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鋒
摘要: 北朝民歌《木蘭辭》的特點之一就是為讀者留下了多層想象的空間,這些想象空間完全讓讀者按照自己的意識馳騁思緒,從而增強了此詩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北朝民歌《木蘭辭》藝術魅力想象空間
北朝民歌《木蘭辭》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在中國文學史壇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木蘭辭》記載了一位代父從軍,出征十二年,屢建戰(zhàn)功而又不愿做官,回家恢復女兒裝的故事。這個故事以其獨特的傳奇色彩而光耀于世。全詩歌頌了一個名叫木蘭的女子只求保衛(wèi)祖國而不計富貴功名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性純樸高尚的形象,側(cè)面展示了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尚武精神。
在《木蘭辭》出現(xiàn)之前的戰(zhàn)爭詩歌,多離不開刀光劍影、建功立業(yè),邊塞寒苦、思戀鄉(xiāng)土,而且詩中的主人公盡是男人,女人是永遠被隔離于戰(zhàn)爭史詩之外的。這不僅證明了女性——漢民族女性缺乏剛勇之氣的現(xiàn)實,而且預演著女性地位低下的史實。如果有婦女的出現(xiàn),則作品總少不了哀怨、纏綿。而《木蘭辭》的基本調(diào)卻是豪邁的、樂觀的,木蘭的形象開朗、剛毅,勇武卻又不失溫柔、嫵媚。這與少數(shù)民族的女性的生活習俗不同有密切的關系。
《木蘭辭》雖系敘事詩,但敘事依然十分簡約,留下了許多可以肆意想象的空間。
首先,《木蘭辭》的開頭便給讀者留下了第一個想象的空間:
木蘭為什么敢于代父從軍?她難道是從小習武?她的外表形象是北方型的高大健壯還是南朝的嬌小嫵媚?
女子習武,和男人一樣,是胡人固有的習俗。不少文史專家由以上幾句推斷木蘭當為胡族——鮮卑人無疑,其父大約是北魏北方邊境六個軍鎮(zhèn)的士兵之一?!翱珊埂闭撸迦藢μ熳拥姆Q呼。漢族少女習武,在魏晉之前記載甚少。三國時劉備娶孫權(quán)妹為妻,權(quán)妹習武,有女兵警衛(wèi),但孫氏家族是江南士族。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民歌《李波小妹歌》中涉及了女子習武的風俗,其詩如下: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1]1176
連綿不斷的戰(zhàn)亂使北方的漢人女子也開始習武自強了。由此可見戰(zhàn)亂對社會女子的影響。
木蘭當是胡人,胡人過去是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詩中的木蘭一出現(xiàn),就是紡線織布,一個典型的農(nóng)家女子形象。由此推斷,胡族人——鮮卑人已經(jīng)開始漢化了,當在魏孝文帝改革之后。開始漢化的鮮卑人,其原始的尚武之風仍未完全消失,所以,木蘭從小習武就極有可能。
分析至此,我們已經(jīng)可以想象得出木蘭的勇武形象:
——那是一個可以彎弓射箭,可以舉刀拼殺,有武藝在身的猛武美俊的女子。
——那女子并不是習武為生,和今日眾多的“俠女”形象不同,只會任意使氣,仗劍行俠,不會務農(nóng)、紡紗。她除了習武,還要從事紡織。
——那女子極具孝心,見到父親年老體衰,自己沒有兄長,毅然代替從軍。這正是儒家孝思想的體現(xiàn)。
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未提出木蘭“女扮男裝”之事。
接下來,木蘭開始了出征前的準備工作: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倍潭處拙洌艚o讀者的第二個想象空間油然而生:
——木蘭為什么只去買駿馬、馬鞍、轡頭、長鞭,而只字不提買刀槍弓箭?
詩中一開頭就點明了木蘭過的是一種“農(nóng)業(yè)”生活。但是剛剛漢化的鮮卑人的兵役制度,還沒有從部落兵——全民皆兵的制度中解脫出來,而世兵制——世代為兵的制度到此時,也已有了痕跡。木蘭既然從小習武,家中定然有刀槍,刀槍是她家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胡人的兵制是打仗自備武裝,這一點在隋唐仍是如此。木蘭專門到市場上買馬、鞍,由此看來,她家中至少沒有良馬,她的父親年老體衰,或許她父親從前出征騎的馬也已衰老不堪驅(qū)馳了?!百I馬”說明了木蘭對出征的重視,挑選鞍韉,甚至連馬鞭也要買,說明了木蘭準備行裝的細心——一個女英雄豪勇而又細心的形象從這四句中顯現(xiàn)出來。
這短短四句,還留給讀者另一個想象的余地:
——木蘭的家鄉(xiāng)到底位于何處?
