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丹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封禪是古代祭祀儀式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典型、最莊重的儀式,是中國古代帝王在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和東岳泰山上舉行的祭祀天地神祇的一種宗教式的活動?!妒酚洝し舛U書》張守節(jié)《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保?]2班固《白虎通義》曰:“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趾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保?]41
崇拜自然神,祭祀山川鬼神,是各民族“生民之初”的普遍現(xiàn)象,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lián)系。由于人們對風雨雷電、日月山川充滿著敬畏和恐懼,“祭天告地”的儀式也就應運而生了,而封禪儀式正是古代最頂級的“祭天告地”儀式。
封禪一開始便是以“王者易姓告成”的面目出現(xiàn)的,本質上規(guī)定了它必然為后世封建帝王利用,為封建皇權服務。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載:“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保?]41《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保?]2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人們普遍認為凡是異性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于是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太平,對神靈佑護之恩表示答謝。
封禪儀式在東岳泰山和中岳嵩山上都舉行過,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都進行過封禪大典。在這盛大的儀式中,封建帝王無疑是溝通天、地、人、神的中介,而封禪儀式正是證明他們是“奉天承運”之君,是“受命帝王”的有利手段。
封禪如此重要,想要封禪的帝王可不止一家,尤其是想開創(chuàng)一代霸業(yè)的君主,更是想要通過封禪儀式來表示天命。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就提到“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恰,恰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1]209-210在此司馬遷提出的封禪的必要條件有受命、功至、德恰、符瑞。為了滿足封禪條件,統(tǒng)治者可謂是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一切代價。
行封禪者必須是“受命帝王”,也就是奉天承運之君。為了證明自己是“真龍?zhí)熳印?,古代帝王們首先采取的做法就是為自己的出生杜撰誕生神話,從而表明自己可以感應天命,與神靈溝通,保百姓安康。據《史記·封禪書》記載,上古封禪帝王有72家,有確切記載的有12位帝王,分別是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這些帝王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誕生神話,例如:炎帝:“炎帝神農,母曰任姒,有女登,少典妃,游華陽,有龍首感之,生神農于裳羊山?!保?]3黃帝:“(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3]4顓頊:“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宮,生顓頊于若水?!保?]6堯:“母曰慶都,生于斗維之野……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保?]9舜:“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華。”[4]17禹:“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5]48湯:“成湯姓子,名履,字天乙。狼星之精感黑龍而生?!保?]7由上史料可知上古帝王,正是通過將自己的出生神話化來向普通百姓傳達自己乃是天之子,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力,是神明的信使,百姓的救星,人間的統(tǒng)治者。從而使得人們產生一種發(fā)自肺腑的崇拜之情,將對神明的崇拜轉化為對帝王的崇拜,主動迎合天命進行統(tǒng)治。誕生神話也就為上古帝王成為“奉天承運之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輿論支持。
漢高祖劉邦之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是不大講神怪的,但卻喜歡談易,而易很注重各種征兆,所以帝王誕生則漸漸的由神話轉入迷信。在封建社會正式舉行過封禪儀式的七位帝王中自己或者其祖先在誕生時都會有奇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例如有的是把人與神的交合改為夢境,有的把帝王出生時的天氣、色彩、作物等寫得奇異,有的則寫成龍現(xiàn)。如《漢武內傳》載“漢武帝漢孝武皇帝,景帝子也。未生之時……景帝夢神女捧日以授王夫人,夫人吞之,十四月而生武帝?!保?]140;《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載“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有赤光照室中?!保?]12;《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太宗上》載,“母曰太穆順圣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別館。時有二龍戲于館門之外,三日而去?!保?]12;《宋史·本紀第六·真宗》載“母曰元德皇后李氏。初,乾德五年,五星從鎮(zhèn)星聚奎。明年正月,后夢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開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字’?!保?0]103等。封建統(tǒng)治者們也和上古帝王們一樣熱衷于將自己的誕生寫得奇異,無論是采用神話的方式還是迷信的方式,其目的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為自己獲得統(tǒng)治地位尋找合理的解釋,為自己進行封禪做第一步的鋪墊,以滿足“受命帝王”“奉天承運之君”這一嚴苛條件。[11]
“受命帝王”是進行封禪的首要條件,然而并不是任何所謂的“受命帝王”都可以進行封禪,“功至”“德洽”指的是統(tǒng)治者必須是治國有方、政績突出、能“致太平”的明君。[12]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皇帝有成百次赴泰山祭祀,但是卻僅有寥寥可數的幾位帝王順利地舉行了封禪大典,很多都是因為沒有符合“功至、德恰”這一條件。例如:出身鄉(xiāng)野的漢高祖劉邦在自稱是斬白蛇的赤弟子而稱帝時,很容易就得到了天下的認同,順理成章地成為奉天承運之君,但是漢初天下初定、經濟衰敝、民不聊生、百廢待興、百姓飽受戰(zhàn)爭之苦,在這樣動蕩的年代劉邦要是貿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行此“受命告太平”的典禮無疑使授人以柄,引火自焚。唐太宗兩次欲封泰山而未果,高宗三次擬封嵩山而中寢,玄宗準備西封華山作罷,都是因為“功至、德恰”不夠而迫使他們中止行動。[13]
符瑞指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各種征兆。致太平的政績必須有一定的標志,即“符瑞見”,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帝王賢明,才可能出現(xiàn)太平盛世,在太平盛世將來時,天往往會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謂的“國之將興,必有祥”。天降祥瑞其實是非常隱秘的,會不會降,什么時候降,降在什么地方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也正因為其隱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叵測之人加以利用,弄虛作假,欺人瞞天。宋真宗封禪泰山之時,欲借天意來威懾外敵,導演了“天書由天而降”的鬧劇,引起后世無限爭論。
“儀式屬于社會化的、群體認可的重復行為和活動。它對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道德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其他許多社會活動無法替代的作用。儀式本身就是一種在社會語境中帶‘強制性’的活動?!保?1]23封禪儀式不僅是對帝王思維形式和皇權政治文化的闡釋和展示,而且是一種思想信仰和意識形態(tài)的深層表達方式,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tǒng)一思想、粉飾太平的一種政治手段。它不僅凝聚了國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維方式,更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和封建等級秩序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社會化的群體認可的活動,封建帝王的道德形象得到了良好的塑造,社會各方面之間的復雜關系也得到了妥善的調節(jié),社會秩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穩(wěn)定。[14]
[1]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M].濟南:齊魯書社,2003.
[2]齊豫生.白虎通義:菜根譚[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
[3]宋翔風.帝王世紀山海經逸周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4]沈約.竹書紀年集解[M].上海:廣益書局,1936.
[5]王謨漢唐地理書鈔·附麓山精舍輯六十六種: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61.
[6]蕭繹.金樓子[M].北京:中華書局,1961.
[7]王要林.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范曄.二十四史:后漢書[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5.
[9]劉日句.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2]莫金山.歷代泰山封禪綜述[J].青海社會科學,1989(4).
[13]劉興順.秦始皇封禪泰山與身份認同訴求[J].魯東大學學報,2007(3).
[14]方百壽.唐代封禪的功能及意義[J].泰安師專學報,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