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文蓮
運用唯物史觀基本觀點評析蘇聯解體
欒文蓮
將蘇聯劇變、解體的原因總的歸結于“斯大林-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論點是錯誤的。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蘇聯解體進行分析即可發(fā)現,其原因在于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聯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所闡述的建立、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放棄了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改變了社會主義改革自我完善的性質;改變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政治路線;拋棄了馬列主義指導思想;修改憲法,改變了社會主義性質。其結果必致亡黨亡國。
蘇聯解體;唯物史觀;戈爾巴喬夫
關于蘇聯解體原因問題,有觀點認為“劇變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本身”,〔1〕認為這一認識是堅持了唯物史觀。而對于戈爾巴喬夫等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的觀點,則認為是強調了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是唯心史觀。到今天,關于蘇聯解體的原因,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作了很多的研究和論述,“但是深入探究,就可以看到對根本的、決定的、關鍵性的因素的看法存在深刻的分歧,這個分歧涉及持什么歷史觀的問題”。〔2〕
本文認為,持蘇聯劇變、解體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論點是錯誤的,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解是不完整、不準確的。
本文試闡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并聯系蘇聯劇變進行分析。一方面,蘇聯的劇變本身就是根本違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理論。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要準確、完整地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原理、觀點、方法研究問題,這樣才能得出合乎歷史發(fā)展的結論。
(一)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兩大發(fā)現,也是兩大貢獻。以往主宰歷史進程的理論是唯心主義。而馬克思第一次發(fā)現和形成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并用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真理。馬克思在考察了資本主義現實的物質利益矛盾,又進而考察了以往的全部的人類歷史后,得出:“以往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薄?〕1883年,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德文第一版中,對這個原理做了更確切的表述:“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tài)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薄?〕恩格斯說:“這兩個偉大的發(fā)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于馬克思。由于這兩個發(fā)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薄?〕
在無產階級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后,在社會主義這個過渡時期怎樣鞏固和保障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也作了論述。 《哥達綱領批判》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列寧也指出:“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不能不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與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在談到用無產階級專政保證人民政權時指出:“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保衛(wèi)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說過,階級斗爭學說不是他的發(fā)明,真正的發(fā)明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歷史經驗證明,剛剛掌握政權的新興階級,一般來說,總是弱于敵對階級的力量,因此要用專政的手段來鞏固政權。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這就是人民民主專政。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鞏固人民的政權,是正義的事情,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
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之一。雖然在社會主義建設條件下,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雖然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雖然也曾犯有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但還是應當清醒地看到,階級和階級斗爭是始終存在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整個階段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敵對勢力總是企圖毀滅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的政權。
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上述觀點來分析蘇聯演變、蘇聯解體。1985年3月到1991年12月,是蘇聯由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演變直至解體的時期。特別是1987年戈爾巴喬夫提出“新思維”,以及1988年蘇共十九次代表大會提出“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后,加速了蘇聯演變、解體的進程。事實標志是:
