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亞琪
摘要: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個性的發(fā)展,而對孩子來說,能吸引眼球的也就是最喜歡的,孩子從小就喜歡顏色艷麗的東西,而到了上幼兒園時,他們的興趣就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美術活動上了,因為美術可以讓孩子們心情愉悅起來,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自由地表達觀點,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思想。美術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它需要孩子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兒童美術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滿豐富甚至離奇的想象力。它對幼兒的發(fā)展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關鍵詞: 美術教育興趣想象幼兒發(fā)展
鼓勵幼兒自由創(chuàng)造,并適當?shù)剡M行藝術技巧訓練,是現(xiàn)代美術教育所提倡的。它包括繪畫活動、手工活動、作品欣賞大致三方面的內容。繪畫活動多種多樣,有刮蠟畫、水彩畫、水粉畫、油畫棒畫、棉簽畫、吹畫等;手工活動有泥工、紙工等;欣賞作品方面可以對大師級的作品及孩子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講解,這些內容都能對幼兒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繪畫活動是幼兒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繪畫活動是美術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幼兒園教育任務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繪畫活動是一種視覺藝術活動,是眼、腦、手共同參與的活動。幼兒在不斷變化著的繪畫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如何對幼兒進行繪畫教學,是老師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1.觀念要正確。
在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偏重的是教幼兒怎樣進行美術活動,教師定內容,確定表現(xiàn)的形式和方法,先畫什么、后畫什么,怎樣剪、折、貼,都完整地教給幼兒。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臨摹式”。這樣做僅僅是讓幼兒掌握了方法和技能,變成了單一的模仿活動。雖然教師示范后也要求幼兒進行想象,添加其他景物,但由于沒有真正激發(fā)起幼兒的創(chuàng)作興趣,畫面往往千篇一律,抑制了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至于主題思想方式技巧,教師管得很少,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涂鴉式”。這種方式忽略了基本繪畫技能的傳授,會給幼兒順利表達思想,完成作品帶來一定的困難,還可能導致幼兒繪畫主題、繪畫整體水平的停滯不前。在實踐中這兩種方式應該如何融匯協(xié)調呢?
我認為,首先要正確處理繪畫技能的傳授與思維創(chuàng)造的關系。
為了使幼兒達到表現(xiàn)思維創(chuàng)造結果的需要,教師先要傳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識??梢越探o幼兒觀察事物的方法、合理安排構圖的技法。例如:要教幼兒畫人,就要引導幼兒觀察、認識人的基本動態(tài),以及總結動態(tài)的表現(xiàn)方法,如在畫媽媽時,可以讓幼兒想一想媽媽的臉是什么樣子,是方的還是圓的?媽媽的頭發(fā)是長的還是短的?還是卷頭發(fā)?媽媽穿什么樣的衣服?什么樣的鞋子?再讓幼兒學學媽媽做事時的樣子?腰怎樣?腿是怎樣?幼兒有了這些技法作為基礎,才能畫出自己想表現(xiàn)的東西。然后,在教授技法的同時,鼓勵幼兒舉一反三,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幼兒繪畫教學中,教師不能為傳授技法而教技法,在傳授技法的同時要鼓勵幼兒舉一反三。對于一個主題,鼓勵幼兒從多角度去表現(xiàn),把簡單的技法變成豐富的思維創(chuàng)造工具,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在引導幼兒觀察基礎上,幼兒畫出一只正面的小雞,教師就可以啟發(fā)幼兒:背面的小雞怎么畫?胖小雞怎么畫?瘦小雞怎么畫?等等。不要把幼兒的思維只限制在一個事物上。
2.興趣是老師。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求知和學習的起點。一般來說幼兒對美術活動都有一定的興趣,但往往是不持久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培養(yǎng)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記得有次繪畫課上,小朋友們在畫小汽車。一位小朋友由于用黑色的水彩筆重復在一個地方涂顏色,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一個小洞就被磨出來了,其實我早就看到了,但我沒出聲,想看他到底會怎樣完成那幅作品。他當時很緊張,只要我走過去,他就會用手捂著那個破洞,我離開時,他想補好那個洞,但是越想做的事情越是不能做到,甚至那個洞更大了,但是到最后總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進行講評。他一動不動,不愿上前來,我走過去要看,他沒辦法只能拿出來給我:“老師,這里被我畫了個洞了?!蔽乙豢垂室庹f:“咦,你怎么這里有個洞,是不是那條馬路壞了?”他點點頭,表情也立刻“陰轉多云”了。
有人認為,畫畫是幼兒的一種游戲,沒有任何功利,是一種“手和有關材料互動后的軌跡”。特別是低齡幼兒,用筆在紙上涂抹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亂畫線,完全是受其內在自發(fā)動機的驅使,滿足視覺和動作上的需要。幼兒從涂鴉期起,就開始創(chuàng)造一套滿足自我表現(xiàn)需要的符號系統(tǒng),只要成人不去干擾,他們就會十分自然地運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符號系統(tǒng),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現(xiàn)自我。有一個孩子最喜歡畫太陽,無論畫什么都要把太陽畫上去。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他這次畫了三個太陽,我問原因,他說:“老師說的,樹要與太陽在一起才會制造氧氣的,所以我要多造些氧氣,讓這里的空氣變得更新鮮?!?/p>
二、手工活動是幼兒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技能
這個活動也是幼兒喜歡的形式之一,幼兒主要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所以只要有外在的事物刺激,他們就會有種要做的沖動,這樣就激發(fā)了幼兒動手操作的意愿。具體該怎樣實施呢?