“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或許非實指,只是為了詩的對稱和音韻的和諧,這和全詩的“十二轉(zhuǎn)”、“十二卷”、“十二年”類似。但是,既然有“市”,且可以在市中買到可以出征使用的重要的馬匹,說明了這個市場不小,木蘭的家離這個集市也不會太遠。
木蘭的家到底在何方?
我們認為,應該在洛陽附近,或許就在洛陽的城內(nèi)。
由“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兩句,我們推斷,木蘭的家在黃河南邊,且離黃河不太遠。由“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兩句推斷,木蘭一家似住在“郭內(nèi)”,即外城之中——似乎就住在洛陽城中。
事實上巍孝文帝遷都、改革,他帶來的鮮卑人,大部分就居住在洛陽內(nèi)或洛陽附近。
再下來,寫征途的艱辛和木蘭對父親母親的思念。留給讀者的是第三個想象的空間:“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p>
——木蘭辭別了年老的父母,如何辭別?沒有交代,憑你去想吧,木蘭和同伴們出征了,夜晚駐扎在黃河岸邊。木蘭如何和伙伴們同宿?文中沒有交代。所有的這一切,你去想吧。
——過了黃河,一路北去,思念父母,遭遇敵人,行程數(shù)千里,奮斗十二年,到底怎么過的?
再下來,出征十年(十二年),一筆提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p>
短短幾句,把漫長的歲月和激烈的戰(zhàn)斗盡概其中,言簡意賅,卻又讓讀者聯(lián)想不已:
——這十多年的戰(zhàn)斗生活是如何度過的?萬里征程,關山重重,風雪寒流,鐵衣鎧甲,犧牲了多少同伴?但是,女孩木蘭卻幸存下來。究其原因,不是膽小怯陣,不是上天幸運,而是她的勇敢聰明和武藝高強。
——十年了,短暫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當年辭別父母時,木蘭還是一個有著美好夢想的少女,而如今,已是老大不小的女人了。摸爬滾打,沖鋒砍殺,一個女人,在男人堆中過了十幾年的軍旅生活,而且又不讓伙伴知道,這又是何等的艱難,何等的細心。
接下來,寫木蘭勝利返回,受到了天子接見賞賜的經(jīng)過:“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漢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木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天子接見賞賜,定要她做尚書郎,而木蘭謝絕了。她的要求只有一個:只希望天子借她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送她回到日思夜想的家。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早回到家,早日與親人團聚。
——又一層(第四層)的想象空間由此而生:木蘭就這樣走了,天子是如何想的?木蘭為什么不想做官,她現(xiàn)在依然是以男子身份出現(xiàn)在天子面前的,難道這只是因為她是一個女兒身嗎?再者,木蘭凱旋而歸,至少是二十五六歲的人了,尚未成家,她的同伴,乃至天子,為何沒問一下她的婚事?
唯其如此,才富有想象的美麗。
全文最后寫木蘭返回家園,重敘天人之樂,重歸平靜生活的片斷:“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載,不知木蘭是女郎?!?/p>
——伙伴們護送木蘭返回家鄉(xiāng),她的家人早已得到了消息。年邁的父母相互扶持著迎到了郭外。她的姐姐也對著窗戶打扮——當年妹妹敢于代父出征,姐姐不知阻擋與否?姐姐為什么沒有代父從軍?總之,妹妹的武功及勇武肯定比姐姐強。大概姐姐已做人婦,已有子女,不合代父。小弟此時也已長大,以殺豬宰羊的方式迎接姐姐返家。
這時的木蘭,已是女扮男裝一十二年,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歸還自己的女兒身。女扮男裝,畢竟只是戰(zhàn)爭年代的特殊產(chǎn)物。木蘭代父從軍,沒有哀怨,十幾年的青春,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活中一晃而過。今后的生活將是回復自然。脫下戰(zhàn)袍,著上女妝,梳好女兒頭,對鏡貼花黃。在戰(zhàn)場上是一個威猛勇武的男子漢,回到家,是一個溫柔美麗的女兒家。
伙伴們都在外邊等著。還了女兒身的木蘭,再去見伙伴時,伙伴們瞠目結(jié)舌:呀,為什么,同吃同住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沒有回答。伙伴們的吃驚、驚嘆對于木蘭來說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還了女兒身的木蘭,今后的日子到底怎么過?她將要嫁給誰,他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男子?一切的一切,都無從知道了,都留給讀者去想象,這是留給讀者最后一個(第五個)、也是讓讀者總想刨根問底的問題。但是,全文到底卻用了一個比喻手法,與《詩經(jīng)·關雎》的結(jié)局相似,沒有結(jié)婚的慶典,只有想象的美麗。
總之,《木蘭辭》把多層極富幻想、極富魅力、極具思考余地的空間留給了后人(本文提出了五個,還有更多)。這正是《木蘭辭》千古以來魅力無限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