1.放棄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推行議會制度。以“一切權利歸蘇維埃”的名義,不要黨的領導。提出要區(qū)分黨和國家機關的職能,決定在全聯盟、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從中選出最高蘇維埃,規(guī)定人民代表的選舉實行“自由選舉”和差額選舉。最后,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法律,修改蘇聯憲法和選舉法,并在1989年初進行了全聯盟的蘇聯人民代表的選舉運動。從此以后,蘇共中央失去了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不再成為國家大事的決策中心。
2.改變了改革的內容、性質。提出“根本改造整個社會大廈”,改變了社會主義改革的自我完善的性質,把改革變成對社會主義的改造。戈爾巴喬夫在1989年11月26日發(fā)表《社會主義思想與革命性改革》的文章認為,原來以為改革“只是糾正社會機制的部分扭曲現象”,“只是完善過去幾十年間形成的制度”,現在看來“必須根本改造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
3.改變了蘇共黨的性質。提出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改變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政治路線。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提出“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作為蘇共的奮斗目標。在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的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章以及其他一系列決議,使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4.由于蘇共黨的性質變化,就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黨的唯一的指導思想。因而它不再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也就根本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
5.修改憲法,從國家根本大法上否定共產黨的領導,改變公有制的原則,改變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上,戈爾巴喬夫提出黨的地位“不應當通過憲法來強行合法化”。全會的文件宣布“全民的法制國家排除任何一個階級的專政”,“社會的發(fā)展不排除再建立若干政黨的可能性”。還表示“蘇共不謀求壟斷權”,提出蘇共從執(zhí)政黨轉變?yōu)樽h會黨。
以上表明,曾經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奪取并掌握國家政權的蘇共,從根本上違反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所闡述的建立、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蘇聯演變、蘇聯解體的決定性因素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領導集團背離科學社會主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從而放棄無產階級專政,放棄共產黨的領導,最終放棄對統(tǒng)一國家的主權。
(二)
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基本觀點還認為,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薄?〕恩格斯在1877年寫的《卡爾·馬克思》中指出:“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tǒng)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薄?〕
恩格斯接著寫到:“這種新的歷史觀,對于社會主義的觀點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證明了,至今的全部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中發(fā)展的。”他認為,這只是因為人類發(fā)展的以前一切階段上,生產還很不發(fā)達。而由于現時生產力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危機的產生表明它是生產發(fā)展的障礙。歷史的領導權轉到無產階級手中,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消滅一切階級統(tǒng)治,那時,它不僅參加社會的生產,還要參加社會的分配和管理,使社會財富的增長滿足社會成員一切合理的需要?!?〕
上述基本原理首先說明階級的存在是由社會中人們之間一定的經濟地位、生產關系決定的。每一歷史時期的上層建筑應由其經濟基礎來說明。還說明取得社會主義勝利,取得無產階級政權的執(zhí)政黨要致力于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鞏固社會主義物質基礎。促進全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以滿足他們一切合理需要。傳承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理論、總結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鄧小平進一步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zhí)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fā)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p>
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不斷改革的運動。對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的部分,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的部分進行改革,使社會主義充滿活力。改革的性質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進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改革的目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正確的方法和道路。
