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紅,陳宏偉,李麗香
(浙江省松陽縣中醫(yī)醫(yī)院,浙江 松陽 323400)
輸液外滲是靜脈輸液治療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輸液外滲后若處理不當,輕者引起局部紅腫、硬痛、靜脈炎,重者可致周圍組織壞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礙,不僅給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經(jīng)濟負擔,而且耽誤了患者的進一步治療。因此,一方面要預防及減少其發(fā)生率;另一方面,當輸液外滲發(fā)生后,如何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護理人員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我科2010年8月—2012年5月以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為依據(jù),采用濕潤燒傷膏加艾灸治療輸液外滲致組織損傷36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0年8月—2012年5月我院內科輸液外滲致組織損傷患者72例,按藥物外滲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26~91歲,平均年齡(52.5±4.5)歲;滲出時間1~72 h;外滲部位:前臂16例,手背8例,內踝7例,足背5例;藥物外滲程度:Ⅰ期30例,Ⅱ期6例。對照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24~90歲,平均年齡(53.5±3.5)歲;滲出時間1~72 h;外滲部位:前臂15例,手背9例,內踝7例,足背5例。藥物外滲程度:Ⅰ期31例,Ⅱ期5例。2組性別、年齡、滲出時間、外滲部位、組織損傷程度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剔除標準:化療藥物外滲后組織損傷患者及藥物外滲嚴重程度達Ⅲ期的患者(化療藥物外滲后24 h 內禁用熱敷,藥物外滲嚴重程度達Ⅲ期者需外科處理,故予以剔除)。
1.2 藥物外滲程度判斷 參照文獻[1],Ⅰ期(組織炎性反應期):見于早期,局部出現(xiàn)腫脹、紅斑,持續(xù)刺痛;Ⅱ期(靜脈炎性反應期):見于滲漏后2~3 d,沿靜脈走向條索樣腫脹、發(fā)紅、疼痛、可出現(xiàn)發(fā)熱;Ⅲ期(組織壞死期):淺層組織壞死,潰瘍形成,累及皮下、肌層,甚至深部組織。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選用責任心強,具有豐富護理經(jīng)驗的責任護士操作。對照組采用50%硫酸鎂溶液浸濕無菌紗布4 層,濕敷于組織損傷部位,濕敷面積大于組織損傷部位,外包保鮮膜保濕,再用熱水袋加熱(熱水袋溫度:成人60~70℃;昏迷、老人、嬰幼兒、感覺遲鈍、循環(huán)不良等患者,水溫應低于50℃[2]),濕熱敷持續(xù)時間30 min,每日4次,濕熱敷期間加強巡視,防止燙傷。觀察組采用以下方法處理:①用壓舌板將濕潤燒傷膏(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適量均勻敷在外滲局部,厚約0.6~0.8 mm(面積大于組織損傷區(qū)1~2 cm),②同時點燃艾條圍繞組織損傷區(qū)距離局部皮膚5~8 cm 溫和灸15 min。操作過程中注意傾聽患者主訴,以患者感覺局部皮膚溫熱為度,灸后用一次性治療巾覆蓋,治療巾兩端采用膠布固定,每天2次。換藥前需將殘留在創(chuàng)面上的藥物及液化物擦拭干凈。
1.3.2 評價標準 參照文獻[3],在治療1 周內進行效果評價,治愈:局部紅、腫、痛、灼熱感消失,皮膚彈性恢復正常;顯效:紅、腫、痛、灼熱感消失,皮膚彈性未恢復正常;無效:紅、腫、痛、灼熱感癥狀無改變,或發(fā)生靜脈炎、組織壞死、潰瘍形成。
1.3.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應用SPSS1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
50%硫酸鎂溶液濕熱敷治療輸液外滲致組織損傷是利用其高滲作用促進局部組織水腫的消退,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但其療效慢、效果差,易析出結晶,且止痛效果不明顯?,F(xiàn)代中醫(yī)理論認為,輸液外滲導致肌膚熱毒壅結、脈絡損傷、瘀血阻絡、水濕不化而致局部腫脹疼痛,甚至組織壞死,治療以活血化瘀、祛濕解毒、化腐生肌為原則。濕潤燒傷膏是一種燒傷瘡瘍外用藥,主要成分為黃芩、黃連、黃柏、麻油、蜂蠟、維生素、蛋白質等。濕潤燒傷膏中黃芩、黃連、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去腐生肌、活血化瘀的作用,其濕潤的環(huán)境能改善創(chuàng)面周圍組織的微循環(huán),加強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促進創(chuàng)面的愈合;濕潤燒傷膏中含有大量糖、蛋白質、維生素及鋅元素,能夠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chuàng)面修復[4];濕潤燒傷膏有保護創(chuàng)面基底神經(jīng)末梢、松弛立毛肌及隔離空氣污染的作用,止痛效果優(yōu)良[5]。艾條的主要成分為艾葉,具有解毒散寒、溫經(jīng)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灸療具有溫通經(jīng)脈、活血化淤、消瘀止痛的作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其還可產生紅外線輻射光譜,直接滲透到深層組織,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能,同時能控制炎癥灶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擴張血管,增加循環(huán)血量[6-7]。濕潤燒傷膏聯(lián)合艾條施灸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愈合之功效。表1 顯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濕潤燒傷膏外敷加艾灸灸療治療輸液外滲致組織損傷的效果較好。
該方法適用于Ⅰ~Ⅱ期藥物外滲致組織損傷患者,治療過程中患者無不適反應,用藥早期止痛效果明顯,患者易于接受。濕潤燒傷膏、艾條是醫(yī)院常用中藥材,價格低廉,可常溫下保存。使用注意點:每次敷藥前用溫水洗凈皮膚,觀察疼痛腫脹情況,灸療過程中防止燙傷;在治療中重視患者心理干預,做好健康教育,告知藥物外滲的原因和使用濕潤燒傷膏加艾灸灸療的目的,以取得患者配合。
[1]李姍.化療藥物靜脈外滲的防護進展[J].護理研究:下半月,2004,18(11):1979-1981.
[2]李小寒,尚小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90.
[3]柴梅榮,馮喜平.應用硝黃軟膏治療化療藥物外滲[J].護理學雜志,2007,22(7):49-50.
[4]周金玉,顧潔.濕潤燒傷膏用于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7,6(7):498.
[5]段硯方.濕潤燒傷膏臨床實驗報告[J].中國燒傷瘡瘍雜志,2000,13(2):26-29.
[6]宋佳霖,樊鳳杰,韓志平.傳統(tǒng)艾灸療法治療癌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6,3(26):227-228.
[7]章逢潤,耿俊英.中國灸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