1.教幼兒認識和使用泥工工具、材料。
在小班幼兒初接觸泥工時,我沒有教他們捏成型的物體形象,只是讓他們自由捏、隨意揉,讓幼兒再揉揉捏捏、拍拍打打中,自然地發(fā)現(xiàn)泥是柔軟的,它可以捏成任意的形狀,從而知道泥有可塑性。
2.教會幼兒簡單的泥工技能。
我教他們捏日常生活熟悉的、感興趣的、造型簡單的單個物品,包括食品、水果、日用品等,使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泥工技能。
3.粘貼。
粘貼教學活動是把教師事先剪好的各種圖形粘在紙上。首先讓幼兒欣賞一些成人的粘貼作品,教會幼兒涂抹糨糊的方法,讓幼兒將圖形在紙上擺一擺,確定好位置后,再粘貼。粘貼后可讓幼兒添畫一些細節(jié),使畫更豐富、更完整,并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
4.折紙。
我們先要培養(yǎng)幼兒對折紙的興趣,并教給他們最基本、最簡單的折紙技巧。起初,我們讓幼兒欣賞了一些折紙作品,并當場為幼兒折了知了、大馬、鋼琴等一些折紙作品,幼兒感到非常神奇,躍躍欲試,于是教他們學習簡單的對邊折、對角折,再教他們用簡單的方法折狗頭、貓頭、風車等有趣的物體形象。
三、作品欣賞是幼兒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幼兒進行作品欣賞,我們應該先了解、理解幼兒的各個方面的特點,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幼兒,而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來看待作品,成人的態(tài)度會影響幼兒的理解,這樣就會削弱幼兒對作品欣賞的積極性。
1.促進幼兒感知覺發(fā)展的各類作品。
幼兒美術作品欣賞能提供給幼兒各種信息,比如:抽象的作品和具體形象的作品。欣賞這些作品能使幼兒對美好事物更加敏感,對人物或事物的觀察更加細致入微,促進幼兒感知覺的發(fā)展。
還有冷暖色調的作品,同一種作品,只是改變了它的色調,幼兒卻能從中感知出不同的情感或體驗。
2.從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形式來欣賞作品。
這一觀點又該怎樣理解呢?比如:我給小朋友畫示范畫,沒有給幼兒講解要畫的內容,幼兒處于被動的欣賞階段,我從第一筆開始下手,幼兒只能看到線條,等到第三、第四筆出來的時候,幼兒開始了充滿有趣的想象。有的幼兒說:“老師要畫××了?!边€有不同意見的幼兒又說:“不對,不對,老師畫的是××?!边@種多角度的、多方位的觀察形式很好,能開啟幼兒的想象力。
3.提供同一性質的不同類型的作品,拓寬幼兒的欣賞視野。
美術作品欣賞,除了要給幼兒接觸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之外,還可以欣賞幼兒自己的作品。讓幼兒也體驗一下,自己的作品給大家一起欣賞的興奮感覺。記得有次我們畫的主題是“航?!?。有個小男孩畫得特別好,我故意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表揚了他,可是等我轉了一圈又回到他身邊時,發(fā)現(xiàn)他的畫已經全變了樣,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我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爸爸是在輪船上測量衛(wèi)星定位的,有時候會遇到大風雨的,所以我就這樣畫了,這些都是刮的大風。”哦,我恍然大悟。
4.環(huán)境作用對作品欣賞的影響。
環(huán)境的作用在幼兒園應該說是被表達得淋漓盡致了,每次開學老師都會對墻飾區(qū)角進行精美的布置,而每次的裝飾都是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或是根據(jù)確定的主題進行的,一切都是盡可能地讓孩子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讓幼兒積累跟欣賞主題或內容相關的活動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是教師根據(jù)欣賞的需要,在墻面上、活動角或走廊上營造的感知環(huán)境,幼兒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可以縮短他們與欣賞美術作品之間的距離,還能陶冶幼兒的情操。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網.
[2]幼教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