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 目的 探討總膽汁酸及前白蛋白在不同肝臟疾病中的臨床應用,評價其診斷價值。 方法 本研究分別對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及正常對照組血清中的TBA和PA含量進行檢測,并進行比較。 結果 肝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TBA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PA含量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兩者聯合檢測對于肝臟疾病患者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肝臟疾?。豢偰懼?;前白蛋白;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446.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2095-0616(2012)15-114-02
肝臟是體內進行物質代謝和轉化的主要場所,多種蛋白或酶均可以在肝臟進行合成,當肝臟發(fā)生器質性疾病時,肝細胞損傷從而引起一系列物質代謝出現異常,其中膽汁酸及前白蛋白的含量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本研究主要探討總膽汁酸(TBA)及前白蛋白(PA)在不同肝臟疾病中的臨床應用[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168例肝臟疾病患者,同時以同期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體檢的40例受試者作為對照組。各組疾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如下:(1)肝癌患者組(41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臨床表現、影像學及病理)確診為肝癌患者,年齡26~74歲,平均(50.1±2.1)歲;男19例,女22例;TNM分期:Ⅰ期12例患者,Ⅱ期13例患者,Ⅲ期9例患者,Ⅳ期7例患者。(2)肝硬化患者組(40例):年齡25~72歲,平均(49.8±2.4)歲;男19例,女21例。(3)慢性肝炎患者組(42例):年齡22~71歲,平均(48.9±2.5)歲;男20例,女22例;乙肝31例,甲肝11例;(4)急性肝炎組(45例):年齡20~70歲,平均(50.8±2.8)歲;男21例,女24例;乙肝患者有32例,甲肝有13例;(5)健康對照組(40例):年齡23~74歲,平均(50.4±2.3)歲;男19例,女21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5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血?對5組患者在清晨進行空腹靜脈采血(5 mL),采血后12 h內進行離心(3 000 r/min)10 min,吸取上清,放于-80℃冰箱進行保存待測。
1.2.2?檢測方法?對血清中TBA的檢測采用循環(huán)酶法進行,嚴格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進行操作(Randox公司);PA的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嚴格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進行(Beckman公司)。檢測儀器使用日立公司的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
1.3?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軟件應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采用兩組間的t檢驗進行,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或秩和檢驗進行分析。本研究中對于5組患者血清中的PA及TBA含量進行比較時,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5組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及總膽汁酸含量比較:肝臟疾病患者(肝癌、肝硬化、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血清中的TBA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臟疾病患者(肝癌、肝硬化、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血清中的PA含量低于健康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肝臟是機體重要的物質代謝場所,當肝臟發(fā)生疾病時,物質代謝發(fā)生紊亂,TBA主要是由膽固醇在肝臟進行分解而來的,其合成和轉化均在肝臟中進行,能夠同時反映肝臟合成、分泌及轉化功能是否正常的唯一指標[2]。當肝臟發(fā)生病變,損傷較輕時,血液中的TBA含量增加,此時說明肝臟儲備功能下降,對TBA的清除能力降低;而當空腹血清中TBA含量增高時,說明肝臟發(fā)生了器質性損傷,是對肝臟功能進行評價較為敏感的指標之一[3]。前白蛋白是肝細胞合成的,為對維生素A起運輸作用的蛋白。當發(fā)生炎癥時,其含量會明顯下降,尤其是在各種肝臟疾病時,其血清中含量會明顯降低,變化往往比白蛋白較快,靈敏性高,能夠很快的反應肝臟的病變[4]。同時,其含量降低的長度與肝臟的損傷程度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呈現正相關的特點[5],診斷價值較高。
本研究主要比較了肝臟疾病患者與正常對照組血清中PA和TBA的含量。結果顯示肝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TBA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PA含量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兩者聯合檢測對于肝臟疾病患者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慶林.血清總膽汁酸、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肝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10):1854-1855.
[2] 周炳能,袁水斌.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肝膽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09,27(2):196-197.
[3] 江建寧.重癥病毒肝炎預后的研究進展[J].廣西醫(yī)學,2008,22(1):83-86.
[4] 楊崎思,錢興南,王棟.血清前白蛋白的動態(tài)觀察對慢性肝炎預后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寫作雜志,2003(10):420-421.
[5] 張民樂.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與慢性肝病病理學的關系[J].中華臨床新醫(yī)學,2007,5(7):647.
(收稿日期: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