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上述原理聯系蘇聯劇變、蘇聯解體,1985-1990年蘇聯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首先沒有很好總結經驗教訓,沒有認清蘇聯經濟體制中首要的問題,而作出了錯誤的改革決策。其次,把蘇聯經濟管理體制中的問題,把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使改革轉向改制。以所謂“改革”的名義實施私有化計劃,破壞瓦解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所謂的“500天計劃”是把國家推向資本主義深淵,加快國家解體的加速器。
總結蘇聯70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首先我們應當肯定它取得的成就,到20世紀70-80年代,號稱自己達到發(fā)達社會主義的水平,成為世界上與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它的經濟總量是超強的,但是內部結構存在嚴重問題。如經濟結構主要是輕、重工業(yè)產業(yè)結構的比例關系不合理,軍工產業(yè)與民用生活產品產業(yè)的關系不合理;國家更多地把財力物力用于軍工產業(yè),對外擴張,和另一個超級大國抗衡。而把發(fā)展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yè)、農業(yè)等放在次要位置,發(fā)生短缺經濟現象。所有制結構單一,企業(yè)缺乏內在的發(fā)展動力,沒有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的市場經濟競爭結構。蘇聯的科技水平很高,特別在航空航天、核技術等方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但它沒有很好地把科技進步與生產結合,沒有形成科技進步的產業(yè)優(yōu)勢。而且信息技術、計算機產業(yè)在20世紀80年代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問題說明在蘇聯國內,以及蘇聯與周邊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地位。經濟結構失衡,未完成經濟發(fā)展方式從粗放向集約的轉變。到8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浪潮中,沒有給自己建立起健康發(fā)展的經濟環(huán)境。因而,這時蘇聯經濟開始有所下降。客觀上存在著根本改革的必要性。
實際上,這時蘇聯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通過改革和調整是能夠解決的。1985-1990年的改革,首先就要總結蘇聯以往改革的經驗、教訓;觀察當代世界新的發(fā)展趨向,經濟、科技新的發(fā)展變化,制定俄羅斯改革的戰(zhàn)略,實施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但是,事實卻是改革發(fā)生導向錯誤,從改革到改制,從改制走向解體。
1.加速戰(zhàn)略沒有改變蘇聯偏重于重工業(yè)的經濟結構。1985年,戈爾巴喬夫所實施的加速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重蹈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這個蘇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覆轍,而不是以給人民更多實惠,繼續(xù)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為出發(fā)點,改革的社會基礎沒有得到應有的鞏固。同時,輕工業(yè)品,日用消費品對市場的刺激最敏感,對從計劃轉向市場的改革效果最直接。而頑固地從重工業(yè)發(fā)展的老路開始,使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打了折扣。
2.形成市場競爭主體的企業(yè)改革夭折。1987年6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蘇聯歷史上第一個《企業(yè)法》。這是一個把企業(yè)逐步推進到市場經濟中的計劃,設想用5年時間進行企業(yè)體制改革。
但是,隨著蘇共1987-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一些自由化思潮沉渣泛起,出現對《企業(yè)法》改革的速度和建立什么樣的管理體制的分歧意見。激進改革派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大大減少國家訂貨的指標。否認國家對企業(yè)經濟活動的宏觀指導。但實際領導國家經濟工作的一些領導人則呼吁改革要循序漸進,避免對社會造成大的波動。對于兩種意見的爭論,戈爾巴喬夫支持激進改革派的主張,他指責部長會議的改革計劃是保守和復舊的。
于是,進一步主張完全放棄國家計劃,要求盡快減少國家訂貨,把企業(yè)完全推向市場。但在市場關系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相當多的企業(yè)陷入既沒有國家訂貨又得不到市場訂貨的困境中,生產受到極大的影響。在《企業(yè)法》未涉及產權問題的情況下,激進改革派主張給予企業(yè)領導人更大的權利,而產權的虛置導致管理的真空。在新體制沒有建立起來,舊的管理體制沒有完全改變的情況下,國家很快失去對經濟單位的管理。
事實上,激進改革的主張是要建立自由市場經濟,而否認國家對企業(yè)的宏觀管理。私有企業(yè)制度是形成他們主張的民主制度、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
3.私有化改革計劃。自由化、激進派把公有制經濟由于具體的體制和運行機制而出現的缺點、問題,說成是公有制本身必然帶來的。提出私有化是振興經濟的唯一出路,把改革的對象指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求進行“非國家化”改革。戈爾巴喬夫支持這種主張,他于1990年8月18日《在敖得薩軍區(qū)的講話》中說:“目前國家所有制的這種壟斷性的統(tǒng)治,是經濟危機狀況的主要原因和擺脫這種危機的主要障礙?!?“這種所有制形式是行政命令體制的基礎,這個體制束縛我們整個社會,不打破這種體制,國家根本不可能復興和革新。到現在為止,已經采取的各種安排正常經濟關系,建立真正的市場的做法,由于維持著國家所有制的壟斷,全部遭到了失敗。因此,主要而又刻不容緩的任務是通過財產非國家化,取消壟斷,全面改革所有制關系?!?/p>
他們的邏輯就是,打著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名義,認為公有制經濟、國家所有制經濟與市場不相容,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唯一基礎,從而把私有化作為建立市場經濟的前提。
