“一崗多人”競爭時,又能真實地體驗“競爭與公平”。選定崗位后,“崗位細則”張貼在班級內(nèi),每位在崗學生都要努力做到“每天做、堅持做、認真做”。一段時間之后,推行“輪崗”制度,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崗位任務和崗位職責,形成人人在班級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局面,讓大家獲得“服務”與“被服務”的不同體驗。
評價,在小崗位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評價重在引導,自己評價重在體驗,同伴評價重在促進,在評價中學會審視自己的不足,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以此提高自己的崗位意識和實踐能力,維護班級這個組織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三、小社團開展
學生們非常熱衷于社團活動,因為這類活動沒有刻板的規(guī)定和嚴格的程序,總是和志同道合的老師、同學一起活動,交流融洽,氣氛和諧,在活動過程中不僅能鍛煉能力,增長知識,擴大交際圈,還能共享快樂,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
學校的小社團活動精彩紛呈。機器人社團、淮鋒藝術社團是兩個校級社團,招募具有相關愛好和特長的學生,定期開展活動,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年級、班級社團的活動時間更為自由,活動地點更為廣闊,也讓學生們無限神往,如“足球俱樂部”“文學家的搖籃”“陶藝吧”等。
數(shù)十個小社團并沒有固定的入團標準,只要你喜歡,只要能夠施展你的個性,就可以加入。有的學生興趣廣泛,一人參加幾個社團;有的學生愛好專一,幾年堅守一個社團。大多數(shù)社團的組織和活動策劃,都以學生為主,專業(yè)老師僅在相關知識、技能方面給予指導。不少社團還充分調(diào)動了家長資源,有各項專業(yè)特長的家長主動參與,當起了義工,提供技術支持和財力、物力的幫助。
社團活動的啟動與開展,加強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校、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與聯(lián)系。學生們在社團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合作,逐步學會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體驗,浸潤在每一個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中。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然開發(fā)。
責任編輯/南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