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霞
(金昌市永昌縣河西堡一小)
讓學困生不再“學困”
◆曹志霞
(金昌市永昌縣河西堡一小)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具體體現(xiàn)在: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情感。但是“學困生”的存在成為制約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瓶頸”。如何轉化“學困生”,增強其學習興趣,使其樂學、會學是教育工作者不懈憂勞的任務。
“學困生”是指在學習上暫時落后的學生?!皩W困生”只是暫時的,是可以轉化的。作為教師向來重視“學困生”的轉化,通過多次與同事的研討,根據(jù)學困生的成因,結合自己觀察,我認為“學困生”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一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懶散型;二是自控力差,壞習慣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體有病,不能正常學習,即使學習但事倍功半的身體病態(tài)型;四是知識鏈脫節(jié),形成斷層的知識斷層型;五是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干擾造成的環(huán)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對不同類型,其方法也應當有所側重。
學生對老師感情的好壞,對他們的學習有著一定的影響?!坝H其師則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一旦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他們就不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所以,要取得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對學生熱愛、親切、和藹、一視同仁,沒有偏愛。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化學生,上課充滿激情,做事身體力行,為人師表。這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課堂上學生走神,不當面批評,要多用暗示、提醒或通過扼要提問吸引其注意力;學生有進步要及時鼓勵。要和學生交朋友,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指出前進的方向。告訴他們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戰(zhàn)勝他們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強者,鼓勵他們敢于正視現(xiàn)實,揚起理想的風帆,發(fā)揮自身潛能,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個自強不息的人。
“學困生”內心深處一般很沒自信,相當一部分學困生還會出現(xiàn)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們的心里認為老師不喜歡他們,家長不喜歡他們,同學看不起他們,連他們自己也討厭自己。在這種陰影下,盡管他們還尚存一絲的上進心,也會無法對抗強烈的厭學情緒,也就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厭學情緒會吞噬他們的學習熱情,最終導致惡性循環(huán)。于是,“學困生”更難走出“學困”的泥濘?!皩W困生”比優(yōu)等生更需要得到尊重,也要求要有更堅強的意志力與承受能力。要想使其提高學習能力,必須先掃除他們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在輕松的心境下恢復自信,自覺自愿地進行追趕任務。這就要找準“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教師要根據(jù)“學困生”發(fā)展的特點和個性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shù)哪繕耍蛊浣涍^努力能夠完成。如好學生一遍做對了題目要表揚,學困生經過訂正才做對的,也要表揚、鼓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有意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發(fā)揮其特長。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減少他們學習中的挫折,盡可能多地給他們以肯定和贊揚,從而使他們在不斷地成功中培養(yǎng)自信,激起他們對成功的追求,獲得成功的愉悅,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一個人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就會激起無數(shù)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對于“學困生”來說來說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學困生在學習上思維有嚴重的惰性,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必須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興趣,強化學習意志,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克服思維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來彌補智力因素的不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分層教學,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困生”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減少“學困生”學習中的挫折感,使他們盡可能多地獲得老師的肯定、表揚和同學們的贊許。
“學困生”的形成與陳舊的教學方式不無關系,改進課堂教學是轉化“學困生”工作的重要措施。轉化“學困生”必須致力改革課堂,構造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營造民主的、開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提出見解,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質疑。師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對問題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給“學困生”提供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師生之間進行平等對話,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備課時,要多為學困生著想。上課時,要盡量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提問、回答問題和板演習題的機會,切忌教師和優(yōu)秀生一對一的活動。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鋪設階梯,降低難度,分解難點,照顧“學困生”。介紹新知識時盡可能聯(lián)系舊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滾動拓展,以舊引新,以舊帶新,這樣,既便于學生復習回憶舊知識,彌補“學困生”的知識斷層,又有利于學習新知識。對于“學困生”的轉化過程,教師應該重過程而輕結果。我們應該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分享他們一點點的進步,理解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肯定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的勞動。
很多老師、家長經常對自己的學生、孩子說:“你看,某某同學比你好多了!”我認為必須改變我們的評價方式,特別是衡量“學困生”的進步,要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比,今天與昨天比。例如,在評價他們的學習成績時,如果他上次測驗考了50分,這次考了55分,我們都應該加以鼓勵要讓他知道,這5分是努力的結果,只要努力,就會提高,就會成功。
對于功課較差的“學困生”,我們不應當把眼睛只盯在他們的不足上,而應當盯其長處,盯其閃光的地方,采取多肯定其它方面長處的辦法。有這么一個事例:一位家長來了解最近一次語文考試分數(shù)最低的學生的成績,我說:“這個孩子可是個好孩子,每次和老師見面都會問好,和同學相處也不錯,學習態(tài)度也比從前端正了。只是這次發(fā)揮失常,相信下次會考好的?!痹趫龅膶W生很感動,下一次成績果然明顯上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在當今的教育理念中它依然有足夠的說服力和指導意義。在教育中,我們不是選擇可教育的學生而是追求可教育的方法?!氨鶅鋈撸且蝗罩保瑢W生的落后不是一天造成的,轉變學困生的工作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本著“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觀點,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用心對待每一個“學困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新方法,用愛心去感化、轉化“學困生”,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增進他們轉化的“內驅力”。使學生不再“學困”,教師不再因“生困”而“困”,在轉化“學困生”工作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