4.“500天綱領”是把國家迅速過渡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計劃。500天綱領是得到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的支持,流傳廣,毒害大的向自由的、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過渡的綱領。它違背經濟規(guī)律,違背市場經濟規(guī)律,更不符合蘇聯的國情。它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指導,采取激進的方法推行經濟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實現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轉軌。首要的步驟就是國家財產的私有化,認為只要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市場就能發(fā)揮作用,鼓吹私人企業(yè)制度。因而對國家經濟的基礎——國有企業(yè)進行私有化。然后全面放開價格,讓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經濟運行。同時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價格高漲條件下,居民消費持續(xù)低迷,需求不旺壓縮了企業(yè)的生產,而在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下,企業(yè)得不到資金支持,經濟運行進入死胡同。
500天綱領成為反社會主義、民主派等搞垮蘇聯的勢力利用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根本不顧國家經濟遇到巨大困難,國民經濟即將崩潰。1990年冬,政府向總統(tǒng)提出國家經濟遇到非常困難的局面,其發(fā)展前景不可預料,1991年的經濟應該怎么辦的問題,要求討論。而在召開各加盟共和國代表、各部部長、人民代表和應邀出席者的會議上,卻出人意料地下發(fā)類似“500天”方案的材料?!安扇∵@樣的措施,是為了引導會議丟開具體問題不去解決,也根本不管幾個月之后國家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崩兹湛品蛟谒臅袑懙溃瑴蕚洹?00天”方案材料的沙塔林小組不過是“政客利用來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而已”?!?0〕
因此,蘇聯1985年后的所謂改革,根本背離了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性質。所采取的措施、方案不是解決國家經濟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而是葬送國家經濟、毀滅國家經濟基礎。不是為最廣大的人民謀利益,而是為少數人暴富。把經濟搞亂,把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喪失殆盡,其結果必然是亡國、亡黨。而這種破壞和毀滅是來自蘇共執(zhí)政黨的上層、從其內部進行的。
(三)
馬克思主義政黨執(zhí)政之后,如何以唯物史觀為基本原則,遵循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致力于發(fā)展生產力;以生產力為根本標準,處理好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矛盾,防止脫離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主觀隨意地改變生產關系;防止上層建筑成為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阻力,是一個嚴肅而艱巨的課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從正反兩方面起作用,正面作用就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推動其發(fā)展的作用。反面的作用,就是阻礙生產力,破壞社會進步,甚至倒退,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作用。蘇聯劇變和解體就是一種反動的生產關系作用的結果,把社會主義這個人類進步事業(yè)、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倒退到資本主義。
這里僅以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為實例來說明:
蘇聯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發(fā)起批判市場社會主義,過高估計社會發(fā)展階段——認為蘇聯達到發(fā)達社會主義,是超越發(fā)展階段的錯誤。
1985年后停止了批判市場社會主義。重新出現了對市場理論、社會主義市場問題的探討。
——商品貨幣關系與社會主義生產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出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依然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對于社會主義來說不是異己的力量?!?1〕
——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它的性質、職能、特征進行研究。認為社會主義市場是全國范圍的商品交換和全部商品貨幣關系的總合。〔12〕1988年12月由麥德維杰夫主編的新版《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寫到:“市場——就是按商品生產和流通規(guī)律組織的交換,是商品和貨幣流通關系的總合?!笔袌鼍哂性偕a特征,該書還寫到:市場是保證社會主義再生產的有計劃過程的重要工具。阿巴爾金認為,市場是經濟聯系的一定形式?!?3〕
——市場的一般和特殊性。商品經濟形式,其中包括市場,存在于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中,每種市場不僅具有一般的性質特征,而且有自己的社會特征。〔14〕市場不是資本主義的發(fā)明,也不是社會主義的發(fā)明,早在奴隸制社會就有商品買賣的市場,而蘇聯二、三十年代在列寧領導下也搞過市場調節(jié)經濟的嘗試。認為當前蘇聯要建立的市場關系,將以很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為基礎,她不是十八、十九甚至二十世紀初,以及蘇聯新經濟政策時期的市場。而是根據國民經濟高度壟斷化和都市化結構而產生的,不是任何小商品的,或局部資本主義的東西?!?5〕
此外,在《真理報》、《論據與事實》、《旗幟》等報刊上,也出現了市場、社會主義市場問題的探討文章。這些探討說明蘇聯在認識社會主義市場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問題上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蘇聯關于市場、社會主義市場問題有重要突破的時期,它對于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是必要的,是一種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原則的改革探索。它們與自由派、民主派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是不同的。在具體的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方案選擇上也存在著漸進改革與激進改革的對立、斗爭。
根據蘇聯部長會議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審委員會的研究總結報告,不少的方案主張建立“可調節(jié)的市場經濟”,認為其基本思想是全面取消國家干預,實行自發(fā)的市場調節(jié),分割統(tǒng)一的貨幣體系等內容的激進的市場方案,會使國家失去管理統(tǒng)一的國民經濟的能力?!翱烧{節(jié)的市場經濟”的實質特征是:各經濟環(huán)節(jié)都進入商品貨幣關系所要求的市場環(huán)境;市場關系本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是由國家調節(jié)的,并在自發(fā)的市場機制與國家調節(jié)間實現相互聯系;是多結構的經濟,保留足夠發(fā)展的國家成分,同時具有一系列非國家的所有制形式?!?6〕對國有經濟不主張拍賣其固定資產,而主張發(fā)展股份制。據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介紹,這部分折為股票的固定資產價值占全部固定資產總值的35%-40%。其中以阿巴爾金小組為主起草的,得到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支持的政府的綱領,提出向可調控的市場經濟漸進過渡的方案,計劃花費6-8年時間向市場關系過渡。因為“國家在許多方面都還沒有為強制向市場過渡做好準備?!薄?7〕
對改革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存在對立的斗爭也不可怕,關鍵是作為決策的國家政權機構和領導人,怎樣領導改革的方向,進行怎樣的抉擇。而作為決策者的戈爾巴喬夫支持的是不顧經濟規(guī)律、不顧國家民族發(fā)展前途命運的激進的500天綱領。雷日科夫于2007年在他的書中寫到:“意識到在國家頭上高懸著關乎生死的危險?!髅骺闯鰢艺诒煌葡驓?,而且也提出了挽救它的現實道路,但卻遭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那就是對祖國命運反應遲鈍的無動于衷,或者說就是對祖國的直接叛變?!薄?8〕
這說明,國家政權決策機構,它的領導人,不再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去深入探索社會主義改革問題,也不深刻總結本國發(fā)展的歷史經驗,作出符合本國國情的改革決策。面對人民希望改革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fā)展效益的愿望,空頭許愿,欺騙人民。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改革理論的探索和突破,對經濟體制改革發(fā)展的探索,不去進行研究、吸納和辨別。而對于損害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經濟基礎的自由化的改革主張,退讓妥協,最后支持。
正是由于他們不堅持馬克思主義了,不代表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了,就不會考慮經濟、社會體制的轉型、變遷給國家和人民會帶來多大的成本,要付出多少代價。激進的改革結果表明,少數人暴富,黨內高層、或國家政權機關的既即得利益者得到很大利益,而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國力衰退。
繼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摧毀了7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重建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制度。與“休克法”激進的改革預期和許諾相反,1992年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19%。此后幾年,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連續(xù)下降,創(chuàng)下了生產下降的世界記錄。1929-1933年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幾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yè)生產下降了40%-50%,而1991-1998年俄羅斯的工業(yè)生產曾下降53%以上。進入21世紀,俄羅斯經濟恢復性增長,但直到今天也沒有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
(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還認為,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相反。同以往唯心主義的歷史觀用人的意識說明人們的存在不同,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從而為人們科學地認識社會、認識歷史,開辟了新道路,為人們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運用這一科學原理分析蘇聯解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應當客觀地認識歷史,客觀地總結、評價蘇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從而為新時期的發(fā)展、改革明確繼承什么,繼續(xù)進行哪些改革。人的認識、思想的進步和更新是從不斷總結經驗中得來的。但是,正如我們所知,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蘇聯社會主義的功績與問題,特別是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直至全面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會帶來何種災難性結果。
第一次的否定是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批判,由此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非斯大林化”運動。赫魯曉夫對斯大林不公正的批判、漫罵態(tài)度,引起國際共運史上一場大爭論,當時包括中國黨在內的一些國家共產黨表明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而在1985年后,又一次否定斯大林,而這一次是把斯大林、“斯大林模式”以及整個蘇聯70年的歷史加以徹底的否定。自1987年戈爾巴喬夫提出在歷史領域不留空白點后,就掀起了一股全盤否定斯大林、否定蘇聯歷史的浪潮。戈爾巴喬夫在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的講話中,肯定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
對蘇聯解體與否定蘇聯70年社會主義歷史、否定斯大林的關系,蘇聯歷史學家尤里·波利亞科夫描述到:“從1987年起,最初還是小心翼翼的,但在1988、1989年后,開始了對斯大林暴風驟雨般的批判,報紙和雜志充滿了勞改營之類的文章?!瓘?989年底到1990年初,反共產主義的、主張復辟的思潮急劇增長,不斷擴大了對列寧、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選擇的批判,鼓吹革命前俄羅斯的意識系統(tǒng)。在1991年八月事件后,這種批判的趨勢成為了社會輿論主流。
從比較含蓄的對蘇維埃制度和社會主義的批判發(fā)展成對它的完全否定。到1992年,在思想上與蘇聯歷史劃清界限的過程基本上完成了?!薄?9〕
2.社會經濟體制變遷要遵循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切社會變遷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所謂的絕對真理或先天理性中去尋找,而應當從現實的生產方式中去尋找。不是從頭腦中發(fā)明出來,而是通過頭腦從生產的現實物質事實中發(fā)現出來。500天綱領的制造者們,既沒有從蘇聯自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與現實出發(fā),也不看外部世界的也就是已經發(fā)達起來的世界市場經濟的現實。更有甚者,開始制造400天計劃,而后來在各階段上多加幾天,而內容不變就成為了500天計劃。500天綱領在摧毀蘇聯經濟,把改革引向歧途,在蘇聯走向解體中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3.用“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分析社會發(fā)展中、歷史事件中個人的作用,具體說來主要是戈爾巴喬夫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是不是負主要責任的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人不是孤立、單純的個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成長,人的世界觀形成,人的思想受一定的歷史條件、社會環(huán)境影響,由一定的社會、歷史因素決定。一些研究認為,蘇共二十大以后偏離馬克思主義、偏離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對蘇聯社會和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影響。像戈爾巴喬夫這樣先是動搖后是背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被選入到國家最高領導層,就是蘇共組織路線錯誤的產物。是所謂的二十大的產兒。分析歷史發(fā)展中領導人的作用并不違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作為蘇聯國家的領導人個人,戈爾巴喬夫在思想和行動上沒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他提出“公開性民主化”,鼓噪起反共、反社會主義、民族分裂的社會勢力。提出“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背叛了科學社會主義。正因為這樣,他對于反社會主義、反共的、民族分裂的勢力,一步步地妥協退讓。戈爾巴喬夫是一國執(zhí)政黨的領導人,后來又是國家總統(tǒng),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可以動用國家機器如軍隊、警察、司法機關等,來維護國家利益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但是,在反共、反人民、反國家統(tǒng)一和主權的反動勢力甚囂塵上的時候,他最終的選擇就是退讓妥協。
戈爾巴喬夫在1999年參加在土耳其的一個研討會上發(fā)表的演講即是《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滅共產主義》。雷日科夫曾說:“戈爾巴喬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消滅黨、消滅國家,并把那些反對這種目的和行為的活動家們一個個罷免掉。“〔20〕
從接觸到的文獻資料看,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獨聯體國家的共產黨普遍認同“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上層領導背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蘇聯解體蘇共失去執(zhí)政地位的直接和主要原因”的觀點。2001年俄羅斯科學院綜合社會研究所就“蘇聯解體主要原因”進行民意調查,有44%的人認為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應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
總之,我們研究的問題是在共產黨作為世界第一個掌握國家政權的執(zhí)政黨垮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這樣一個框架下進行,不是一般意義的研究。必須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觀點研究、看待蘇聯演變、蘇聯解體問題。首先我們應當準確地完整地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樹立這樣的世界觀,以此方法研究問題,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1〕〔2〕蘇聯真相〔M〕.新華出版社,2010.1180,1204.
〔3〕〔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29,30.
〔4〕〔7〕〔8〕〔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544,335-336,336.
〔6〕列寧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59.
〔10〕雷日科夫.大國悲?。禾K聯解體的前因后果〔M〕.新華出版社2008.339.
〔11〕Л·阿巴爾金.經濟生活的核心〔J〕.工業(yè)生產的經濟和組織,1986,(9).
〔12〕О·博戈莫洛夫.社會主義市場〔J〕.莫斯科新聞,1987,(30).
〔13〕〔14〕Л·阿巴爾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的市場〔J〕.經濟問題,1989,(7).
〔15〕莫扎伊斯科瓦.在《社會主義市場》圓桌會議上的發(fā)言〔J〕.蘇聯科學院報:經濟類,1990,(1).
〔16〕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審委員會研究總結資料〔J〕.經濟問題,1990,(10).
〔17〕〔18〕雷日科夫.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M〕.新華出版社,2008.332,340,338.
〔19〕轉引自吳恩遠.蘇聯史論〔M〕.人民出版社,2007.188.
〔20〕雷日科夫.大動蕩的十年〔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78.
D751.29
A
1008-9187-(2012)03-0058-06
欒文蓮,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北京 100732。
李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